楊潔 何斯梅 歐曉茵 譚晶晶 張嘉偉 余慧珍
摘 要:臨終關懷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緩慢,社會老齡化背景下對安寧療養志愿服務的需求決定了臨終關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的必要性。文章針對臨終關懷志愿服務的需求,以大學生為主體,對隊伍建設的可行性進行問卷調查,并通過實踐總結出志愿服務隊伍的服務和自我服務的路徑、存在的問題以及預設解決方案。文章采用文獻參考法、問卷調研法、實踐總結法,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臨終關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進行可行性分析。
關鍵詞:臨終關懷;志愿服務;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D432.6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06
臨終關懷志愿服務是指緩解生命周期接近后期的患者在生理、心理等層面的痛苦,不以延長臨終患者的生命為目的,而旨在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的服務。臨終關懷團隊為臨終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以減少臨終人士臨終前所面臨的困擾。我們在給臨終人士提供生活照顧、醫療、護理的同時,制訂個體化心理服務,讓臨終人士能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理與心理上的痛苦,匯集社會資源,使得更多社會人士關注與關心臨終人士這個特殊人群,讓他們感受來自社會的愛。
本調查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了解他們對臨終關懷的認知和志愿服務情況的現狀,為大學生臨終關懷志愿者服務隊伍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5份,回收率為95%。
2.調查工具
本調查參考了臨終關懷理論知識的相關文獻,自編了大學生對長者臨終關懷的認知和志愿服務情況調查問卷。內容涉及一般人口學調查、臨終關懷整體認知情況調查、大學生臨終關懷選擇意愿調查與志愿服務情況調查等方面。
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基本情況
調查發現,在大學生臨終關懷志愿活動的關注度方面:10.71%的大學生比較關注臨終關懷,且經常關注這類型的信息,48.26%的大學生只是偶爾從電視、報紙等渠道關注,34.29%的大學生表示很少關注,而只有6.74%大學生從不關注。在大學生臨終關懷志愿活動的知曉度方面:75.61%的大學生聽說過臨終關懷,非常了解臨終關懷的大學生占15.18%,只有9.21%的大學生表示從沒有聽說過臨終關懷。在臨終關懷知識的獲得方面:超過50%的大學生是從課堂教學與課本和媒體(包括電視、網絡、電臺、報紙雜志等)獲得臨終關懷的知識的,分別有22.9%和18.72%的大學生是從醫護人員和專門培訓學習方面獲得臨終關懷的知識。由數據分析可見,大學生對臨終關懷有一定的關注度和知曉度。
2.關于臨終關懷整體認知情況
據調查,82.3%和73.9%的大學生認為臨終關懷的目的是減輕患者心理恐懼和減少患者身體痛苦,76.3%和60.82%的大學生認為臨終關懷的目的是培養患者及其家屬正確的死亡觀和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在問及大學生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時,36.7%的大學生認為臨終關懷有助于病人生命質量的提高,33.41%的大學生認為臨終關懷是對別人生命尊嚴的維護,還有27.7%的大學生認為臨終關懷是對死亡的理性對待,而只有2.19%的大學生認為這是不負責任,有悖于中國傳統思想的行為。調查顯示,超過85%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臨終關懷知識和開展或加強臨終關懷志愿服務。由此可見,大學生對臨終關懷有一定的認識,且大部分的大學生會選擇支持臨終關懷志愿服務。
3.大學生臨終關懷選擇意愿與志愿服務情況
在問及“如果有一個瀕臨死亡的病人,您愿意時常去看他,陪伴他嗎?”時,選擇愿意的占63.42%,不愿意的占8.15%,有28.43%的大學生選擇“不確定”選項。在問及“若有機會,您是否愿意做臨終關懷的相關志愿者”時,72.4%的大學生都表示愿意,19.68%的大學生不確定,只有7.92%的大學生不愿意做臨終關懷的志愿者。
(三)基于調查結果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大學生臨終關懷的教育,增加臨終關懷知識學習途徑
調查顯示,從臨終關懷知曉度方面來看,只有15.18%的大學生非常了解臨終關懷,而大部分的學生都只停留在聽說過臨終關懷的階段,沒有深入地學習和了解過臨終關懷相關知識。而在臨終關懷知識獲得方面,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從書本或媒體了解,沒有系統的學習。因此應該開展大學生臨終關懷教育課程,采取多種途徑與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臨終關懷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臨終關懷知識的掌握程度,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對臨終關懷有全面且積極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壯大大學生臨終關懷服務隊伍。
2.增設并開展大學生臨終志愿服務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大學生臨終關懷的認知水平和態度良好,超過85%的大學生認為臨終關懷是有必要的,并且有必要學習臨終關懷知識和開展或加強臨終關懷志愿服務。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臨終關懷有較好的認知水平,能用較好的態度去接受臨終關懷志愿服務,因此臨終關懷志愿服務是能被大多數學生接納和認可的,所以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以大學生為主力軍的臨終關懷志愿服務隊伍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包括服務領域、服務模式的特點等。
其一,服務者主要是以大學生志愿者為核心的臨終關懷志愿服務隊伍?;诜鹕娇茖W技術學院大學生服務經驗,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對于“生死觀念”由忌諱死亡向接受生命的自然規律轉變。其二,服務對象明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大學生臨終關懷志愿者主要以臨終期長者為優先服務對象。選擇臨終長者作為服務對象能夠更好地契合大學生命教育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學課程中生命教育的缺口。
大學生臨終關懷志愿服務實施過程中,基于隊伍的服務特性,可作為服務的領域有限。因此,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服務經驗形成服務隊伍的服務路徑包括志愿者成長路徑和志愿服務及其管理路徑兩部分。
1.志愿者成長服務路徑
志愿者成長管理體系,即志愿者的自我服務體系。在大學生臨終關懷志愿服務隊伍中,包含志愿者的自我服務和成長管理。志愿者在服務體系中既是服務者,又是被服務者。
對于志愿者的培訓,在進行星級成長培訓課程之余,將會開展系列服務技術課程培訓——十大技術學習。臨終關懷心靈呵護不以治療為目的,而在于通過運用各種方法,達到和臨終老人心靈同在,讓老人在愛與陪伴中找到自我生命的力量。
2.志愿者服務管理路徑
志愿者隊伍內部形成管理系統,對志愿者信息進行存檔保留,利用管理系統標簽,對志愿者進行分類管理。首先,篩選出核心志愿者,利用系統數據中心功能,對志愿者服務時數、次數、服務地點、服務時間段進行統計和歸檔。其次,根據相關信息進行志愿者星級評定,定時對志愿者參與信息進行反饋和問候,進行志愿者維護。最后,通過短信、郵件等形式推送志愿者培訓信息、志愿者服務信息和自我服務情況反饋,同時,進行聯系溝通。
3.志愿服務路徑
大學生臨終關懷心靈呵護志愿者提供服務主要以心靈呵護和陪伴為主要路徑。服務對象以臨終老人為主,每兩個志愿者服務一位老人。在服務過程中,志愿者分別擔任主溝通義工和輔助溝通義工角色,以“二對一”的服務模式進行服務,確保服務質量同時,能夠保護志愿者,避免在提供服務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糾紛。此外,對于每次的服務,由領隊進行服務對象、服務流程安排,并進行督導和服務總結。
(一)服務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隊伍運轉資金來源不穩定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志愿服務隊伍建立及運營資金的來源有創業或公益創投以及自集資兩種主要形式。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單一,缺少穩定的資金持續供給,加之服務隊伍自身非盈利的特性,自造血功能弱,循環性運轉系統容易遭到阻斷。
2.志愿者服務素質參差不齊
志愿隊伍主要由核心成員、定期服務志愿者、流動志愿者組成,相對自由度與流動性較高,大部分交流與行為鑒定僅限于服務過程,無法對志愿者進行全面的初始服務素質鑒定,服務素質起點不同,加之各志愿者接受培訓與內化的程度都存在著差異,導致志愿者服務素質參差不齊。
3.專業程度較低
本志愿隊伍的主力軍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大學生,非臨終關懷心靈呵護專業人員。他們需要完成自身專業學習,并且志愿服務是非強制性的,難以持之以恒地兼顧對臨終關懷心靈呵護技術的專業學習。且志愿服務實踐性強,面對的臨終長者情況不一,實操靈活性強,導致隊伍大部分服務專業程度較低。
(二)服務隊伍建設問題的解決對策設想
1.開源節流,拓寬資金來源
服務隊伍面對初期的單一的資金來源,及自身運營對外來資金的高度依賴,需要建立一套運營開銷機制,進行開源節流,保證每階段能夠在有限的資金內進行良性健康地運轉。
2.建立隊伍框架,培養核心志愿者隊伍
一支專業且需要長期發展的志愿者隊伍,需要建立明確的隊伍框架,確立框架制度。在完整的隊伍框架下,志愿者通過服務實踐、培訓評定及自身定位,對應與匹配自身的服務等級并建立角色,促進隊伍持續良好地發展。
3.完善志愿者培訓體系,逐步提高隊伍專業性
為了提高志愿者服務的專業程度,提高整體服務水平,需要不斷完善原有的志愿者培訓體系。通過建立志愿者培訓檔案,逐級拆分細化培訓內容,增加培訓的形式擴大服務培訓范圍,利用量化與實操的方式進行培訓考核,建立一套可行性高的志愿培訓體系以逐步提高隊伍專業性。
參考文獻:
[1]孫 璇,周瑩瑩.大學生對臨終關懷的認知和志愿服務情況調查分析[J].才智,2017(20).
[2]余婷婷.存在主義視角下大學生志愿者的生命追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4.
[3]倪婉紅.大學生臨終關懷志愿者死亡恐懼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