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法治風暴。
改革開放近40年,不乏一些先知“春江水暖”者,憑借政策、能力、機遇等富了起來,構建起龐大的產權王國。在與市場的交鋒中,這個群體不僅賺到了第一桶金,也做大了經濟的蛋糕,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也激蕩著勤勉、勇敢、創新等精神財富。
但也有一些人因牽涉各色案件,或身陷囹圄,或財富盡去。誠然,這其中有依法辦理的案件,卻也不乏吊詭的“葫蘆案”。以法治理念審視之,那些縈繞著的蹊蹺難解的謎團,值得人們商榷和反省。
3月20日,在國務院總理答中外記者會上,李克強指出:“保護產權就是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是保護生產力”,只有產權明晰、經營環境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激發社會各主體的投資熱情和創新活力。
如果市場經濟的主體,因為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基于立法或司法的某種不盡完善,陷入司法錯誤追究的旋流,不僅讓政商關系失衡、企業家安全感降低,致使部分資產外流海外的現象日趨明顯,更將危及整個市場經濟的建構與穩定。
保護產權乃是現代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產權保護的法制體系雖然構建起來,但與之共存的種種問題著實令人擔憂,與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現實中,對不同所有制經濟產權難以做到平等保護,公權力侵害私有產權和民營企業資產等現象還時有發生;公有產權受到內部人侵犯和公有資產流失的情況,依然在相當范圍內存在;侵犯知識產權、嚴重損害技術創新積極性的行為,也處于易發多發的狀態。
顧雛軍一案仍令人記憶猶新。顧雛軍是格林柯爾集團的創始人,旗下曾控制科龍電器等五家上市公司。2008年因虛假注冊、挪用資金等罪,一審獲刑十年,于2012年9月6日提前出獄。但顧雛軍一直辯稱無罪,2014年1月17日,其申訴被廣東省高級法院立案,未有結果。當年,由于經濟學者郎咸平的公開指責,引起著名的“郎顧之爭”,民間輿論由此點燃,一場國企改革中產權如何界定、如何保護的大討論,至今余音未了。
又如太原大華榮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狀告作為國企的山西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侵占其股份的案件,在2014年迅速引起新華網、人民網等眾多媒體的追蹤報道,《混合所有制現實很骨感 山西天然氣“排擠”民資》《飛走的股權》等深度文章,揭示了民企保護私有產權難的根源。
具體到一些地方,政府政策不連續,“新官不理舊賬”,有的甚至招商引資時“敲鑼打鼓”,項目上馬后“關門打狗”;有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極端的甚至將外來投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視作“打土豪”的對象;有的調整規劃采取行政強制性措施,不給予企業必要的搬遷補償費用。
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熱傳。視頻顯示,中國誠信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毛振華站在雪地上發飆,控訴自己及旗下的亞布力陽光度假村在當地被欺負、被愚弄。視頻引發商界熱議,潘石屹呼吁“給企業一個公平公正的商業環境”。按照毛振華的表述,管委會不僅涉嫌濫用公權力強占公司土地,還涉嫌截留客人等不正當競爭,而政企不分的格局,也導致正常的監管異化為刁難企業的手段與工具。
之前,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曾透露,在環保領域,不乏因地方政府換屆、領導人員更替等,作為合同付款方的地方政府,不能足額支付服務費的情況,導致一些環保設備不能穩定運行。也有一些報道指出,在一些PPP項目中,社會資本也時常面臨著地方政府換屆帶來的政策變動等,進而影響了參與PPP項目的收益。
還有的企業家,在司法追究中身陷囹圄、財產損失殆盡,不得已訴之公堂。例如,2014年,遼寧本溪人袁程家和妻子謝艷敏被法院認定犯罪,分別獲刑20年和3年5個月。2017年5月,正在監獄服刑的袁程家和刑滿釋放的謝艷敏,申請了總金額超過37億元的國家賠償。
袁程家被判入獄前曾是當地的知名企業家,案發前實際控制經營的企業共有22家,在一審被判有罪的同時,這些企業及賬戶內的資產和車輛都被判追繳、沒收。雖然二審判決并未改變兩人的定罪量刑,但已認定之前的追繳、沒收不當,判決由查封、扣押、凍結機關依法返還17家企業及相關資金、合法財產等。問題是,之前“辦案機關對查封扣押的涉案財物進行了違規處置”“這些財產中的大部分已很難返還了”。
山窮水盡之際,申請國家賠償,成了不得已的辦法。這樣的案件,不但會嚴重打擊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更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負面效應。
有恒產者有恒心。
唯有產權的清晰明確、保護有力,方能積蓄財產,延續文明。是以,環顧世界各國,包括產權在內的公民財產權,成為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捍衛的重要陣地。
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在刑法、侵權責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中,也確立了保護產權的立法導向。
從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依法保護各類產權”,“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到2004年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寫入憲法,再到2007年出臺物權法,標志著產權保護制度正在逐步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產權保護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下稱《意見》),從十個方面提出加強對民營私企、城鄉居民、知識產權等非公有制產權的保護問題,并強調保護的依法、全面和平等性。
這是中國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出臺產權保護的頂層設計,也與中共十八大以來產權保護的方針政策相承。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及“十三五”規劃中,“產權保護”的內容都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