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發
從事班主任工作十多年,剛開始我對班級管理只有一些膚淺認知,現在,我對班級管理了解漸漸深入,感受到了班級管理的博大精深!
剛開始工作時,我對班級管理很是迷茫,在學生時代只知道一心讀書以取得好成績,現在身份由學生突然變成教師,由被管理者變成了管理者,一時無法適應新的角色。于是經常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老教師經常這樣詢問我:“學生怕你嗎?”聽得多了,便認為讓學生怕很重要,于是我決定要在學生面前樹立絕對的權威。于是,我便朝“權力型教育”的方向發展。每天到班里,我都表現得很嚴肅,用一雙審視的眼睛去觀察班里的一切。只要班里出現問題,我都要在學生面前發火,以顯示自己的權威,想以此來鎮住他們。如果學生犯了什么錯,那可就倒霉了,挨批、寫檢查、請家長等這些都是常用方法。后來學生見了我如同老鼠見了貓,個個避而遠之。我和學生的關系也因此越來越遠,甚至有些學生對我有抵觸情緒,班級管理工作也越來越不好做,本來良好的班級氛圍也變得越來越壓抑,越來越危機四伏。
漸漸地,我也意識到自己工作存在很大的問題,同時社會上出現了這樣一些主流言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媒體上也經常報道教師體罰學生,教育部門也通過各種方式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這讓我的管理理念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待學生不能一味嚴厲,他們都還是孩子,應該用一顆寬容之心、仁愛之心來對待他們、感化他們。只要教師對學生付出足夠的愛和責任心,只要教師成為楷模,只要教師拼命工作,就足以解決一切問題。轉變思想后,我又開始拼命努力朝“道德型教育”的方向發展。如學生犯了錯,就耐心給他們講解道理;學生上課厭學,我就給他講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欺負弱小,我就給他講“愛與寬容”等。我希望用自己的愛心與努力來感化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向善發展。可我發現這只對一部分自我控制能力強的學生起作用,而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他們好了幾天后依然我行我素,時間長了,他們便對我的“道德型教育”不屑一顧了。這時“道德型教育”也窘態畢現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唯獨要教師做圣人,本來就屬于幻想,那么鼓吹“師愛”也就變得聲嘶力竭。現實生活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許多孩子無論你怎么愛,也沒法把他們愛成好學生。他們把老師的愛都“吃”掉了,長得更“胖”了,即“食愛而肥”。如果光靠愛心就可以管理好學生,那么,我想每一位家長都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因為每一位家長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在和孩子的家長接觸的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家長根本管理不好自己的孩子,面對孩子,他們充滿了挫折、沮喪和無可奈何。
怎么辦?教育該何去何從?當我用理性的心態來分析現狀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即任何事情都要按規律來處理,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處理。我不能再這么盲目地走下去,要用心用頭腦去分析去處理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件事。要摸清學生的心理,即如果他們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應該立刻想:他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事?他的出發點是什么?這樣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會有的放矢。冷靜分析學生的心理,進行診斷、及時治療,或者從學生個性特點出發引導他們進步,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這應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這讓我開始了第三條教育方式,即“智慧型教育”,在保持師道尊嚴、愛生如子的同時分析事情背后的本質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學生沖突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會遇到的事情。在剛開始,有著“權力型教育”思維的我遇到這種事情,一定是大發雷霆,把犯錯的學生狠狠地批評一頓,甚至威脅叫家長,給予處分,直到學生低頭認錯為止。這種處理方式往往表面上事情得到平息,但卻暗流涌動,一不留神就會死灰復燃,甚至導致事態惡化,因為問題并沒有從根源得到解決。后來道德型教育理念成為我的主要管理手段時,遇到同樣的學生沖突事件,我都會大打感情牌,大談同學之間的友情,利用同學情誼讓大家各退一步,海闊天空。雖然這樣處理,往往學生在道德的壓力下也會在教師面前化干戈為玉帛,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把問題從地上轉移到地下,因為我們可以讓自己心中充滿愛,但我們不能苛求別人心中都充滿愛。
面對學生沖突,作為管理者,應該搞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把問題根本解決。所以我們首先通過詢問當事人和周圍同學來詳細、具體地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必要時讓他們寫出情況說明,因為在寫的過程中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管理者也在這個過程中有充足的時間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不同的沖突動因,要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案。
1.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的學生是家中獨生子女的特別多,這些獨生子女往往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在家是個“小皇帝”、“小公主”,頤指氣使。到了學校也不會換位思考,沒有同情心,不懂禮讓。在他們的觀念里周圍的人都要服從他,誰不服從,就欺負誰,因為在家里已經欺負慣了家長。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首先要教育好學生的家長,改變家里的秩序準則,有計劃地給予孩子一定的挫折和規范,學校也要對這樣違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罰,來規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同時也要通過教育來讓其學會換位思考。
2.自身性格缺陷
有的學生雖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也存在一些讓別人反感的缺點。這些缺點容易在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遭到同學的“看不慣”,從而產生沖突。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種性格的養成往往都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一步步造成的,所以這種性格缺陷很難改變。作為管理者,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讓其了解自身的性格缺陷,并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有所收斂,同時也要讓其他的同學意識到正因為人與人的不同,這個社會才會如此的精彩,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包容別人。
3.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的情況往往是部分同學利用身體的優勢,出于無聊、尋找心理慰藉、刷存在感等原因欺負身體弱小的同學。面對這種情況,管理者應該鼓勵身體弱小的同學積極地鍛煉身體,幫助其尋找一些好朋友,利用自身和集體的力量來抵御校園欺凌。同時,對于欺凌別人的學生要予以嚴厲的處分。
以上只是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處理學生的事情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搞“一刀切”。因為社會是復雜的,學生家長又是不一樣的,那么學生從小生活的家庭背景也就各有各的不同,學生從小形成的心理習慣、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就各不一樣。我們一定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不同心理對他們進行幫助和及時引導,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幾個彎路,早日適應社會!
用心思考、用心觀察,每天都有新發現,每天都有新收獲。在管理的道路上我“上下而求索”,用十年的時間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當然,這只是我教育工作的新篇章,“學不可以已”,我會繼續努力,以追求更高的境界!
[1]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譚桂香.中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揚州市江都區第一中學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