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組:我們前不久采訪張衛龐,他當時講到,他和你們住得很近,而且給你們搬過兩次家?
雷平生:是的,我們到梁家河幾個月后,張貴林的女兒“紅兒”迎來了一位上門女婿,叫張衛龐,因為離得很近,近平跟他的關系處得非常好。近平從張清遠、劉金蓮家搬到知青窯時,要把行李和一些家什一點一點兒搬到新窯洞去。我在搬家過程中,看到張衛龐坐在一塊石頭上笑。我問他:“張衛龐,你笑甚?”張衛龐喜滋滋地說:“你看!近平把這個送給我了!”我一看,張衛龐手里拿著一個針線包,上面繡著“娘的心”三個字,我知道,這是近平的媽媽齊心阿姨在他插隊離京時送給他的針線包。后來,張衛龐把這個有特殊意義的針線包上交給檔案局了。
后來,近平回到村里看望鄉親,見到張衛龐,總是跟他打趣兩句。現在,張衛龐在種植蘋果,蘋果質量很不錯。2015年春節前夕,近平和彭麗媛老師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鄉親,遇到張衛龐,問他種蘋果每年收入能有多少?當時村里還是一家一戶分散種蘋果,沒什么規模效應。頭一年結蘋果,張衛龐就掙了幾萬塊錢。這在陜北這樣自然條件比較差的農村,已經是不錯的一筆收入了。所以那次近平就高興地說:“張衛龐,你可發了!”那次,近平還堅持親自上到塬上果園地頭看了張衛龐的果園。
在總書記關心的感召下,2016年,年近70歲的張衛龐將附近27戶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蘋果合作社,還搞了一個蘋果品牌“梁家河塬上蘋果”。這些綠色、環保、不上化肥、不打農藥的純天然優質蘋果,2016年產量有200—300噸。張衛龐自己也收了差不多5萬斤優質蘋果,這一年他收入了20多萬元人民幣。由此可以看到,梁家河的老百姓,通過他們的勤勞和努力,正一步一步地富裕起來。其實,讓人民過上好生活,也正是近平工作和奮斗的目標。
我們知青的勞動,除基建隊的打壩、修梯田外,更多的是在農忙時上山干農活,生產糧食,那就更辛苦了,每天一早四五點鐘,天還黑著呢,我們就得起床出發。還得留下一個人,把一天的飯做出來。做的飯就是蒸玉米團子、高粱米團子,再熬點米粥,盛在一個罐子里,把飯送到山上去,供勞動的知青早上和中午吃。
我們知青當時的糧食比農村社員要寬裕一些,這是因為周恩來總理聽說陜北知青餓肚子、吃不飽時,就和陜西省、延安地區商量,決定對每一名知青分“一個半人”的口糧。再有,插隊下鄉的前半年,國家還給我們供應了6個月的國庫糧,所以我們知青的糧食基本夠吃,吃得也要好一點。我們能吃到蒸玉米團子、高粱米團子,老百姓當時只能吃糠窩窩。這種糠窩窩,當地老百姓也叫“糠團子”,就是推磨剩下的麩子或玉米皮之類的。團子是棕紅色的,有些粗糙的捏在一起都很困難。
在山上吃飯的時候,我們知青吃的玉米團子是黃澄澄的,老鄉一看,就說:你們知青吃的這是真糧食。近平拿起老百姓的糠團子一看,確實就差了很多,于是他就用他的玉米團子和老鄉換飯吃。一起勞動的老鄉就夸獎說:“近平肯吃苦,嘴一沒不細(一沒,陜北方言,完全、根本的意思)。”這話的意思是說人不挑食、能吃苦,“嘴不細”就是吃東西不挑肥揀瘦的意思。有時候,近平感到餓得頂不住了,又打開老鄉的那個飯包,想再拿塊糠團子吃兩口。結果發現,他換給老鄉的玉米團子他們都放著沒吃,近平就問春媽的(村民鞏萬發的婆姨,他們家的孩子叫“春”,陜北方言稱“春的媽媽”為“春媽的”):“你們咋都不吃玉米團子?”春媽的就坦白地回答說:“你們給的這玉米團子是‘真糧食的,窯里男人與孩子受苦更重(受苦,陜北方言,意為勞動),要給他們留著吃。”這件事給近平非常大的觸動,老鄉生活實在是太艱苦了。當時,城里有些人家,生活好一點兒的,平時吃細糧習慣了,不愛吃粗糧。但是在這里,普通粗糧都舍不得吃,還要留給壯勞力。
近平到梁家河以后,在生活或勞動中與老鄉接觸,越來越多地了解到當時農村的落后與老鄉生活的艱苦,對他們很同情,激發出為他們做實事的志愿。一個共產黨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群眾生活的艱難,就無法真正站穩群眾立場。現在,我們在電視里經常看到,近平下鄉調研,很重視去那些貧困地區體察民情,比如西南、西北、井岡山等老少邊窮地區。他對這些地方普通群眾的生活很熟悉,到老百姓家里去走訪的時候,言談舉止很自然,掀開鍋蓋看看鍋里有什么,噓寒問暖,與人民群眾談話都能說到要害處,說到點子上,也能了解到實際情況。在電視上每每看到已經擔任黨的總書記的近平,依然對困難群眾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這種真情來自于他當年在梁家河上山下鄉的經歷,來自于他從知青時代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對人民群眾的深情。
還有一次,我和近平一起到文安驛公社趕集。近平那個時候經常熬夜用煤油燈看書,所以他是計劃到文安驛去買些煤油,再買些煙。那時候我們經濟上比較窘迫,手里的錢很有限,只能買最便宜的“經濟煙”卷煙,9分錢一包,9毛錢一條。不成想剛剛到公社院外,我們碰見幾個老鄉,他們對近平說:“集上有個討吃老漢,說是你爸爸原來的衛士。他從綏德、米脂一路討飯下來到文安驛,聽說你在這兒,要來找你呢!”近平說:“那我去看一下。”當時我也沒在意。結果,過了一會兒,文安驛集上就轟動了,有從集上過來的人說:“剛才,習近平在街上,碰見了討吃老漢,說是他爸爸過去的衛士。近平就把身上的錢、陜西省糧票、全國糧票,都掏光了,給了那個老漢,還把外套也脫下來給了人家!”當時我聽到這個事情,心頭感到很震動,這是他的行為第二次使我感動。在那個物質極為匱乏的年代,糧票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有一斤陜西省糧票,買玉米面就9分錢,如果沒有糧票,那就是另外的價錢,會貴很多。當時近平的經濟也很拮據,錢和糧票并不多。我知道那時他家里也沒有余力給他更多支持。那時已是陽歷九十月份,陜北已經開始冷下來了,近平竟然把衣服也脫下來給了那乞食老漢。近平這樣做,可以說是傾其所有、傾囊相助了。古人贊美慷慨助人仗義疏財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說,即:脫下自己的衣服讓給別人穿,讓出自己的食物給別人吃。而近平在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仍能夠做到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懷令人感佩。
近平從集上回來在公社外和我們會合的時候,我問他事情經過,近平說:“那個老漢說他是我爸爸過去的衛士,我看他很困難,從綏德上面一路乞討下來,心中不忍,就把錢和糧票都給他了。”我說:“你都給人家了?”他說:“都給人家了。”我說:“這下,煤油和紙煙也買不成了。”
回到梁家河,我跟近平說起這件事,我問:“你當時有沒有問那個老漢是真的假的呀?”近平跟我說:“他能叫得出我媽媽的名字,能說得上我姐姐的名字,此外還有一些事情,他說的也都對得上。”聽到近平介紹這些情況,我就多問一句:“近平,他不會騙你吧?”近平坦然一笑,說:“我現在是個普通農民,他騙我什么?他不會騙我的。”聽到近平這么坦誠地說,我十分感動,肅然起敬。近平對這位貧窮老人的這種理解、這種信任,這種古人所言“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情懷,毫無保留傾囊相贈,真是常人所不及,也是難能可貴的。
雷榕生:剛才平生講到的這件事情,當時我就在現場。我的理解是,不管這位老漢是不是習老的警衛員,只要他是當時一起鬧革命的老紅軍,近平從內心深處就很尊重他。近平當時傾囊相贈,一方面是因為近平本人的感情和胸懷,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位老漢那么早參加革命,現在卻落到沿街乞討的境地,近平心里非常難受,也非常不忍。近平當時拿出所有的東西送給老漢,可以說完全是出于對父輩那一代革命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