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
我國正處于信息化時代的跨越式發展中,信息技術以數字化、網絡化、個性化的方式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深入應用。2015年 3 月,全國“兩會”提出,要積極推進大數據發展”,同年8 月,國務院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業態,助力經濟轉型;強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健康發展。”信息時代瞬息萬變,不進則退,固步自封、以傳統方式為公證已顯現落后,如何緊跟時代步伐,解放思想、樹立新型的經營服務理念是至關重要的,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智能化公證服務、創新公證服務是必要而緊迫的。時至今日,部分區域均不同程度實現了信息化,如廈門鷺江公證處的“法信公證云系統”、廣州公證處的“飛帆公證業務綜合管理系統“”、長春的諾特瑞公證軟件等,在國內公證行業得到普遍推廣。
一、信息時代公證行業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科學的發展給公證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信息閉塞的年代,公證憑中立、客觀地位為社會交往中的信息不對稱及由此帶來的陌生人間的信任不足提供服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共享和各領域的逐漸融合間接推動了電子身份認證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技術的支持使陌生人之間可以建立信任,這導致公證需求的減少,公證或許即將面臨“生態環境”的聚變,事實上無論是房屋繼承公證已經非必選項,還是涉外公證證源減少等現狀都說明這種趨勢已經開始了。從長遠的、技術的角度來看,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所構成的人類認知體系是無法與精確定量的機器所抗衡的。
技術手段有其自身發展周期的局限性,特別是目前我國有關信息技術領域的法律規定還在完善之中,信息技術滿足社會各層面需求并自成體系還為時尚早。技術的進步源于人的需求,對法律服務行業而言,我們有時難以把握客戶需求的變化,技術常常充當一個“救火員”的角色,而技術的便利性也會提高客戶對服務的要求。服務永遠是應該優先于技術本身考慮的,只有人性化的技術,才會真正幫到客戶。人工服務更靈活,令他們覺得更踏實,更“靠近”柜臺,更接近傳統,也更符合他們的操作習慣。
無論時代變換,公證的本質不會改變,公證最大優勢在于其中立、客觀角色和公信力,這是在任何時代都普遍需要的。公證機構只要立足本源,積極融入時代,利用好技術發展帶給行業的紅利,創新服務,開拓新業務,就可以提升社會影響力,并在信息化浪潮中尋求立足點。公證行業決心站在信息化浪潮的前列,在各公證處積極發展的在線公證服務的同時,這種便利的新的業務模式也會慢慢培養當事人簡單快捷的用戶體驗,而一旦技術設計或服務流程上出現漏洞,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將會帶來不良后果。在這個技術先進的時代,服務預案的完備與否至關重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是行業生存的關鍵。信息化的介入沒有降低對公證員服務質量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對我們的信息化建設以及我們從業人員觀念更新的要求。
二、創新公證服務形式,提升公證服務質量、層次和效能
社會的信息化正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和效率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改變政府、企業等各組織體的管理手段、工作方式、經營方式,公證機構不可能置身度外。作為服務性機構,其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對社會的適應和跟進。若公證發展與社會發展脫節,差距拉大,公證的職能極可能被削弱甚至取代。唯與時代俱進,全面推進信息化步伐,通過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來創新服務形式,拓展業務領域,提升公證服務質量、層次和效能,方能進一步提升公證公信力,促進公證事業長足發展。
同樣,公證創新型業務,如近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開展公證參與人民法院司法輔助事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司發通[2017]68號),充分發揮公證制度在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明確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公證參與人民法院司法輔助事務試點工作,探索建立訴訟和公證信息共享機制,結合試點工作深度應用信息平臺。信息技術部門要做好系統研發、保障工作,滿足試點工作的需求。由此可見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公證創新的根本驅動力和保障。
公證行業不因時而動,拒絕不斷更新自身的服務形態,就很有可能被取代。由于互聯網行業的變化與發展,也在倒逼著公證業務必須不斷改革,比如新興的 P2P、O2O、互聯網擔保等行業的興起,使得公證業務呈現出了大量的新型工作范疇,這些都促使公證行業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開辟業務新形態。我們不能固化,業務上的突進也是信息化思維的內在要求,對于互聯網催生出的虛擬經濟,公證在其中的運用和法律問題放到業內目前也無先例可循,只能先從個案中去慢慢探索,總結經驗。我們必須主動,必須去不斷開拓創新,而這種開拓創新精神應該延伸到我們所有的公證業務上。
利用新興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拓展公證業務領域與質量,提升辦公效率,同時也可以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減輕當事人負擔的便民宗旨。信息化建設后的公證,如果還讓老百姓頻繁來往于公證處,“跑斷腿”才是不正常的。公證的社會意義是將惠民和便民做到極致。公證要跟上時代節奏,刷新業務范疇,甚至主動出擊,承擔更多的“跑腿”事務,最大限度地方便當事人。建設公證業務網絡服務平臺,在公證受理、登記、審批、出證等環節采用信息化辦證手段。對具備網上申辦條件的公證事項,要實行網上申請、網上受理、網上審核、網上繳費;充分利用微信、支付寶等平臺的服務功能,開展掌上辦證業務;有條件的公證機構還可以自主研發辦證軟件 APP 等。
三、推出信息化時代公證的業務創新模式,改善公證體驗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當今社會文化生活被深深烙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之大勢,是各行業避俗趨新之關鍵。對公證處而言,順應這一時代的變革,加強信息化建設與公證的深度融合既是公證服務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響應國家信息化建設規劃的重要部署。積極踐行公證信息化建設有利于優化公證管理方式,提高公證工作效率,擴大公證宣傳,推動公證行業創新,還能使得公證服務更加便民優質,改善當事人公證體驗,提高公證行業的公信力,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努力探索互聯網與公證模式的融合路徑,開拓在線公證辦理服務,整合傳統工作流程,彌補傳統公證模式存在的不足,是公證行業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積極回應社會需求的必然選擇。可以學習借鑒先進公證處的做法,依托微信“城市服務”平臺,開放涉外民事公證事項網上申辦業務,涵蓋探親旅游、出國留學、定居移民、商務勞務以及涉港澳臺業務等公證用途,使用微信城市服務的“公證服務”端口申辦流程更為簡化。當事人不用下載任何APP進行繁瑣的注冊登錄操作,也無需關注公眾號,直接在城市服務平臺“政務辦事”里點擊“公證服務”即可進行業務辦理。安排專人負責網上申辦案件從資料審查到公證書出具的一系列后續工作,確保網上申辦業務能有效開展。開通網上預約和在線咨詢等便民功能提供強大穩定專業的技術支持,節省人力、財力和空間的投資成本,減少營運負擔。通過網上業務的開拓,一方面為當事人提供了高度自由和靈活的公證申辦環境及明確的辦證指引,根本解決了以往利用工作時間去辦證,無法預先避開辦證高峰期等諸多不便和煩惱,為當事人辦證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另一方面有效分流前來辦證大廳輪候辦證的市民,使處內的接待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無論是對通過網上申辦的當事人還是對在辦證大廳親身申辦的當事人而言,新辦證模式的開啟均能提升他們的辦證體驗。
參考文獻:
[1]劉崴,公證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和發展方向[J],中國司法,2016(7)
[2]陳淑莉,以公證大數據整合為契機推動公證行業的變革[J],法制與社會,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