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聞灝
摘要: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當中,與現代人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宗教在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當今時代人們不可忽視的問題和現象。
而大學生是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對社會上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反映迅速、靈敏。他們的宗教觀及宗教信仰問題,不僅關乎著自身的成長,而且也關乎高校的穩(wěn)定與和諧、社會的進步和提高、國家的前進和發(fā)展。因此,大學生的宗教觀問題越來越多的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被擺在重要的位置。大學生的宗教觀是否正確、是否存在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觀;馬克思宗教觀
一、 正文
由于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科學教育水平不同,所屬的民族、階級、階層不同,不同的人對宗教的認識不同,也就會形成不同的宗教觀。而當今大學生群體,也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狀態(tài)。
1、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及其利害分析
我認為,根據信仰程度不同,可以將信仰宗教的大學生大致分成三類。分別是半信仰者,信仰者,無神者。這三類人在信仰上有鮮明的特征,也會因此得到不同的利害。
①半信仰者
這類人認同科學,并且會合理得寄托一些自己的情況在宗教上。由于文革等歷史事件,還有教育的缺失,科學的不普及等,種種因素造成了老一輩人信仰佛教的人數極多。其中更有許多信仰極為堅定的人。在這些環(huán)境下,想必許多年輕一代都和我一樣,一面在學校里相信科學,另一面接受著長輩們信教的教導長大的。于是我們這一代人便有了這個混雜了科學和夕信仰宗教的宗教觀。
而目前來看,這種信仰狀況并未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老一輩人存在迷信現象,這種危害在科學的三觀的制衡下并不會出現。另外,存有這種宗教觀的人也能巧妙得利用宗教的好處,如:寄托情緒,排解煩惱,凈化心靈;也能發(fā)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涉獵宗教文化中世代傳承的精華,而非將自己拘限于宗教體系。而在新時代,也出現了能引導人們的合適的宗教觀——馬克思宗教觀,這對個人或是社會都有極大的好處,在后文會詳細論述。
②信仰者
這類人對著宗教有著格外的熱誠與堅定的信仰,以佛教為例,普通者按時祭祀,熟知儀式條件,將自己最大的期望等寄托與宗教上而非現實;夸張者則對己極為嚴苛,遵守不食葷等多種約束,熟讀宗教經義,甚至過著苦行般的生活,以求內心安寧或者以求更高層次的精通。
這類人內部也有極大的不同,如在各宗教中承擔著傳承、體悟等重任的人們,也有那些內心極度空虛無法找到別的東西填補的人,還有因為種種因素曾經極度信仰一個宗教以致信仰已成習慣的人。
極端的信仰自然會帶來極端的利害。先說利,宗教能傳承下來,其中自然史是少不了極度精華與哲理的部分。而極度信仰其的人自然有更多的機會領悟這些智慧,就如久浸于棋藝的人終歸能有超脫常人的領悟一樣。中國歷史上也流傳出許多禪師點撥人們的寓言和傳奇。在中國,禪師簡直就是無上智慧的代表,而道師也頻繁以隱士智者的形象出現在各種文書中。無可否認,這種現象和當時宗教普及,信仰普遍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但萬事不會空穴來風,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這些悠久的宗教教義中,的確蘊含了許多智慧與力量。
再說害處。害處自然也是很明顯。一方面,狂信帶來狂熱,迷信帶來愚昧。兩者皆是消極的狀態(tài),長期處于這個狀態(tài)的人們,精神狀況極度脆弱,極有可能出現極端行為,也有可能被邪教等趁虛而入,嚴重地威脅到人們(包括自己)的生存和社會的安定。
另一方面,因為極度信仰宗教者會把自己的思想嚴格地約束在宗教的教義范圍之中,因此不免會逐步削弱自己的思維活性,僵化自己的思維,他本人也極可能對其他事物產生強烈的排斥性,甚至出現自閉等現象。過分的宗教信仰會禁錮人們的思想,阻礙科學的進步。從舊時代宗教所大肆宣傳的內容來看,宗教信仰從根本上是與科學對立的。它反對科學,扼殺科學。因此,人人極度信仰宗教也就必然阻礙了科學的發(fā)展和人類理性的進步。
另外,極度信仰者中極大一部分對宗教教義采取“是非不分,全排接受”的做法,這樣會將宗教教義中的糟粕吸收,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例如,馬克思說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而列寧也直言,“宗教是一種精神上的劣質酒”。這兩句話針對的,就是舊時代宗教極力宣揚的逆來順受:讓人們不要關心現實的痛苦,不要為擺脫現實的苦難而斗爭,要求人們自覺地忍受一切的痛苦,甚至要求人們去愛剝削壓迫自己的仇敵,以便由此而換來死后天國的幸福。這樣的思想一旦在人腦海中根深蒂固,那么不僅一個人難以被稱為人,或是一個國家的逐漸墮落;一旦量變積累到一個可怕地程度,連社會的發(fā)展進度、人類的進步步伐也會因此被極大地拖累。更何況這只是其中一個思想,在落后的宗教教義中,還有許多這樣隱患巨大的與人性違背的要求。
③無神者
時代發(fā)展,科學進步,人類漸漸能解釋了一些以往無法理解,只能將之歸于宗教的現象。成幾何級數發(fā)展的科學如車輪般碾過人類以往的無知,而在如此大環(huán)境下,但人們始終無法證明宗教中百般宣傳的神的存在,自然會引發(fā)許多人對歷來的宗教信仰的動搖。于是便有了無神者。
無神者也有細微的劃分,但大部分無神者皆是科學的信仰者,這類信仰狀況自然能讓人極為理性,并且有不磨滅的好奇和銳意的進取力。但到了極端,會對宗教所包含的一切全盤否定。而剛才也已說明,宗教教義中有其優(yōu)秀的部分,若是貿然毀去,會讓人類傳承的文化缺失極重要的一部分。
而還有些無神者則是以無神來逃脫道德層面的指責,以無神論為借口,否定神的同時也將宗教中的道德部分一并毀壞,以此讓自己黑暗方面的心理突破枷鎖,或是逃避精神層面的壓力和折磨。這類人格已經扭曲的人自然談不上什么從中獲利,倒是危害顯而易見。
3、大學生宗教教育的必要性探討
第一、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一份子,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從而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正確面對大學生的信仰,尤其是正確面對大學生宗教觀的變化,對大學生宗教觀進行教育和引導,珍惜大學生這一人才資源,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大學生作為國家傾力培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被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他們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并使之持續(xù)有力發(fā)展的重要后備力量。江澤民同志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而對宗教觀的培養(yǎng)則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核心。由此可見,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宗教觀在大學生思想領域的重要程度、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尋求多種途徑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宗教觀,堅持多種模式相結合,對于創(chuàng)建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和安定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知識青年群體,其一言一行都對校園乃至社會起到強有力的影響作用,他們的宗教信仰問題,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思想領域,也沒有僅僅限定在大學校園的范圍,而是對社會的好風氣、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對于校園和社會的和諧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
[2] 周圣來,談“宗教”一詞的來源及衍變,上海: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2011.
[3] 張志剛,宗教是什么?———關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論反思,北京大學哲學系,2006.
[4] 張國靜,大學生宗教觀問題研究,東北農業(yè)大學,2014.
[5] 張志剛,宗教是什么?——關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論反思北京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