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紅梅
摘 要:當前電子行業的產業變革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面向工程項目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創新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應用型地方大學必須通過深入貫徹科教融合理念,加強校企聯合,引導教師實現教研統一,鼓勵學生參與面向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產業發展需求的科研活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積極圍繞"服務地方、面向應用"這條發展主線,以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持續的學習與發展能力、較強的專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電子信息領域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電子技術和嵌入式應用技術為主要人才培養方向,為區域經濟建設輸送優秀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引言
電子信息工程人才已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對于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高校必須有效結合理論與實踐,不斷改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模式,只有如此才可以培養大批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高級人才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
1 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
現代企業已經把應用型人才作為“現場工程師”,他們應該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調試、運行和維護設備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研究的內容包括傳輸、獲取、處理和應用信息方面的知識,以及有關的技術操作問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點是豐富的知識內涵、不斷的發展變化和廣泛的應用范圍等。隨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相應創新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培養方法與教育手段。
2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2.1 如何讓教學跟上時代發展,滿足現今人才培養的要求
電子信息工程近年來發展迅猛,新技術層出不窮,在教學中如何跟上時代的發展成為一大挑戰。科技在不斷發展,而學校的教學仍停滯不前,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在畢業后,發現在校所學知識已經與社會發展脫節,這樣的人才培養不僅滿足不了學生就業的基本需要,也達不到時代的要求。因此,在現階段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時代發展產生的新技術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的知識水平發展跟上社會的腳步,這對在校老師的信息收集能力,專業水平和教學方式都提出了挑戰。
2.2 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
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教師是主體,直接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教育質量提升。但是,在教師隊伍中出現了年齡偏小、職稱不高以及教學能力不足等問題,理論上可以通過外聘老師解決,但是當人才培養計劃調整以后,大量減少了教學任務課時,基本上不需要外聘教師。在電子信息工程長期發展過程中,教師隊伍問題客觀存在,但是基本都能做好本職工作,師資數量已經不是限制因素,真正需要提高的是教師教學水平,尤其是與培養應用型人才高度符合的實踐水平。
2.3 辦學經驗相對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辦學時間不長,也出現了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即時間較短。尤其是最初開辦的幾年中,完全改變了師資結構,每年都要調整人才培養計劃,雖然國家教育部門明確要求高校必須聯系市場發展特點培養人才,可是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嚴重缺少教學管理經驗。同時,由于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方面沒有合理的制度,可以借鑒的經驗不多,尤其是在實踐操作方面經驗有限,因此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尚處于不斷摸索階段。
3 培養方案實施
3.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階段的改進
對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傳統上主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學生的培養階段上可以進行一個基本的劃分,首先,在進入大學前兩年,應該主要傳授學生知識,為學生打好基礎,保證學生有扎實的專業功底,讓學生對自己所讀的專業有具體的認識,對自身情況也有一定了解。在大學的第三年,應讓學生會根據自身愛好和專業學習情況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選擇不同的專業方向開始有側重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專長,并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與社會對接做好準備。在第四年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一些實習企業進行實習,開始與社會對接的第一步,讓學生了解社會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2 課程設計:培養動手能力
課程設計是課堂教學和課程實驗結束后的綜合應用實踐環節。本項教學改革將模電課程設計分為兩部分,一是為彌補實驗設備不足而進行的仿真設計。仿真設計包括三個環節,首先進行常用單元模塊電路仿真;然后結合課本知識,給定電路參數和設計要求,進行仿真電路設計;最后拓展內容,對一些實際應用廣泛的應用電路仿真進行學習。三個環節對學生的要求層層遞進,前兩個環節為“必做”,第三個環節為“選做”。二是從設計、制版、焊接直至調試全過程的綜合設計制作選題。有兩個題目供學生選擇:①電話機振鈴電路設計;②簡易函數發生器。
3.3 課程體系構建
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中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是關鍵,其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課程體系的構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還關系到學生的健康發展。1.以人為本,凸顯層次性。堅持以人為本,逐層推進,在拓寬專業口徑的過程中緊密聯系柔性專業方向,高度結合基礎與方向,逐步建立平臺式的三大課程體系,即通識教育和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特色課程。2.以行業崗位及就業方向,有效結合理論與實踐教學。在應用型技術專業學習過程中需要強調實踐操作的作用,聯系真實狀況,根據社會行業發展特點,對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全面解析,基于客觀角度構建以職業技術為基礎的應用型課程。3.面向未來重視發展課程體系。電子信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創新,包括不斷升級的電子軟件工具。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所有的新知識與新手段,因此,課程體系應重視發展特點,充分結合學生的今后發展情況。一是學生今后的發展基礎是專業平臺,其必須十分穩定,同時及時掌握行業新興科技;二是對教學模式持續創新,有利于學生產生活躍的學習思維,對課本知識科學應用。
結束語
近些年來,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獲得了較好的效果,不斷提高了教學水平,但也要深刻認識到,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持續改變,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怎樣促使應用型人才與社會發展要求很好適應,還需要不斷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童強,周大鵬,何光普. 轉型發展期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探索[J]. 樂山師范學校學報,2016,8.
[2] 李樹濤,章兢,黎福海,等.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0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