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 三權分立 地理環境
作者簡介:李東霖,國際關系學院,學術碩士,研究方向:國際關系與國際法。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03
有著“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之一”稱號的孟德斯鳩,在政治學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一生寫了很多著作,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論法的精神》一書。他辭去官職周游了十幾個國家,花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寫作,可以說這本書就是孟德斯鳩一生的心血。要讀一本書必須要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進入到作者所處的時代才能更好的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思想。
孟德斯鳩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得孟德斯鳩對政治事務十分的關心,尤其是對法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最終傾向于法學及政治學研究。孟德斯鳩19歲便取得了波爾多大學的法學學士并獲得了律師資格,后繼承了波爾多法院的庭長職位并獲得了男爵封號。
孟德斯鳩生活的時代是有著“太陽王”稱號的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固然神勇,但是他的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已經與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此時的法國正是封建制度走向沒落,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成熟和發展時期。此時就有一大批思想家噴涌而出,我們所熟悉的就是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孟德斯鳩、盧梭和伏爾泰。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運動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其核心思想就是理性崇拜,啟蒙運動沖擊了當時的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和特權主義,大力宣傳了自由、民主與平等。
正是在這封建主義沒落資本主義思潮興起的時代,孟德斯鳩的理論與著作被世人所接受,他大力批判了法國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并且化名“波爾·馬多”以兩個波斯人漫游法國為主題寫了名著《波斯人信札》,揭示了封建社會的罪行,用嘲諷的筆調勾勒出法國上流社會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臉。
1726年,孟德斯鳩辭去了波爾多法院庭長職務,遷居巴黎,專心于寫作和研究。孟德斯鳩周游了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國呆了兩年多,考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還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孟德斯鳩花費了22年的時間終于寫出了他最重要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名著——《論法的精神》。該書出版不到兩年就印發了22版,很多外文翻譯版本也相繼問世。這是一部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這部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和法律發展的基礎,在世界范圍內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其一些基本思想理論一直影響至今,甚至在我國現行一些制度中都能找到孟德斯鳩思想的影子。
三權分立學說無疑是孟德斯鳩最著名的理論,三權分立學說是孟德斯鳩在讀了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的《政府論》后深受啟發,洛克在其著作中指出,權利應該劃分為三部分,即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但是執行權和對外權一般是連結在一起的,孟德斯鳩將此統稱為行政權,于是孟德斯鳩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司法權的獨立,這是孟德斯鳩在理論上的創新,他認為司法權的獨立是三權分立學說和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核心要素。司法權的獨立意味著必須結束當時那個封建主義司法專橫的局面,更多的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需要保護。
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指的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個機關的權力不能由同一個人或者同一個機關所掌握,如若有交叉就必然導致權力專橫。若是行政權與司法權為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所掌握,則必然導致司法不公,行政長官亦是司法裁判者,那么他的權力則不會受到約束,其就不會嚴格按照法律規章制度辦事。若是立法權與司法權為同一個人或同一機關所掌握,那必然會導致司法裁判者的枉法審判,既是立法者又是司法者,就會導致司法裁判標準不一,進而引發國民對司法的怨念。若行政權與立法權為同一個人或同一機關所掌握,那必然會導致所制定出的法律只是維護上層階級利益的,并且掌握行政權的統治者必然不會制定出對自己不利的法律。這些都是統統不行的,惟有將行政權、立法權 和司法權分離開,分別由三個不同的機關所掌握,使他們互相制衡,這樣才能使社會更加公平公正,國家才能更好的發展。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司法權不能讓元老院掌握,而應該從人民階層中挑選一些人來,在每一年度的特定時間內,讓他們按照法律規定的形式來行使,還可以讓他們專門成立一個法院,這樣,那里的法官不再為某一特定階層或特定的職業所獨占,就不存在人人都懼怕司法這種情況了。他還提出對于一些會判重罪的情況,可以允許罪犯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挑選法官或者選擇要回避的法官。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現行司法制度也有一些類似的制度,比如:人民陪審制度、回避制度、仲裁制度等。
在立法權方面,孟德斯鳩認為立法權應該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但是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每個公民都行使自己的立法權會有諸多的不便,于是他就提出了通過公民來選擇他們的代表來替他們行使這項權利。在如何選擇代表方面,孟德斯鳩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相對于其他城市的需求而言,人們對自己的城市的需求是最為了解的;相對于其他同胞而言,人們對自己的鄰居更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立法機關的成員應當由每一個主要城市的居民們從自己的城市中挑選代表,而不應當廣泛的從全國人民中選舉產生。相信大家對這種制度也很熟悉,我們國家現行的選舉制度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國對于每個省份按照人口情況、每個行業的人口比例來選出人大代表,由這些代表來替選舉他們的人們行使選舉權。孟德斯鳩以德意志的議會為例,那里的議會凡事都要向選民請示,這固然有助于更好、更直接的反映出人民的意愿,但這也將導致無休止的拖延。所以,當時列寧就提出了民主集中制這一概念,我們不光要講究民主,更要集中,我國也是采用了這一政治制度,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在行政權方面,行政機關有權規定立法機關會議的召集時間和期限,并有權制止立法機關的越權行為。立法機關有權審查行政機關實施法律的權利,不過并沒有權利審訊行政本身及其行為,行政權通過他的“反對權”參加立法,但是不參與立法事的討論,也不提出法案。可見在行政權方面也是與我國現行的行政立法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法院在審判一個行政行為的時候,只審判其合法性而不審判其合理性。
在啟蒙運動那個時代孟德斯鳩就提出如此超前的三權分立學說,可見他對法律制度以及政體的研究是十分透徹的,三權分立學說的提出不管是在當時的法國還是整個西方國家都掀起了一陣陣學習和研究三權分立的熱潮,特別是美國的獨立,更是把三權分立從理論變為了現實,三權分立學說更是在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中影響深遠。
本人認為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寫的最獨特的就是這一部分,他不僅認為政體與法律有關聯,而且還與一國的地質因素、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有一定的關系。
孟德斯鳩認為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不同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則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法律。他將氣候的類型分為三種:炎熱、溫暖、寒冷。他提出由于天氣寒冷,人們身體表面纖維的末梢會收縮起來,這樣纖維末梢的彈力會增強,血液也更加容易從這些末梢回流到心臟。天氣寒冷,這些纖維的長度也會變短,他們的力量也因此加強。與此相反,天氣炎熱,纖維末梢就會松弛,他們的力量和彈力就會減弱。所以寒冷氣候下的人群,精力更加充沛,心臟的收縮和纖維末梢的反應也更加強烈,分泌更適當,流向心房的血液也更為有力;在相互之間的激發下,心臟的力量也更為強烈。自然的,這將帶來很多后果,比如:信心增強,有較強的勇氣,對自身的安全比較有信心,更加直爽。反之,若一個人長期生活在悶熱的條件下,他會變得神智萎靡,變得軟弱和膽怯不敢去冒險。
就像氣候對一個國家的人民的精神氣質有著不同的影響一樣,地形和土壤的差別也同樣對國家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如果土地優良,一個國家很容易產生依賴性,鄉村人占了人民的絕大部分對于自己的自由他們不是很關心,他們只留心自己的私事。因此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經常是單人統治的政體,土地貧瘠的地方多是數人統治的政體。因為不管統治者是誰都不會怎么影響他們的耕作,并且土地肥沃的地方多是平原,它無法抗擊強者,只好向強者俯首臣服,自由的精神便因為屈服而徹底消失了。
孟德斯鳩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形態與其國家疆域的大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認為領土面積小的國家比較適合共和政體,領土面積中等的國家適合實行君主政體,領土面積比較大的國家比較適合專制政體。雖然說孟德斯鳩對什么樣的國家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政體是犯了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但是孟德斯鳩給我們傳達的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思想,即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要考慮到地理環境、人民性格、宗教信仰、歷史發展等條件來制定切合自身利益的政體,就像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立足本國國情,實事求是的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方針。
《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所謂“法的精神”就是法律同政體、自然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習慣等各種因素以及法律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法的精神”。
在三權分立一章中,孟德斯鳩在洛克的兩權分立的基礎上增加了司法權的獨立,司法權要獨立這一理論的提出一直影響至今。司法獨立意味著必須結束封建的司法專橫的局面,意味著資產階級要從封建統治階級那里分得更多的權力,使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具有更多的保障。往后它對世界各國的司法制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自然地理與政體的關系一章中,雖然孟德斯鳩提出過北方和南方國家適合什么政體,但這并不是絕對的,他只是想提醒政策制定者要考慮到國家自身的地理環境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出適合自己國家的政策。因地制宜就是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觀點也為后來的歷史主義法學和馬克思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國現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思想也都有《論法的精神》中的影子,比如實事求是思想是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孟德斯鳩的自然地理學說不僅駁斥了神學,批判了君權神授,同時也開啟了一門以客觀地理為研究對象的國家哲學,讓人們能夠從這一角度考慮到國家法律的制定和國家政治的把握。
孟德斯鳩生活的時代正是封建制度走向沒落,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成熟和發展的時代。孟德斯鳩提出的一系列理論正是適合當時時代發展的需求,正符合法國資產階級的需要,成為他們進行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雖然現如今有一些學者對孟德斯鳩的學說持一些質疑的態度,比如說有些學者主張孟德斯鳩的理論是建立在機械唯物主義基礎上,有些人說他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是對國家主權的分割,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紛爭。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孟德斯鳩的學術地位,畢竟在當時那個封建主義時代,提出了如此超前的思想,它不僅對早期的現代化國家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直到今天,仍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鳩著.彭盛譯.論法的精神.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
[2]帥奕男.孟德斯鳩自然地理學說之探究.知與行.2016(9).
[3]聶繼龍.簡析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與權力制衡.黑龍江史志.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