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公平 效率 共享
作者簡介:張麗,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61
(一)單一的絕對平均主義
新中國的成立雖然使勞動者在生產關系中占據了主動地位,但是對于生產資料如何更好地分配黨內存在著巨大的爭議。為了更好地向社會主義靠攏,我國仿照“斯大林模式”在經濟領域實行高度集中政策,最大限度滿足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分為兩大部分:以土地革命為起點的農村改革和城市地區的國有資本重組。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局勢基本穩定。此時,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解決3億多無地或少地農民的生存問題迫在眉睫。歷時兩年的大規模土地改革,農民擁有了對土地的使用權,能夠通過勤懇的勞動,自食其力。在城市地區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平贖買民族企業等措施將國民經濟的控制權集中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手中,即擴展了國有資本在市場中的份額,又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這些措施在短期內猶如催化劑一般加快了經濟發展的速度。但是,在后期建設過程中,各種矛盾開始凸顯出來。《論語·季氏》曾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毛澤東認識到,廢除舊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私有制。為了公平地分配生產資料,毛澤東同志在解決“富”問題之前提出要先解決“均”的問題。因此,在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先后開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但是單一的平均分配原則,使得很多辛勤勞作的人沒有取得應得的回報,不出力的“磨洋工”現象隨處可見。不合理的分配政策,不僅挫傷了人們生產積極性,也沒有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二)忽視公平的效率優先論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社會開始走向現代化。鄧小平同志針對“共吃大鍋飯”的分配弊端,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分配原理與我國實際相結合。他指出,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搞平均主義是不可能的。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提出,改革途中膽子要大、步子要穩,不能像裹腳的小女人一樣走路,“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要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市場主導經濟發展的優勢帶來了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多種所有制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成分進入市場。但是,在高樓大廈崛起的縫隙中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與滯后性開始顯露出來。社會財富快速集中于少部分人手,大多數貧窮人口仍然在溫飽線上掙扎。“馬太效應”使得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基尼系數突破國際警戒線,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可以說,美味的“蛋糕”在越做越大的同時,公平被擱置于社會發展的邊緣地帶,“兼顧公平”成了社會主義的空話。這是一種不完善的分配原則。南巡講話,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公平與效率的問題” 。
(三)效率與公平和諧統一的科學發展
面對東西部區域發展失衡、城鄉收入差距大等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平衡好效率與公平的天平,謀求兩者的和諧統一。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提出要以公平正義來構建和諧社會;黨的十七大確立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則。這一理念將公平與效率的矛盾點辯證統一于一體,以社會的和諧穩定、公平正義促進更高水平生產力的實現。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中央從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著力解決“三農”問題。2003年到2007年,政府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財政支出累計達達到1.5萬億元,并且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中強調“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在農業稅廢除以及反哺政策實施后, 國家對“三農”的投入占到了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的17.1% 。農業政策的實施,優化了城鄉資源要素配置,有機結合了公平與效率,建立了促進農業促進工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長效機制。其次,統籌了區域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要主動幫扶西部欠發達地區,全面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同時中部地區要做好銜接的橋梁,做到東中西共同發展。
(四)人人參與的共享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成為市場交易的主體。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趨勢下,我國傳統的經濟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根據當前的新形勢,習近平同志提出以“五大發展理念”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其中共享發展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一是全民共享,社會財富的積累是全人類所共同努力創造的。不合理的金字塔式收入分配格局必須讓步于中產階級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人人享有才能各得其所”。
二是全面共享。要建設五位一體的全覆蓋共享體系應對國際挑戰。
三是共建共享,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所依靠的是人民群眾集體的智慧,肝膽相照才能榮辱與共。
四是漸進共享,事物的發展是從不成熟到成熟,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發展過程中,要遵循客觀規律,不陵節而施,分清主次矛盾,實現漸進式發展與分享。
2012,中國的人均生產總值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經濟的暫時停滯和倒退,引發了“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要想避開墨西哥等國家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境,政府的責任就是要確保公平的實現。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責任者的缺位,“公平”成為了空喊的口號。因此,政府必須讓市場去刺激競爭,從宏觀處調控經濟、監管市場,確保市場競爭中各階段的公平正義。
(一)機械性地討論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在探析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上,許多學者都陷入了形而上的漩渦中,存在盲目性。其中以三類觀點最為突出。
一是對立關系論,認為效率與公平屬于不同的領域,前者是經濟領域概念,后者是社會關系層面,兩者之間沒有本質的聯系。
二是唯效率論,認為GDP增長的快慢是檢驗社會發展進步的唯一標準,從而忽視了弱勢群體的利益。
三是公平福利論,認為只有解決“均”的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富”主張實施高福利制度。
總體來說,上述論斷都存在形而上的問題。中國人口基數大,各階層情況紛繁復雜,不能照搬西方的憲法中“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我國重視對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要平衡復雜的利益關系,必然要由政府帶頭起主導作用。而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又受制于經濟基礎。因此,盡管當前中國的經濟已經搭上了迅速發展的快車,若失去公平的分配政策,必然也是十分危險的。
(二)共享發展使效率與公平相契合
首先,共享發展是“五個發展理念”的核心。它使生產要素在使用者之間自由流動,帶來全新的共享經濟模式。在新時期,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增加供給的結構性改革。共享發展一方面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使用權的靈活變更也實現了生產資料在全社會的公平流動,更好激發了市場活力,減少無效博弈,最大限度使得生產要素發揮價值。
其次,共享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所謂“人人”即指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快速變革的過程中,人民群眾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是推進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人人參與”強調要引導每一個社會成員由經濟發展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讓政府由主導者變為服務者,均衡了效率與公平關系。“人人盡力”則強調推動創新的重要性。李克強同志所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體現了對于創新的重視。這一行動計劃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標語,主要任務是促進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相融合,鼓勵產業創新、跨界融合,推動我國經濟創新發展。“人人享有”則強調分配公平的重要性,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實施國家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政策是以人為本原則最直接的體現。
首先,我們要摒棄以往發展理念中不合理的因素。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單一效率論或公平論的觀點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內心當中。消除這些消極因素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因此要不斷完善新的發展觀。任何理念只有立足于實踐才能檢驗出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我國的世情國情不斷變化,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現實狀況合理調整政策,不斷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促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契合。隨著我國人口紅利優勢的遞減,人口老齡化問題隨之而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利益關系,習近平同志認為“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我們要補齊影響經濟發展的“短板”,從整體大局出發,秉承壯士斷腕的氣魄,解決突出矛盾和重點問題,形成深化改革強大合力。
最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信用體系。從國家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提高立法效率,完善監督機制。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特性,立法工作要結合其行業特點,建立高效暢達的執行機制和反饋機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社會層面上,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生產力的發展以社會文明進步為物質基礎,反之,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同行業都有不同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推進行業自身的信用建設,強化從業人員的信用意識,從而在全社會構建堅實的信用保障系統。從個人層面,公民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個體成員要有集體意識,民族意識,共擔社會責任,共享發展成果。
注釋: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373.
韓俊.中國城鄉關系演變60年的回顧與展望.改革.2009(11).
習近平強調:以曼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新華網.201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