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未成年人 法律意識 自我保護
作者簡介:鄒思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外國語學校。
中圖分類號:D92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66
紅綠藍虐童案件、校園暴力等事件頻發,未成年人經受身體傷害的同時,精神和心靈上創傷難以撫慰。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埋下惡種,甚至影響今后的正常生活。少年強,則國強。只有保護好未成年,才能守好我們祖國的未來。如何保護好未成年人成為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盡管我國在法律上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大法和核心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在法律上,目前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的《刑法》、《婚姻法》、《收養法》《義務教育法》等具體法律條款。形成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教育與保護相結合等基本原則。但根據以往調查人員的實證結果顯示,未成年對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熟悉度并不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保護法》有較高的熟悉度,同時有超過四分之三的未成年人對相關法律的熟悉度極低 。整體而言,國內相關法律的宣傳和教育不到位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法律自我保護意識的清晰度。
(二)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護意識不清晰
法律自我保護意識清晰度是指未成年人能否對他人的違法侵權行為做出正確判斷。當他人對未成年人的權力構成侵害,未成年人若做出他人違法的判斷則認為其法律自我保護意識較強。若對構成侵權傷害的違法行為看做道德的缺失或者而認為正當,則認定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較低。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調查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護意識的清晰度,并設置如下判斷,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沒有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聚眾賭博”這一行為是否違法?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該行為應該批評,不至于違法。對此,還具有相關判斷作為支持,證明,當下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護意識清晰度不夠高 。
(三)未成年人的法律自我保護意識與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關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意識有關,其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兒童法律自我保護意識較差。整體趨勢表明家庭教育環境對未成年人法律保護意識有較直接的影響。且隨著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自我保護意識也不斷提高。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國家保護、社會保護、學校和家庭保護提出明確的規定或要求,外界力量具有教育并幫助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規定。而后補充未成年人應該具有“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的規定。該規定的補充是將未成年人看做成長中的獨立主體,并認為未成年人具有自覺能動性。該補充規定是對未成年人立法保護理論研究總結以及實踐經驗積累的借鑒。將未成年人自我教育和保護納入法律體系,對未成年人法律保護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是在不斷論證和豐富實踐經驗中做出創造性決定。且在未成年人自我保護部分提出“參與權”的法律概念,是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豐富與具體化。
(一)尊重未成年人主體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觀念一直是未成年人法律保護的核心指導思想和著眼點。更多的關注外界力量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影響,未成年人一直處于被動接受保護的消極地位。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改的過程中,經過多次論證和反復討論,對未成年人必須受到尊重,是具備自覺能動性的權利主體進行充分討論。以往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量強調外部因素,著重突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改善外部保護環境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途徑,但也長期忽視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作用的發揮,為未成年人在潛意識中埋下“我是弱勢群體”的定位,導致未成年人處于消極被動的受保護地位,沒有承擔的起自我保護的責任。
(二)完善內外聯動保護體系
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旨在建立外部與自我保護協調聯動的完整體系。將“自我保護”納入未成年人保護力量體系中,是對未成年人具有自覺能動性的權利主體地位的極大尊重和肯定,將未成人看做是具有獨立性的個體,是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可依靠力量。修改后的規定會增加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提升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是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構成了相對全面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充分尊重并發展自我保護的能力作用,能夠豐富未成年人保護資源和內容,更具科學性,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礎性培育系統。
(三)發揮矛盾內部作用機制
多年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發現,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與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密切相關。社會的發展具有復雜性,影響也是多元的,系統的。隨著改革開放愈加深入社會在呈現多元發展,迎來勃勃生機的時期也是矛盾頻發的時期。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舉例,當前初高中生處于一個二十四小時網絡不間斷的信息網中。社會上之前可能聞所未聞的不良事件和現象,毫無防備的出現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影視、多媒體、信息數據為未成年人營造了一個既有豐富科學知識又夾雜暴力、色情、頹廢等腐蝕性很強的內容的環境。市場經濟下激烈的競爭環境催生的廣告業和時尚業等,一方面對生活起到美化修飾作用,同時也掀起奢靡和貪欲。無處不在的矛盾、疏忽、摩擦是家長、教師以及相關監護人防不住的巨大孔洞。家長監督、學校教育、行政和司法機關出臺各種政策管理與防控都不能將安全網守護的嚴絲合縫,只有外在的多方保護是不全面的、不完整、不牢靠的,也是不及時的。
相信未成年人在多方支持環境中獲得的智慧、品德、知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應該是由內在激發的行為活動,具有主動性、能動性,注重培養未成年人的整體素質,形成積極對抗外界不良環境的有力措施。讓未成年人在全面素質、能力提高的過程中積極與其他保護力量形成合力,編織協調、有效,能夠抵御不良外界因素的防護網。外界客體和自我主體相互融合,對于未成年人自身因素或者外界因素造成的危害,都可以通過矛盾內因作用的發揮,形成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
(四)提高未成年人社會責任感
我國最早的青少年保護法規在1987年于上海頒布,《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最早提出“增強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規定。盡管當時條例中的相關規定具有內容不完善、手段單一以及操作性不夠強的不足,但其科學性、創新性為理論研究和實踐檢驗提供了積累。
自我保護是未成年人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自我保護和社會責任感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一定意義上社會責任感更是能體現當代兒童和青少年,主動成長、不斷完善自我的可貴品質,也是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增長的心理建設。對未成年人的科學保護體系應當是內外結合,以未成年人主體的主動參與為基礎,形成積極健康的環境,發揮自我教育的力量,不斷使認識能力、辨別能力等自我保護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教育是一種由內而外質變的過程,通過自我意識的監控,逐漸形成自我調節、規范、防控,使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得到強化,進而產生自覺抵制誘惑以及不良侵害的能力。與外在保護力量所形成的環境相結合,就構成了多方聯動嚴密的保護體系。
(一)明確自我保護概念和內容
首先未成年人應該了解未成年人自我保護就是通過借助集體組織的力量,不斷提高和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并積極參與和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政治活動、社會活動以及文化活動,不斷提高自身認知,通過積累增強法律觀念和意識,維護合法權益。在政治、文化活動中不斷提高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敢于對不良誘惑和環境說“不”。對于和自身關系密切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知識進行學習,加強法制觀念,為自己營造自覺遵紀守法,避免傷害的健康環境。
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護意識主要包括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而自我法律保護意識的發展需要通過主動參與和未成年人自身權益相關的立法以及司法活動。對于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或者社會動向及時把握,不斷學習,并通過實踐活動,提高運用法律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未成年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更應該認識和學會借助集體的力量,使合法權益得到應有的保護。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參加呼吁、聲援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身法律素養。
(二)開展自我教育,認識自我保護的形式和途徑
目前國內未成年人實施自我保護的形式多樣,內容不斷豐富,可以參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活動、參加未成年人維權組織、開展請求援助活動、通過自主報告與檢舉控告或申訴辯護等形式參加司法活動、接受外界保護組織的管理和指導、實時開展自我教育活動等。使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獲得提升,若發生合法權益侵害事件,首先明確未成年人有權請求外界保護,并且有能力、有幫助渠道使自己得到保護,且相關單位有指導和幫助義務。而未成年人生活和學習的環境有很多組織和團體可以同未成年人一道形成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網絡。如共青團、青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少年先鋒隊都是可以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的實踐平臺和力量,更是未成年人的代表和朋友。
(三)遠離危害情景和現象,增強社會責任感
自律并形成互律是提高社會責任感的基礎品質。未成年人應該主動遠離不良環境。做到:不吸煙、飲酒,遠離毒品誘惑。遠離未成年人限制進入場所,自覺遵守學校、社會相關秩序規定。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或邪教組織以及不良團伙等任何形式的活動。嚴格自律不做損害自身及他人身心健康的事,使自我保護和社會責任感在自我監督中得到提升。
(四)及時總結和分享經驗,在實踐中提高法律自我保護意識
隨著年齡逐步提高,未成年人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學校、家長、社會等提供給未成年的保護知識不斷被內化,學習和掌握培養未成年人自我保護能力的方法、途徑。在政府、學校鼓勵的環境中通過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提升法律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有措施的提高自身識別、控制、抵制危害的能力。及時總結經驗,創造辦法,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是最重要的自我保護手段。
法律是權益被侵害時的一種救濟方式,也具有警示作用。未成年人在學法、知法的過程中也成為守法、用法的公民。對自身的他人的危害行為的發生進行預防,對于已經發生的損害,要有能力和意識,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注釋:
秦啟文、石偉.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護意識的調查.心理科學.2004,27(4).887-889.
郭洪泉.我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分析.政策研究.2012(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