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李 莉
花,令人賞心悅目,令城市充滿色彩,從古至今,是文人筆下的愛物。他們吟“花”作賦,為之動情,為之向往。花,融合人們的心緒,更融合世間萬物。
古有潘安,貌美品高,因自幼愛美的性格,成年后在治理山水方面亦是如此,他引領百姓將道路兩旁、田間地頭、農家小院栽上桃李和花卉。于是,河陽上下人人植樹栽花,處處樹茂花繁。每逢春季,河陽縣境內綠滿山川花滿園。每到秋季,累累果實為百姓帶來豐厚的收益。潘安也被百姓尊稱為“花縣令”。而河陽就此有了“河陽滿縣桃”和“河陽一縣花”的美名。
以花美城、以花富城這樣的故事一直延續至今。荷蘭的郁金香、法國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花、日本的櫻花聞名世界,城因花而更有名氣,花已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旅游要素。正因如此,河南建設者與花結緣,尋香識城,融入歷史元素,找準城市定位,選品種,栽培優育,才有了今天的名花。
從洛陽牡丹到開封菊花,從鄭州月季到許昌荷花,從鄢陵臘梅到淮陽荷花,美麗迷人的市花成為了城市形象的標志和城市寶貴的特色文化資源。她們在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同時,也綻放出了更多的文化芬芳,展現出了一個城市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文化底蘊以及精神面貌。
如今,走在河南各地市的街頭小巷、游園、郊外,你會發現,花的種類和規模化景觀變多了,南花北移、適合中原氣候和生長環境的花兒競相開放,一團團、一簇簇,是那樣的婀娜多姿、一塵不染,花香令人舒心愜意,流連忘返。孩子們在花中嬉戲,一片歡聲笑語,姑娘們與花為伴,羞答答地在花中醉。

許昌:滿城荷花半城柳的城市
在鄭州市人民公園,管理者引進優質櫻花,借助花語、花藝、花意、花事建設櫻花園,每一塊地板磚上都設計有朗朗上口的以櫻花為主題的詩詞,窨井蓋設置有櫻花圖案,連進水孔都被擬畫成櫻花的花心,其細節之處可謂用心。帝都洛陽,以牡丹為元素,設計城市文化特色的標識系統,開發出了更多牡丹為造型的設計如路燈、窨井蓋、路標、垃圾箱等,增添軟性文化微風景,讓市民時刻感受到市花文化,以花為語、以花識城、以花閱城,從細節體現全球人文之城的溫度。
在我國,因花而火的城市當屬武漢。武大櫻花開在每年的3到4月,而這個時候,也是武漢旅游業井噴的高峰期,全國四面八方游客慕名而來,只為感受如同仙境、美不勝收的花海。而它的知名度不僅僅靠的是櫻花的外在美,其名氣來源于它頗有爭議的歷史。再者,要歸功于武漢大學的影響力,書香侵潤,花瓣如雨,如此一個文化與美景兼得的地方怎么會不吸引人呢?
而我們的中原大地,是一個糧食與人口大省,農業與工業化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人們的視線與思考更多的留給了快速發展的城鎮化,灰色的鋼筋水泥叢林中是否應該多點浪漫主義色彩,能否打造出一個世界級著名花城,豐富河南的“城市底色”?如果以鄭州為中心花園城市,以洛陽、開封、許昌、信陽為特色區級城市花園輻射群,通過五種市花建設五大“城市花廳”,突出城市地域人文特征,用花與城市的內在聯系提升“城市顏值”,那么未來,我們的大河南將有望成為花樣河南、詩情畫意的河南,向世人展示河南的“花容月貌”。

根據牡丹開放情況,洛陽牡丹花會于每年4月某日至5月某日舉辦,已經成為洛陽發展經濟的平臺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名片
每個城市都獨一無二,市花的城市文化價值也應有不同。像鄭州,市花月季雖然得到了市民們的廣泛認可,然而僅停留在城市綠化美化等物理層面,與之相關的教育、紀念、節慶、禮儀、民俗等功能卻沒得到挖掘,市花的文化價值發揮還存在著短板。鄭州市園林局一名負責人認為,市花文化內容豐富,理應融入城市精神,發展成各類市花文化活動。但現狀是缺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市花文化仍局限在“愛花一族”的較窄受眾,普惠性不足。
有不少愛花網民紛紛建議,為了讓市民生活“幸福得像花一樣”,我們的城市可以舉辦市花迎春文化節及各類提升市民藝術人文素養的賽事、活動,鼓勵開展多元市花文化創意活動;舉辦花卉古詩詞、音樂繪畫攝影大賽等,搭建群眾花文化大平臺,寓教于樂,成風化人。也有專家表示,拓展市花城市名片功能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塑造:一是精神名片,建立代表城市最高榮譽的市花獎項體系,表彰杰出人士,樹立城市精神標桿和榜樣;二是友好名片,創意設計市花禮儀和禮品,以花為友開展對外交流;三是文化名片,設立市花文化體驗活動基地,結合歷史文化傳承創新,打造特色花文化旅游品牌。
在建設花城的基礎上,是否可以把我們的城市建成中國第一個“果城”,把道路兩邊栽上因地制宜的果樹,待到夏秋,滿眼的果色盡收眼底,舌尖上的果香縈繞在心中揮之不去,賞花拾果,趣味十足,豐收下的喜悅將回味無窮。
別小看了一朵花、一個果,它們的價值完全可以讓一座城市的建設錦上添花。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它們肩負著城市文化符號的使命,聚集著無窮大的能量,象征著城市品質和城市精神,所以,河南必有十朵響當當的花中精品,方能震驚世界,讓人們認識如花如畫一般的新河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