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紅 谷玉芬 何美萱
(渤海大學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談到2016年的工作重點時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這是該詞正式出現于政府報告中。工匠精神于個人,它是認真、堅持、愛業的態度;于集體,它是團結、執著、創新的精神;于政府,它是信任、有序、發展的根源。技藝需要之,政府需要之,大學教育更需要之。
“工匠”一詞溯源已久,戰國時期的墨子被譽為中國工匠之祖、最杰出的工匠理論家。那么何為工匠?“工匠”則意指精于技藝、巧于動手的人,如墨子,如魯班。
對于工匠精神,目前有多種界定和表述。李宏偉、別應龍[2]指出:工匠精神指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對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張斌[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提出:工匠精神,不僅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精煉的技能,還要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

圖1 代表性的工匠精神理念
眾多學者專家對工匠精神的豐富理念進行了探討研究,其主要觀點如上圖所示。可見,“工匠精神”蘊含了師道、制造、創業、創造四種理念,囊括了以下的內容:1)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益求精;2)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的嚴謹;3)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不停止追求進步的耐心、專注、堅持;4)打造最優質產品的專業、敬業。
自2003年開始,眾多的學者參與了“工匠精神”的研究,從最初內涵的闡述到各種技藝類工匠精神的培育,再到應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需求等。調查顯示,到2017年上半年知網中共收錄了6523篇相關“工匠精神”的文章,大體上可分為四類:關于“工匠”一詞的探源;關于各種技藝類工匠意識的培育;關于職業技術學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關于應用型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等。如下表所示:

表1 知網關于“工匠精神”的統計
*上述數字來自于2017年知網統計
如圖1所示:2003年-2015年間,關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行業技藝類的追求上,意在深度探討“工匠”一詞的含義。2016-2017年是探討“工匠精神”最集中的時期,眾多學者論述了不同的見解。葉春蘭、陳桂香[4]探討了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建議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培養工匠精神,并給出了相應的策略。胡建雄[5]闡述了當代中國“工匠精神”的新內涵,對比分析了德國和日本的工匠精神,為中國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提出了新的見解。王壽斌[6]分析了工匠精神的溯源及釋義,探索了關于工匠精神的“十大誤區”,闡述了職業學院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韓英麗、馬超群[7]探索了何謂‘工匠精神’,分析了國內外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及其重大的現實意義,著重強調了應用型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重要地位。朱亮[8]同樣強調了應用型大學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議建設工匠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大學文化。可見,對于各種學科、技藝、職業教育、綜合人才培育,工匠精神都是必不可缺的。
教育是事業,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生命在于創新。這些都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對工匠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時代的進步,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教師的工匠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大學教師對工匠精神理解偏差,對其深刻內涵掌握不精,在實踐教學中缺失嚴重。
“教書匠”一詞在一些人的意識中根深蒂固,成為墨守成規的代名詞。目前部分教師缺乏對師德的認識,不是秉持著授業解道而僅把它作為“鐵飯碗”、作為謀生的一種手段。更是有部分教師秉持著金錢至上的理念,而不是教書育人的觀念,導致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深度誤解。
在教育領域,業務不精、專業能力不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仍可見。觀念保守不進取之人、固于教材無時代意識之人、教法守舊無潮流觀念之人、師傳生受無改革心之人仍可見于各等級院校。
有創新才有進步,才能進取。而在實踐中部分大學教師卻全無創新意識,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吃一生的現象不少。而大學時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其創新創業創造理念培育的關鍵階段。社會需要的不是只會課本知識的書呆子,而是有時代意識、高素養的綜合性人才。
此外,培育工匠精神的大環境也不盡人意。現代社會教育行業也因急功近利的發展方式導致工匠精神的缺失、工匠制度的不完善,這已成為人才培養乃至社會發展的重大阻礙。
如同黃君錄所言:工匠精神需要的是一種高尚的價值觀、教學觀、實踐觀和環境觀[9],作為為社會培育、輸送人才的重要力量,大學教師應首先培育工匠精神。
師德乃師之根本。作為教師,需不忘初心,做具有工匠精神的“仁師”。以教書育人為職業理想,以所學專業知識為工具手段,努力成為習總書記所提倡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教師,以實現“立德樹人、立業立人”的目標[10]。大學教師需追求“師道”,這是教師之本。
敬業乃師之必須。作為專業教育人員,教師需專心致志,做具有工匠精神的“業師”。大學教師應致力于引領工匠精神,成為專業榜樣,充分發揮工匠傳統的職業精神和工作理念,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積極態度。專業理論知識是大學生學習的核心,是未來工作的基石,大學教師應努力成為專業之示范。“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桶水還必須是常換常新的長流水。
創新乃師之發展。教師應匠心獨具,做具有工匠精神的“匠師’”。大學教師應不囿于知識,追求無止境,將工匠精神的靈魂—“創新”發揚光大,做文化素養與技能素養與創新素養兼備的優良人師。大學教師要樹立成為“巨匠”的目標,要適應各種變化、創造各種可能、要匠心獨具,從而使教育達到一種審美境界。教育不是單純的重復勞動,應是充滿各種可能與變化的、創造性極強的工作。作為教育路上的行者,對教學方法的革新、對教育內容的更新、對新教育理念的探索無止境,對教育技與藝的追求亦無止境。
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意識問題,更是實在的行為選擇問題,全社會各行各業都應加強其培育。整個社會工匠意識的缺失、培育環境的不足造成了今天個人、企業及政府工匠精神的不足,可見工匠精神培育環境的完善尤為重要。在大學教師工匠精神的培育弘揚中,創造一個培育、傳承工匠精神的工作氛圍和社會環境也尤為重要。它將有利于教育經驗的總結,明確大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它會幫助教師營造敬業、耐心、專注、堅守崗位的心境。構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和社會氛圍,有助于造就教育軟環境,提供全體教師的責任感和目標意識。
德國推崇“勞動精神”、美國贊揚“職業精神”、日本突出“匠人精神”、韓國彰顯“達人精神”、社會主義的中國亦應強調“工匠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這不僅是工業化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的需要。大學教師重拾工匠精神,是我國時代精神之需要,是未來社會發展之必須,也得到了當代學術研究的印證。為了正名“教書匠”,大學教師應用工匠精神武裝自己,做一個真正的“匠人”,在教育的大地上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李克強.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R].北京,2016.
[2]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54-59.
[3]李芳.工匠精神的歷史意蘊與當代價值[J].點石成金,2016:72-73.
[4]葉春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27-31.
[5]胡建雄.試論當代中國‘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徑[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45-48.
[6]王壽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認知與培育傳承[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
[7]韓英麗,馬超群.論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91-94.
[8]朱亮.應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的大學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80-184.
[9]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10]闞國坤,沈世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職教師的培養與塑造[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3):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