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本文在梳理黑龍江省樓宇基本情況、總結樓宇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提出適應黑龍江省樓宇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樓宇經濟的興起,突破了城市主城區土地資源匱乏的空間限制,拓展了城區經濟發展的空間,是推進第三產業和城市經濟做優做強的重要突破口。張慶偉書記在全省中國其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要發展樓宇經濟.這是適應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現實要求,是提高中心城區帶動力的必然要求。
一、黑龍江省樓宇基本情況
截至2016年底,我省其有商務樓宇758棟,總面積828.4萬平方米,入駐商務樓宇企業1.3萬家,從業人員13.1萬人,實現營業收入446.7億元,凈利潤20.4億元,納稅總額21.7億元。樓宇用戶業態主要涉及高技術研發、企業孵化、服務外包、電子信息、金融、房地產、商貿物流、文化創意等領域。全省孵化器總數達到161家,孵化面積25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467家.在孵企業從業人員38182人,在孵企業總收入64.5億元,凈利潤6.7億元,上繳稅費3.4億元。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濱3個國家級高新區和牡丹江、佳木斯、七臺河3個省級高新區其擁有商務樓宇205棟,區內科技企業孵化器44家,商務樓宇總面積172.6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819家,從業人員55284人,入駐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7.62億元,實現凈利溷13.29億元,上繳稅贊15.25億元。近年來,以哈爾濱、大慶等為代表的主要城市大力實施新型城市化、智慧城市及開放帶動戰略,積極挖掘城區發展空間,合理規劃利用土地資源,使我省發展樓宇經濟的條件日趨成熟。
二、國內外發展樓宇經濟的經驗
做法
國外樓宇經濟發展,一股遵循城市本身的地理結構與位置來進行規劃與建設,如美國的曼哈頓、倫敦的金融城、日本的新宿、法國的拉德芳斯以及盧森堡、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都在推進樓宇經濟發展過程中,憑借便捷的交通條件、良好的配套設施、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景觀資源和優越的投資環境,集聚了金融、保險、證券、商貿、咨詢和房地產等發達的第三產業。
我國樓宇經濟的發展正處于上升期,部分城市樓宇集聚格局基本形成。從樓宇開發的參與主體角度,國內樓宇經濟可分為政府主導型、市場主導型、“政府一中介組織一市場聯動”的多元合作型等3種模式。政府主導型以北京、上海為代表,如上海市政府成立的陸家嘴有限公司,全權負責該區域所有商務樓宇項目的開發。市場主導型以南京為代表,如南京珠江路科技街,通過企業自發,市場主導形成了“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發展格局。“政府一中介組織一市場聯動”型以杭州為代表,如杭州下城區政府主動與戴德粱行等知名中介組織進行項目合作,并協助在轄區樓宇中開拓招商業務。
三、關于黑龍江省發展樓字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發展布局
“樓宇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文化背景的沉淀和金融、交通、信息、人才、社會等綜合因素的支撐,需要載體供給與產業需求相互適應。
首先,應對樓宇群的布局規劃、功能劃分、產業導向、政策協調等作出長遠安排,兼顧生產與生活、經濟與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內生與開放等內容;其次,合理設計樓宇總量,在市場需求旺盛區域加大載體建設,保障樓宇供應。在樓宇空置率較高區域,應控制樓宇供給節奏,減少非市場化的盲目供給。同時,整合地塊資源,進行連片開發,按照產業特色,促進相同或相關行業在一棟或幾棟樓宇內集聚,以產業群、行業群、產品群進入樓宇,形成樓宇之間和樓宇內部縱橫交錯的產業集合和產業鏈;第三,明確樓宇經濟發展路徑,注重扶持現代新興服務和以IT產業為代表的現代都市工業,著重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數字新媒體等新興服務業,努力拓寬服務半徑和增長空間;第四,根據樓宇特點和產業發展需要,合理配置商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其資源,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改善道路交通、管網配套、水電設施、綠化環境等硬件條件,為樓宇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
(二)轉變政府職能,營造良好環境
樓宇經濟同其他經濟形態一樣,存在發展周期。樓宇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亦處于不斷的演變之中。
在發展初期,樓宇經濟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填空式的招商引資,注重僂宇企業數量。在此階段,樓宇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保姆式的培養,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給予支持和鼓勵,鼓勵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配套企業的發展。同時,加強配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吸引龍頭企業入駐。
在成長階段,樓宇經濟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及規模企業基礎,入駐企業已能較好地適應當地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樓宇稅收貢獻逐漸開始顯現,樓宇經濟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增長點。這一時期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完成從樓宇到樓宇集群的升級。在此環節,政府應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樓宇經濟功能區,同時搞好軟硬環境建設。在硬環境上,基礎設施的容量和布局規劃上應能夠滿足未來商務中心區的規模要求;在軟環境上,政府應形成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更多地關注入駐企業的發展。此外,要加強稅收、金融、法規制度、人力資源等方面政策的制定。
在成熟階段,樓宇經濟已形成發展集群,入駐企業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和良性互動,樓宇稅收貢獻巨大,成為城市經濟的主力軍,發達的樓宇經濟成為城市名片。政府的工作重點應轉向發展環境的維護和調整轉型的引導。首先,要盡快建立基于總部企業的行業組織或同業公會等民間組織,促使區域內企業的行為自律,防止惡性競爭,維護市場環境;其次,由于區域內的資源有限,政府應適當調整區域內的企業總部的分布、遷移,通過梯次轉移將樓宇經濟的輻射力擴散至周邊地區。同時,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讓企業利用有限的資源投入低碳、環保、高效等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領域中。
(三)提升樓寧品質,打造樓寧品牌
隨著“20時代”的到來,要發展樓宇經濟,需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在抓好樓宇經濟要素配置與協同配套的同時,在樓宇設計、功能配置、物業管理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著力提升樓宇品質。
首先,需要明確功能定位、業態定位和招商定位,合理確定土地使用強度、用地面積、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建筑形態和色彩等,優化單體建筑設計方案,注重體現區域特色,引導建設一批高品質的商務樓宇;其次,加大非商務樓宇資源的整合盤活力度,加快標準廠房改造步伐,挖掘空置廠房、歷史建筑的內在潛能,轉變為準商務樓宇,或改建成融合特色辦公、藝術創造等功能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為樓宇經濟的持續發展構建優質的平臺;第三,建立樓宇檔案信息數據庫和樓宇資源的動態監測機制,定期分析樓宇經濟現狀與發展走勢。建立樓宇經濟發展的責任體系,組織定期考核評比,扶持、鼓勵和推動特色樓宇、專業樓宇的形成;第四,注重樓宇的“高品位”、入駐的“高門檻”、產出的“高效益”。
(四)發展服務產業,突出精準服務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進一步提升“樓宇經濟”質量、保持“樓宇經濟”良好發展態勢的重要保障。隨著“互聯網+”的深度實施, “E”時代的樓宇經濟必然要借助互聯網實現傳統商務樓宇的產業集聚化、辦公生態化、管理系統化、服務集成化。應協調發展商務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會展產業、金融業、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數字新媒體、健康產業等相關服務業,以會計稅務、法律服務、咨詢評估、人力資源等行業為重點,打造現代中介服務體系。構建現代化的配套服務系統,發展品牌性商業零售,特色樓宇餐飲、休閑、文化娛樂等服務性項目,為樓宇經濟提供商業配套服務。提供權益維護、政治需求、社會交往、公共安全、公共物品需求等的區域綜合服務,實現樓宇辦公自動化(0A)、通訊自動化(cA)、消防自動化(FA)、安保自動化(sA)、樓宇自動控制(BA)等“5A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