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亞峰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學研究的核心領域便是社會網絡,社會網絡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關于社會網絡的研究也開始與經濟學建立起了越來越緊密的聯系。本文將就經濟學視角下的社會網絡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究。
目前,在我國經濟學領域當中,與社會網絡的研究范圍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研究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個體如何科學選擇建立社會網絡、社會網絡結構到底會對經濟個體的行為產生何種影響等諸多方面。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就此議題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關于社會網絡的概述
何為社會網絡,查閱當前關于社會網絡的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關于社會網絡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他們在側重點方面都表現出了比較大的差異。但是,絕大多數的專家人士在闡述社會網絡的定義時還是存在著共同的認知的。社會網絡主要指的是由一系列社會關系聯結在一起的節點組合。那么,社會網絡中的節點又是什么,其既可以是個人、組織也可以是地區或者國家。
二、社會網絡對經濟主體的影響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的主體最重要的兩種形式便是企業和個體,這里所說的個體是勞動市場中獨立的經濟個體。要想從經濟學視角下來分析社會網絡,就必須要對社會網絡結構的變化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
1、社會網絡對企業的影響
根據當前的研究成果表明,社會網絡結構對企業的影響主要集中體現在聯結強度、結構洞以及網絡集中度三個方面。
首先,聯結強度對企業的影響。聯結強度的強與弱對企業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強聯結理論當中,通常會將企業之間聯系的緊密性塑造成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任程度,聯系越緊密,信任程度就也越高,其便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獲取資源的條件,進而增強影響力與信任感,實現信息共享,強強聯合。而在弱聯結理論當中卻并非如此,弱聯結理論中強調的是,強聯系雖然會增強信息的循環與利用價值,但是其也會導致冗余信息或者重復信息過多,信息的針對性和有用性并不是很強,要想獲得更多不同的信息還需要依靠弱聯結關系。
然后,結構洞對企業的影響。根據相關實踐表明,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競爭中獲得更強的優勢,其最根源的因素不在于關系稠密區域,而在于關系稠密區域所存在的縫隙當中,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居于結構洞位置,那么,這個企業便會擁有更顯著的信息優勢與控制優勢,也就獲得了其他企業所并不具備的競爭優勢。在由眾多中小企業圍繞某些核心企業聚集形成的企業集群中,楊心企業通常占有稀缺資源并結構性地分配這些資源,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如果能夠在網絡當中占據更多的結構洞,那么,它的社會關系優勢以及控制優勢就會越來越明顯,其獲得回報的機會就會越大,收益也會越高。
最后,網絡集中度對企業的影響。網絡集中度對企業的影響非常之廣,根據相關實踐證明,經濟個體的網絡集中度會直接決定著最終收益。舉例說明:Kakade曾構建過一個包含社會網絡聯結的市場交易模型,其假定的是這樣一種『青況:買房擁有資金,賣方持有產品,此時,雙方購買或者出售產品的邊際效益總是要大于0,而買房購買產品的時候總是從與它聯結的價格最低的個體處購買,此處產品售完后,便轉向價格次低的賣方,直到用完所有的消費預算;而賣方采取相同的方式制定價格,使他所有的產品都能以盡可能高的價格銷售出去。這就證明了網絡集中度對收益的影響非常之大。但是此模型的實際應用價值并不是很高,科學性也得不到有效保證,因為這個市場交易模型當中雙方做建立的聯結處于非常隨機的一種狀態,并不能夠得至Ⅱ具體的證實。
2、社會網絡對經濟個體的影響
在上文中已經提到這里的個體指的是勞動市場中的經濟個體,目前,關于社會網絡對經濟個體的影響非常之多,經過整合分析與總結,我們會發現,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面:第一,社會網絡對經濟個體求職以及升遷活動的影響;第二,社會網絡對經濟個體工資水平以及工作質量的影響;第三,社會網絡對群體工作趨同性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強聯結關系會被圈定或者局限在一個非常小的范圍內,而弱聯結關系則可以跨越各種各樣的行業,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能夠把社會網延伸得更加長遠和寬廣。因此,弱聯結關系會為個體求職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帶來更多的求職機會。這是一個比較大眾化的認知,但是,也有專家人士對這種理論表示出了質疑,他們堅持認為中國當前的一個職業市場還處于并不完整的狀態當中,太過講究人情,人情的作用要遠遠大于信息,前輩的推薦是非常有效的,弱聯結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
雖然社會網絡聯結強度、結構洞以及網絡集中度的確會對經濟個體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經濟個體自身始終處于變動的狀態當中,他的社會關系會伴隨著工作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動。因此,筆者認為,對于經濟個體而言,他們的工作、工資、升遷等情況主要取決于如下因素:經濟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經濟個體所擁有的社會關系數量;經濟個體自身工作的好壞程度等。此外,經研究發現,一個經濟個體在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之后會選擇從企業中辭職,而與其存在社會網絡關系的企業其他員工也會選擇辭職,這是一種傳染性的辭職現象。
綜上所述,現階段對社會網絡的研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領域當中,社會學、數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也對社會網絡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學科領域所選用的研究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關于經濟學領域研究社會網絡的工具主要是博弈論,這種分析工具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需要重點考慮構建網絡的成本與收益,其能夠準確檢驗出均衡社會網絡結構是不是達到了社會最優水平,其還可以對一些既定的社會網絡成因進行充分的解釋。目前,有關勞動市場中的社會網絡和經濟主體網絡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相對成熟的理論,但因為數據收集以及變量衡量上存在比較多的困難和問題,導致與之相關的很多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因此,現在以及未來的重點研究方向便在于確定社會網絡結構的衡量方法,進而完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