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龍 馬雪
對比新出臺的2017版《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本文簡稱《新準則》)與2006版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本文簡稱《老準則》)不難發現,在有關金,融資產的分類及企業金融資產業務模式改變時的重分類出現了重大變革,本文將對比新老兩部準則,以求快速準確的了解和把握相關規定變化的意義和作用。
一、企業金融資產自由裁量權的縮減
《老準則》賦予了企業在金融資產初始分類時過大的自由裁量權。 舉個例子,如某企業在國債流通市場購進一筆國債,投資4000萬元,該期國債距離到期期限為3年,若依據《老準則》的分類標準,該筆投資可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或者持有至到期投資。不同的分類在《老準則》的后續計量的規定中可以概括為: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且變動應計入當期損益;確認為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時,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且變動應計入資本公積;確認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時,以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且應按照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法計算各期利息收入。
由此可見,三種不同的分類方法的后續計量結果存在著天壤之別。基于上述描述與分析,企業在金融資產初始分類時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使得監管部門在日常管理中具有一定困難,而重分類的條款也是屬于對初始分類存在漏洞的修復。
2017版《新準則》中的兩大判定要素、三個“分類為”、兩個“指定為”正是對于企業金融資產初始分類的限定。
1、兩大判定要素。《新準則》中以合同現金流量和業務管理模式作為對金融資產初始分類的兩大判定要素,其中合同現金流量為首要判定要素,可以將企業金融資產分類為債券投資與股權投資。業務管理模式為附屬判定要素,可以將持有金融資產的目的區分為獲取持有收益,獲取轉讓收益或者兩者兼有。
2、三個“分類為”。依據《新準則》的判定要素,可以將企業金融資產的分類為:第一類,對于債權投資,為獲取本金和利息的投資,應分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第二類,對于債權投資即以收取本金和利息為目的又以出售該金融資產為目的,應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第三類,對于股權投資,不存在本金與利息要素的,應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基于《新準則》,可以將金融資產的初始分類概括為,債權投資要么是第一類,要么是第二類,股權投資為第三類。
3、兩個“指定為”。《新準則》對金融資產的分類也做出了例外性規定即兩個“指定為”。具體描述如下:對于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企業可以將其指定為“第二類”,但是已經確定,則不得更改;對于債權類投資,為減少或者消除會計錯配,可指定其為“第三類”。
對此,可以將兩個“指定為”概括成:符合規定的股權投資可以指定為“第二類”,為消除會計錯配的債權投資可以指定為“第三類”。
相較與《老準則》,盡管《新準則》對企業的金融資產初始分類給出了部分自由裁量空間,但是由于附加了嚴格的前置陛應用條件,并且《企業會計準則》的其他規定也要求企業對“指定為”的行為做出充分的披露,《新準則》給予企業的自由裁量權大大減少。
二、重分類標準的劃分
證監會試圖通過提升金融資產的初始分類的權威性來壓縮企業通過自由裁量獲取的利潤空間,這也是面對《老準則》賦予了企業在初始分類環節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的彌補辦法。
具體措施如下:證監會在其發布的《關于做好與新會計準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證監發[2006]136號)》中要求: “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應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的決策權限,履行相應決策程序,根據金融工具的持有意圖和風險管理的目標,合理劃分類別并形成書面結論。”部分禁止性規定也出現在《關于做好與新會計準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證監發[2006]136號)》中“(1)不得利用金融工具分類進行利潤操縱;(2)對于已確定類別的金融工具,不得隨意變更其類別;發生變更的,企業(包括上市公司)應提出充分證據,并在附注中充分披露;(3)不得利用金融工具的重分類人為調節各期利潤。”
對于證監會的良苦用心在《通知》針對金融工具分類及重分類的監管的不惜筆墨可見一斑,然而,根據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監管報告,上市公司未進行金融工具分類依據披露的占比高達60%。不得不說,由于《老準則》的關于金融資產的初始分類規定的寬松,使得證監會的良苦用心收效甚微。
在《老準則》第19條關于企業金融資產的重分類做出了嚴格的限定,明確:1.企業在初始確認時將某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后,不能重分類為其他類金融資產;其他類金融資產也不能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三類金融資產之間,也不得隨意重分類。3.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重分類。該項規定旨在壓縮企業在初始確認金融資產分類時的獲利空間。
《新準則》中對重分類的標準也做出了調整,企業進行金融資產投資時,難免會面對無法避免的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并且,流動性風險與經營風險也是難以徹底消除。為應對各類風險企業伺機改變業務管理模式是實務操作中自主而理性的措施。強制性的重分類要求正是對應當企業改變業務管理模式時對金融資產初始分類的重分類行為的約束。
《新準則》明確規定,在企業金融資產管理模式出現改變時,金融資產的重分類是必須的,并且金融資產初始分類的三大類別之間的通道是暢通的。
總而言之,《新準則》對重分類進行了強制性的規定,但是縮小了企業在金融資產初始分類時的自由裁量空間。這些理念層面的改變更準確地反映企業進行金融投資的成果,也更好地適應企業資產業務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