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在醫療事業發展的里程上,有一個特殊的治療方法一直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特殊的療法就是音樂治療,也稱之為音樂生物治療,是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音樂生物治療及臨床應用早已有之,其實質是將音樂轉換“藥物”達到休整人們心靈創傷的過程,讓人心理得到正常調整,達到最佳狀態。
音樂具有祛病健身的作用,其治療方法就是利用音樂的旋律、節奏來調節人體情緒和生理功能,運用其特殊的語言展示和功能使用,通過一定的環境設計和病體應用,使人達到消除心理障礙,修復心靈的目的。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與醫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有著親密的“親緣”關系。
一、國內外音樂治療的發展
1.國內對音樂治療的研究和發展。中國醫術中的音樂治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治療發源地之一。中國早期音樂治療多用于祭祀、娛神靈、省風、宣氣,而“宣氣”是指在陰陽阻滯、不能通暢運行的時候,用音樂進行宣導、疏通。古代醫學著作《內經》中“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間,可以意識”。就是特指音樂五音和人體五臟有特定的聯系,各臟有病其發聲常出現與之相應的音階,各音階又會側重影響與之相應的臟腑,即宮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腎,并指出五音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歐陽修曾記述自己“予嘗有幽優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既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宮聲數引,久則樂樂愉然,不知疾之在體矣。”這是宋代孫道滋以“宮聲數引”使歐陽修的“幽優之疾”得到治療的典型實例記載。可見我國古代在除病方面應用音樂已經由來已久。
音樂治療作為學科研究引入中國,是在1980年美國阿利桑那州立大學副教授、美籍華裔、音樂治療專家劉邦瑞先生在中央音樂學院進行了講學活動,首次把音樂治療介紹到中國。隨后的幾年內,沈陽軍區醫院開展了以音樂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音樂電療;湖南長沙馬王堆療養院開展心理音樂療法,為適應國內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國樂曲。后來又與長沙醫療器械廠共同研制了心理音樂治療機,并在全國推廣;北京安定醫院和回龍觀醫院與音樂專業人員合作,先后開展了老年憂郁癥的主動治療和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操作性音樂治療;出身中醫世家的吳慎教授繼承和發掘了中華傳統中對癥下(樂)藥的古人之道,將養生醫療與音樂結合起來;1989年,中國音樂治療學會成立,參加者有25個省市100多個會員單位。成立同時,舉辦了首屆學術交流會。該學會的建立,大大促進了我國音樂生物治療事業的發展步伐。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300多家醫療單位開展了音樂治療,初步形成了由音樂家、心理學家、醫學家和其他專業人員組成的音樂治療隊伍,有了全國性的學術團體、專門的教育機構、專業的音像出版社和設備研制中心。20世紀90年代末一批留美的音樂治療學專家回國任教,將許多國外先進的音樂治療方法帶回了中國,逐步縮短了中國與世界音樂生物治療學發展的距離。
2.國外在音樂治療方面的發展。在國外音樂治療也有悠久的歷史。古埃及人通過巫醫治病,除了給病人服用一些確有療效的天然藥物之外,還經常采用一定的儀式,對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詞,哼唱著怪異小調,這樣的怪異小調不僅起著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內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變得舒暢,病情便趨于好轉。古希臘人很早就將健康和音樂聯系起來,他們所崇拜的太陽神阿波羅就是主宰健康和音樂的神,他們將情緒的凈化看作是精神治療的重要過程,而完成凈化過程是通過戲劇表演和音樂演奏來實現的。文藝復興時期,許多愛好音樂的醫生把音樂視為一種娛樂和煥發精神的手段,認為音樂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擺脫煩惱恐懼與胡思亂想。
早在1950年,美國率先成立了音樂療法協會(NAMT)標志著音樂治療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由此誕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已有50多個個國家200多所大學開設了音樂生物治療教育專業。在歐美發達國家音樂生物治療已形成了一個社會職業,僅美國就有8000多名注冊音樂生物治療師在各種醫療部門工作。
二、音樂治療的生物藥理治療原理
1.音樂機械波對病體的疏解功能。音樂是有規律的彈性機械波,經由感官施加能量及運動形式于人體,引起體內相應的活動改變,它刺激人體的機制是物理性的。人體通過聽覺器官,傳人中樞,作用于大腦皮層和下丘腦,從而引起植物神經系統的反應,使全身神經系統和全身內臟及血管協調運動,提高全身組織的生理活動機能。國外有許多研究表明,音樂可以引起各種生理反應,如使血壓降低,呼吸減慢、心跳減慢、皮膚溫度升高、肌肉電位降低、皮膚電阻下降、血管容積增加等等,從而明顯地促進人體的內穩態,減少緊張焦慮,促進放松。
因此,音樂有明顯的鎮痛作用,由于大腦皮層上的聽覺中樞與痛覺中樞位置相鄰,從而明顯地降低疼痛。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手術過程中使用音樂可以使麻醉藥的計量減少一半,在手術后的恢復中可以大大減少甚至不用鎮痛藥,而這樣可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2.音樂聲波振動對病體神經的促進作用。當聲波到達聽覺的外器官耳鼓膜時,即對鼓膜產生了壓力引起振動,從而刺激了聽覺器官中極敏感的科蒂器。這時將聲波機械能傳入神經纖維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經耳蝸神經傳遞到達大腦皮層的聽覺神經中樞而產生聽覺。不同神經纖維的神經沖動傳導大腦聽覺中樞不同的位置,則產生不同的體驗。聽覺神經纖維的神經沖動并不是簡單地直接進入大腦皮層,而是沿著極復雜的路線到達中繼站——下丘腦(自主神經系統整合中樞),產生I青緒的生理反應。
3.音樂樂感提高人的美感想象能力。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塑造良好的性格;美妙的音樂能激起人的美感與想象(包括色彩、形象的聯想).改善和調節情緒。音樂的聯想作用可以使聽者通過聯想而形成一定的心情,音樂不僅與現實的心情有關,而且與個人的過去經驗有關,無論是整首音樂.還是片斷音樂,常常被無意地感知并記憶下來,當人們再聽到這首音樂時,就會聯想到過去的經驗,音樂的聯想作用并不是音樂的性質決定的,而是與個人的經驗有關,中樞神經尤其是邊緣系統與情緒有著生理上的密切聯系,因此積極的情緒可通過內臟活動的最高中樞邊緣系統來改善機體功能。音樂可宣泄病人的不良情緒,減少不良情緒,減少不良身心反應,調節情緒。又可以吸引、集中病人的注意力,訓練記憶、想象等多種能力,有利于其個性及行為方式的調整。
4.音樂旋律促進人的心理變化。音樂幫助人從意識狀態進入無意識狀態,或者從無意識狀態進入意識狀態。從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對心理障礙起到治療作用。音樂的想象作用,實施時治療師誘導求治者進入放松狀態,在特別編制的音樂中產生想象,引導求治者訴說產生的想象,音樂結束后與求治者討論想象內容的意義。音樂與人體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系,則有賴于不斷的科學實踐去探明。
三、我國音樂治療的發展特色
我國的很多專家學者在開拓音樂治療的過程中,合理地結合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創造了不少新的音樂治療內容,補充了現代音樂治療學的學術體系,擴大了音樂治療研究的視野,逐漸形成新的治療體系。
1.在理論上,注重音樂的物理治療作用,強調音樂聲波的生理效應,補充了現代音樂生物治療學以心理學為主的理論體系。在中醫音樂生物治療思想中,注重“身、心雙修”。在音樂對生理調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相應”理論認為,自然界與人是“同構異質”的,無論世界上的什么實物,都是由各種相同的元素構成的,只是結構不同,所以才表現出不同的形狀和特征。音樂也是一樣具有世間萬物所共有的屬性,“五音”也有著和“五臟”相應的各種屬性。因此,以五音調式編配的各種樂曲,可以通過這種共同的屬性而直接作用于人體的五臟系統。在音樂對心理調節方面。中國的七情理論認為:情志的失調可以通過“相生、相克”來獲得平衡,例如,過度壓抑的病態,可以用“怒”來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憤的旋律,強大而帶震撼性的音量,幫助患者宣泄郁悶的心志,然后再用輕松、流暢的音樂放松患者精神。
2.在作品上,中國古典音樂、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下的作曲理論,為西方的音樂治療提供了大量曲目。與西方作曲家強調個性大相徑庭,我國自古以來的多數音樂作品都是為環境、為氛圍、為景觀而創作的,這非常符合音樂生物治療對作品的要求。
3.在方法上,中國音樂生物治療結合了諸多中醫方法,使音樂生物治療的手段更加豐富。我國在音樂生物治療的方法上,比較突出的是創造了音樂穴位電療法、音樂氣功療法等。其中電針療法是采用亳針剌入穴位,通過音樂電流,同時兼聽音樂,其作用機理是音樂、音樂電流、經絡穴位等作用機制的綜合,其療效更為顯著。
四、制約我國音樂生物治療發展的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日趨迫切,音樂治療作為一種“享受型”“自然型”的醫學方法,受到了越來越多民眾的喜愛。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音樂治療在我國發展的歷史畢竟不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醫學研究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樂治療方面還存在著發展中的瓶頸,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1.理論基礎薄弱。音樂治療是由臨床實踐開始起步的,實踐中有了療效,自然不脛而走,廣為效法。但作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只有實踐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理論基礎薄弱,臨床實踐就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這正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現有的幾次學術會議科研報告,大部分是以對照比較的方式說明音樂療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治療機制,也就是音樂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這一方面是因為進行這樣的測試和研究,都離不開新型的、價格昂貴的儀器設備,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從事該項工作的大部分是醫護人員,他們忙于日常的臨床治療工作,又沒有受過系統的有關基礎學科及技能的訓練,所以進行基礎研究也比較困難。
2.學科人才緊缺。目前從事我國音樂生物治療的隊伍分兩大陣營:音樂界和醫學界。這兩大陣營的學術相容性極差,音樂界從事音樂生物治療研究的學者不懂醫學,醫學界從事音樂生物治療研究的學者對音樂知之甚少。這種現象嚴重削弱了我國音樂生物治療的學術發展,難以達到應有的學術水平。把音樂生物治療學作為一門新學科,在高等院校普及開設這門專業課程勢在必行。
3.政策法規的束縛。歐美的音樂生物治療學會大多具有資質審查權力,通過學會認可的資格證書后,可以在醫療單位工作,也可以獨立開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職業受到法律的保護。而我國醫療職業序列中沒有音樂生物治療師的職位,更沒有音樂生物治療師的資格認定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音樂生物治療從業人員的就業發展,也限制了音樂生物治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使得我國音樂生物治療的發展前景受到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