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齊敏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貴陽分行 計劃財務部,貴陽550000)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引領下的無線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路覆蓋率的大幅增長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①我國網民規模截至2016年12月,已達到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6.9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使用手機上網人群比例較2015年提升5個百分點,由90.1%提升至95.1%。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在“互聯網+”的概念推動下已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而微信支付正以后發趕超的態勢成為第三方支付的典型,日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
為規范我國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加強第三方支付反洗錢監管,在“一法四規”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一法)和《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金融機構報告涉嫌恐怖融資的可疑交易管理辦法》(四規)的基礎上陸續頒布了諸如《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支付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應納入反洗錢和恐怖融資監管的規定。2016年《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以及《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的下發,將進一步把監管范圍縮小至諸如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領域。
近年來紅包營銷模式的成功,開啟了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許多金融場景業務的嵌入,使第三方支付在僅作為通道和工具的基礎上,加速了行業創新,金融化趨勢不斷明顯。另外,逐年上升的交易規模,使網絡商家和商業銀行趨于利益一致性而尋求合作,第三方支付此時便為其搭起了橋梁,成為最常見的網絡交易方式,且為金融機構、商家以及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根據比達咨詢(Big Data—Research)數據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在2016年高達38.6億元,其中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為19.3億元,增長率分別為216.4%和62.2%,③此項所有數據均來源于比達咨詢(Big Data—Research)數據中心監測數據。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增長率(單位:%)
在2016年的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的市場份額中,支付寶以52.3%的占比獨占鰲頭,財付通以33.7%的占比位列第二(如圖2所示)。而財付通中的微信支付是帶動財付通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6年微信全球共計8.89億月活用戶,新興的公眾號平臺擁有1 000萬個,帶動1 742.5億元信息消費,占2016年中國信息消費總規模的4.54%(如圖3所示)。①此項所有數據均來源于比達咨詢(Big Data—Research)數據中心監測數據。

圖2 市場份額(單位:%)

圖3 用戶量(單位:億)
在一項關于線下消費中,用戶常用支付方式選擇問題的調研中,92%的受訪者選擇移動支付作為線下消費的主要方式,其中一線城市僅有38.6%的受訪者選擇現金作為常用支付方式,可見移動支付線下滲透率驚人,且地域差異性并不明顯,未來支付會向無現金化趨勢快速轉變(如圖4所示)。②數據來源于企鵝智酷調研平臺。

圖4 支付方式比例(單位:%)
雖然近年來一系列針對第三方支付反洗錢監管的法規相繼出臺,促進了我國反洗錢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但目前的監管仍是停留在機構監管、對象監管層面,對實質性內容的監管并未作出明確規定。以微信支付為例,在反洗錢領域監管的操作、模式以及認定可疑的標準等層面并未作出明確界定,使得微信支付反洗錢監管出現監管真空的現象。
1.微信平臺服務條款的不合理性引發的監管真空現象。在微信服務平臺,很多條款內容均將責任歸咎于用戶本人,而作為提供支付平臺的主體,則無相關責任界定。例如,財付通服務協議中,“如您在使用財付通服務時涉及第三方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財付通公司對您與第三方可能出現的糾紛概不承擔責任。”“您在使用本服務的過程中,本公司不對下列風險擔責:(1)來自他人冒名的含有威脅、誹謗、令人反感或非法內容信息;(2)遭受他人誤導、欺騙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的任何心理、生理上的傷害以及經濟上的損失;(3)其他因網絡信息或您行為引起的風險。”③微信服務協議諸如此類規定將支付平臺排除在監管對象之外,一定程度上給反洗錢犯罪分子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平臺,出現了反洗錢監管真空。
2.微信平臺服務信息的非隱蔽性帶來的監管問題。微信服務協議中明確,在必要的情況下微信平臺會將用戶信息分享至第三方,用戶只有同意信息分享,才能繼續進行下一步注冊。而與此同時,財付通會與第三方之間簽署相關法律文件,盡力要求第三方對用戶信息采取保護措施,但卻無法保證第三方一定會按照該公司要求對用戶信息采取保護措施,該平臺對此不作任何承諾與保證,也不對這些主體行為及后果承擔任何責任。這一規定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要求支付機構健全用戶損失賠付機制相佐,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竊取用戶個人信息從事反洗錢違法犯罪活動,而一旦發生,該平臺并不承擔任何責任,作為監管部門,難以界定責任主體。
《辦法》實施以前,很多微信用戶并未進行實名認證,而且針對這一問題,在新辦法實施以后,該平臺并未采取彌補措施重新對微信用戶進行實名認證。而《辦法》規定,在實施生效日之前,要保證各支付機構實名率達到95%。截至目前,雖然微信平臺有權根據《反洗錢法》、《支付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采取有效方式對客戶身份進行識別,要求用戶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證號碼、身份證影印件、手機號碼、銀行賬戶信息、學歷信息、交通票務信息等個人身份信息、賬戶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以下簡稱“個人信息”),財付通公司有權收集、保存用戶的個人信息并自行或委托其他機構(如騰訊征信有限公司)將客戶的個人信息傳輸至公安機關、金融機構、其他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以校驗個人信息的真實性,核實客戶的真實身份,若財付通公司委托其他機構(如騰訊征信有限公司)處理前述事項,受托機構將有權收集、保存、傳輸客戶的個人信息。④微信服務協議
但實際認證過程中,微信支付只需用戶輸入姓名及身份證號碼即可完成實名認證并進行微信支付。雖然認證步驟簡單方便,但很多從事反洗錢的犯罪份子可通過其他途徑獲取客戶姓名及身份證號碼,即可假冒客戶本人注冊微信進行相關違法犯罪活動。
在微信支付服務協議中,已經明確由于各種惡意手段的存在,即便財付通公司盡力采取一些措施,但用戶信息仍有可能被泄露損毀甚至滅失。與此同時,該公司還規定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不對由于用戶或該公司的電腦軟件系統,硬件以及通信線路出現故障和受到計算機病毒(木馬)或其他黑客攻擊以及惡意程序的破壞所導致的服務中斷或受阻不承擔責任。這說明微信支付本身難以明確保證支付過程中的安全性以及用戶信息的隱蔽性,在技術上為衍生反洗錢監管問題留下了安全隱患。
在實際中,很多客戶到金融機構查詢本人賬戶流水,其中通過微信支付或轉賬的那一部分不能看到交易對手信息。例如,戶王女士的銀行流水顯示自己的日均流水達到2 000多筆,根據反洗錢相關規定,其明顯存在洗錢的可疑,但由于無法查證交易對手信息,增加了反洗錢甄別難度。
根據企鵝智酷調研平臺最近的一項調研顯示,2016年用戶每月通過微信支付完成的交易額有明顯增長,且月支付額200元至500元區間增幅最大,500元到5 000元區間的支付用戶數量明顯增長(如圖5所示)。①數據來源:微信經濟社會影響力研究報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小額支付仍是現在及未來長時間內最主要的支付額度區間,常規的反洗錢可疑交易特征分析集中于凌晨或某個時間段的集中轉入、分散轉出或分散轉入集中轉出等模式,而全天的正常且頻繁的小額微信支付,無法判斷其真實的交易目的,增加反洗錢甄別、操作難度,難以監管。

圖5 微信月支付(單位:%)
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對象不能僅僅滿足于已獲得審批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金融機構,微信支付平臺等第三方移動支付機構也應根據其經營形態被納入反洗錢監管范圍,消除監管真空現象,將微信支付作為反洗錢的義務主體,按照其他金融機構反洗錢要求定期報送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界定支付平臺、用戶、第三方之間的用戶信息安全責任。此外,微信服務平臺服務協議條款中針對用戶使用安全問題的條款,可在注冊時單獨羅列成可選擇項而非必選擇項,在注冊生效前確保用戶有相關條款的知情權。
梳理《辦法》實施以前未實名認證的用戶,對其進行補充實名認證;在認證技術方式上,應在身份證號碼認證的技術基礎上,增加微信注冊時臉部識別技術或指紋識別技術,以防止用戶因身份證號碼等信息泄露而導致被冒名注冊所引發的反洗錢監管問題的發生。嚴格審核客戶身份后,應建立真實的客戶檔案信息,確保所有用戶均符合反洗錢監管中“個人身份識別”的相關要求。此外,微信平臺可根據反洗錢監管相關標準,搭建反洗錢監管系統,對可疑、重大可疑的客戶身份進行自動識別、追蹤和監測,對有重大涉案嫌疑的用戶交易及時上報。
加大對微信支付平臺本身的技術支撐,建立用戶信息密鑰管理,防止因黑客攻擊、木馬病毒或通信線路故障等原因引發的支付風險問題。與此同時,要做好平臺自動監測功能研發,對交易金額頻繁、交易金額巨大的用戶的交易動機、習慣、時間等進行重點監測,設定系統自動根據所采集、整理、分析好的交易信息自動反饋到當地反洗錢監管平臺,實現數據安全實時共享,有效打擊反洗錢犯罪活動。
微信支付平臺應基于自身技術研發、開發含有交易對手信息的支付交易模式,將微信支付平臺與政府征信信息系統對接,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共享;加大對商戶信息真實性核實力度與監管力度,以法律形式界定相互間的責任界定;將小額資金納入《存款保險制度》,創新反洗錢監測監管手段,不局限于傳統的監測分析模型模式。
另外,組建由各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典型用戶代表、商戶、微信平臺以及相關反洗錢監管主管部門組成的微信支付新興業務反洗錢培訓專題小組,專門將微信支付中所遇到的與反洗錢相關的系列問題進行培訓,熟悉其運行模式、操作流程、監測模式,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反洗錢專管員及監管人員的專業能力的培訓培養。
參考文獻:
[1]陳清河,朱海,王璐.大額現金交易監管問題及對策[J].西部金融,2016,(11):93-95.
[2]殷中強.國外移動支付反洗錢監管經驗及啟示[J].北方經貿,2017,(1):109-110.
[3]戴澤昶,黃文其,等.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反洗錢監管研究[J].經濟師:金融研究,2017,(1):163-169.
[4]何巧利.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以微信支付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130-131.
[5]陳繼玉.互聯網金融洗錢風險與對策[J].熱點關注,2016,(22):27-28.
[6]楊明,王培珍.基層人民銀行反洗錢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時代金融,2017,(3):96.
[7]薛永明,王鵬飛.中美反洗錢監管比較以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啟示[J].貨幣時論,2017,(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