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2.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它確立了辨證論治的診療思路。《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前者系統論述了外感病;后者重點闡述內傷雜病的診治。《傷寒雜病論》以其卓越的臨床實用價值被后代醫學家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直到今天它仍對中醫臨床各科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其中對血瘀病的診斷和治療也不例外。筆者結合相關條文,擬從血瘀形成的原因、病機特點、治法與方藥等5個方面進行系統歸納和闡述。
1.1 外邪侵犯 引起血瘀的外感病因在《傷寒雜病論》中有風邪、風熱、寒邪、疫毒、濕熱之毒。《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1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虐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說明風邪入里化熱與血凝結可導致熱入血室之血瘀。《金匱要略·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第2條:“……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瘡膿,吐如米粥……”,不僅指出了肺癰的病因為風熱,還明確了其病機為熱壅血瘀,血敗肉腐,形成瘡膿。《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第14條:“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以及第15 條:“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均說明外感疫毒也是血瘀的重要病因,但病理性質有陰陽之分。本篇第13條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狐惑病濕熱毒成膿,也提示濕熱之毒,壅遏日久,則血瘀熱腐成膿。

1.3 久病所致 黃疸經久不愈,濕熱留戀,日久陰損及陽,波及血分,形成女勞癉,進一步發展形成黑疸,表現為大便色黑,額頭發黑。張仲景關于女勞疸、黑疸的描述從目前來講,就是肝病日久,氣滯血瘀,其表現與目前的肝硬化后期消化道出血的表現十分相似。
2.1 氣虛血瘀,氣滯血瘀 人以氣血為本,氣為血中帥,血為氣之母;而肝藏血,司疏泄,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食傷、飲傷、饑傷”導致脾胃受損,脾失健運,氣虛則無力行血;“憂傷”導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脈道瘀阻,營氣不通,郁而化熱,熱耗津液,故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咽燥。”
2.2 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不能流”,所以陽氣不足或寒氣凝滯也可導致血瘀。故《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8條:“……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 邪熱蒸耗津液、血液粘稠,血運不暢則凝結成塊;血為神之氣,心主血脈而藏神,邪熱與血搏結,在上則神明失常,煩躁如狂或譫語如見鬼神,在下則少腹硬滿急結。
2.3 熱壅血瘀,絡脈損傷,血敗肉腐,癰成膿潰 脈為血之府,邪熱入血,脈管受損,血液溢出;熱毒蓄結,血瘀成癰,癰成膿潰,故肺癰者唾腥臭膿血;正邪交爭,故見惡寒發熱;血壅氣滯,絡氣不通,不通則痛,故“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
在《金匱要略》中,血瘀證涉及肺癰、腸癰、狐惑陰陽毒病、瘧母、虛勞、女勞疸、崩漏、痛經、癥瘕、肝著、腹痛以及狂證等疾病等。血瘀證的診斷要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①肌膚甲錯、兩目瘖黑、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②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③病人善忘,煩躁,譫語,甚至發狂,多伴少腹硬滿急結,但小便自利或發熱;④病者發熱、胸痛,唾腥臭膿血,或腹痛伴腹皮緊張拘急或局部腫脹,按之疼痛多伴發熱、脈數;⑤女子腹部刺痛或滿痛或月經不調,或崩漏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或少腹如墩狀,小便微難而不渴,或有癥瘕。以上述癥狀和體征都可以作為臨床血瘀證診斷的部分標準或者參考,但還需要結合脈象、舌象以及病史資料,綜合考慮[1]。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血實則決之”。血瘀多為實證,故多用瀉法,仲景言其為“下之”,但血瘀證病因、病機錯雜,故需要根據其寒熱虛實陰陽表里特征、病情輕重緩急、具體疾病特點,靈活治療[2]。仲景對血瘀證的治療,可歸納如下。

4.2 溫經祛瘀法 用于寒凝血瘀,代表方為溫經湯。方中吳茱萸暖肝散寒,桂枝溫經通陽,當歸、丹皮、川芎合用養血祛瘀止痛,因原方用于崩漏不止,沖任受損故加芍藥、阿膠養血止血;蓋腹痛甚者或嘔吐或腹瀉,故仲景加入半夏麥門冬湯,以滋陰清熱降逆和胃。原方還可用于婦人少腹寒,久不受孕以及月經不調者,依據辨證施治原則,凡屬血瘀寒凝,皆可加減運用。
4.3 瀉熱通瘀法 適于血熱互結之煩躁如狂,少腹急結滿痛之蓄血證,代表方為桃核承氣湯。方中桃仁活血破瘀,大黃、芒硝泄熱通下,原方用于太陽蓄血證故用桂枝解表,或配合涼血散瘀之丹皮、冬瓜仁。如大黃牡丹湯治療實熱蘊結,氣血凝滯之腸癰。
4.4 活血祛瘀法 用于瘀血阻滯之刺痛、癥瘕、腹脹等,但病理性質以血瘀為主,寒熱虛象不顯,代表方為桂枝茯苓丸。活血祛瘀法是治療血瘀證之基本治法,藥多選當歸、桃仁、丹皮、赤芍、紅花、五靈脂,清代王清任以此聞名,所創諸逐瘀湯現代已被廣泛用于各種疾病治療。
4.5 破血逐瘀法 用于血瘀急重證之發狂、少腹硬滿,或男子膀胱滿急,脈象沉澀。代表方有抵當湯(水蛭、虻蟲 桃仁 大黃)、大黃甘遂湯、土瓜根散方 。
4.6 解毒散瘀法 適于瘀毒互結之血瘀證,代表方為升麻鱉甲湯。方中升麻、甘草清熱解毒 ,當歸、鱉甲活血行瘀,雄黃辟穢解毒。四川名醫王渭川先生以此方合銀翹散組成銀甲丸治療慢性盆腔炎,有較好療效[3]。
4.7 化痰消瘀法 用于痰瘀互結之癥瘕,代表方為鱉甲煎丸。方中鱉甲軟堅散結;大黃、桃仁、凌霄花、蜣螂、赤硝等活血祛瘀;葶藶、石葦、瞿麥、地虱利水除濕;柴胡、黃芩、干姜、半夏 調理寒熱;人參、阿膠、芍藥、桂枝 扶助正氣。此方現代多用于肝硬化、消化系統腫瘤疾病的治療[4]。
4.8 行氣活血法 用于氣滯血瘀證,病情有輕重之分,輕者以行氣疏肝為主方如旋復花湯。方中旋復花散結降氣,蔥白辛溫通絡,茜草活血定痛。重者如治療婦人產后腹痛用枳實芍藥散,方中枳實、芍藥配伍重在行氣活血,散瘀止痛。
血瘀在《傷寒雜病論》有“干血”、“蓄血”、“血證”、“瘀血”等名稱。嚴格地講,血瘀和瘀血二者有所不同,血瘀是病機學概念,瘀血則是病因學概念;但二者在古代醫學文獻中經常互指[5]。仲景對血瘀病的論述雖然散見于相關篇章,但是內容翔實,論述精辟,理、法、方、藥俱全,如以《金匱要略》為例,涉及血瘀論述者有32處,涉及內科疾病有15處,婦科16處,外科1處[6]。總之,仲景從理、法、方、藥各個方面奠定了后世血瘀病的診治基礎,為后代醫家從活血化瘀治療疑難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有效指導著當今中醫臨床[7-8]。
參考文獻
[1]趙方舟,陳家旭.張仲景血瘀證的診斷特點與現代中醫診斷標準的對比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9(7):536-540.
[2]萬毅剛.《金匱要略》瘀血證治芻議[J].國醫論壇,1997(3):4-5.
[3]李慧,黃利,魏紹斌.王渭川三型論活盆腔炎性疾病臨證經驗[J].四川中醫,2017,35(8):9-10.
[4]劉敏,吳承峰,顧武軍.仲景治瘀法特色淺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 348- 350.
[5]袁瑋,王世榮.仲景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腎臟病中的運用[J].光明中醫,2017,32(3): 337- 340.
[6]繆曉路,朱穎文.“瘀血”在《金匱要略》中的詮釋[J].中醫文獻雜志,2005(2):16-17.
[7]吳修紅,楊恩龍,何錄文,等.桂枝茯苓丸治療血瘀證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4,31(5):133-135.
[8]門波,陳建設.《金匱要略》活血化瘀法在婦科的臨床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2): 2439-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