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樂書考辨十二則

2018-05-23 07:38:54鄭俊暉
音樂研究 2018年2期

文◎鄭俊暉

《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已于2016年10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付槧。按照前三輯體例,書前亦應有提要,簡要介紹撰者的生平、里籍、仕進及書籍的主要內容、史料價值等。然而研究過半之時,卻因故擱置長達一載有余。汗青期迫,書稿只能交由責任編輯鄧詠秋女士、助理編輯靳志雄先生代勞校樣整理,提要部分則暫付闕如。

至去歲初,方得暇俯拾緗縹,重為馮婦,行補闕拾遺之役,續數載未竟之業。未料集腋成裘之下,竟達數萬余言。今篇幅所限,僅擇十余種較為稀見樂書之相關史事復加研核。凡無所辯論發明者悉數筆削,首題書名及考辨事項,次列辨析文字,據成書時間先后臚述于下。敬請各位專家、前輩指正。

考辨一:《樂書內編》(又名《樂經內編》)撰者考

《樂書內編》乃雜采《周易》《尚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孝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中論樂文字,排比諸儒之言,逐條分列注疏。雖述而不作,無甚發明,但網羅匯聚,同條共貫,可助稽考。據撰者自述,另有采諸史者以成《樂書外編》一書。然未見傳世,殆非完帙。

作為首批進呈書,《樂書內編》于乾隆三十八年前后即由江蘇巡撫采送四庫館并得以列入存目。由于現存的《樂書內編》清康熙年間刻本各部卷首署有“昆陵張宣猷炅生氏、臨皋鄭先慶肯崖氏纂集”字樣,故《中國音樂書譜志》《中國古籍總目》等當代書目均將張、鄭二人著錄為該書的作者。

但筆者發現,無論是該書進呈時編就的《江蘇采輯遺書目錄》,抑或是進呈入京后撰成的《四庫全書總目》《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在著錄此書時,卻俱以張宣猷為唯一的撰者。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

張宣猷、鄭先慶二位學者在《清史稿》《清儒學案》等官私史籍中均不具傳,筆者遍查方志史乘,發現了其生平和書籍流變的蛛絲馬跡?,F歸納兩點考證如下:

一是生平宦跡。張宣猷,字炅生,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順治八年辛卯拔貢生,①(清)湯成烈等纂《武進陽湖縣志》(光緒)卷20“選舉”,《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冊,第481頁下。順治十五年出任山東魚臺縣令,期間“不為委蛇之行,能敷清簡之政”②(清)馬得禎等纂《魚臺縣志》(康熙)卷15“宦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頁。,頗得佳聲。鄭先慶,字亦懷,號肯崖,晚年又自稱臨皋漁人,黃岡(今屬湖北黃岡)人,明末諸生??滴醢四辏诔升埲吸S州同知后,二人相交甚善。于成龍為其跋詩序集、壽之梨棗,而鄭先慶則出任于氏幕僚,甚至為其經營后事③(清)丁宿章輯《湖北詩徵傳略》卷1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7冊,第337頁上、下。。

二是《樂書內編》的成書及署名。《樂書內編》定稿后,時任常州知府的祖重光于順治九年為其作序,言及“張子炅生……執所纂《樂書內編》,惠而好我。云委波屬,浩浩洋洋,由十三經、二十一史,以洎百家經義、昭史記備矣”④(清)張宣猷撰《樂書內編》卷首,《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第1冊,第3—4頁。??滴跏拍?,《樂書內編》付梓之前,又呈請即將赴直隸巡撫任上的于成龍審定。但不知何故,于序竟從傳世的康熙刻本中被抽出。筆者后在于成龍的政論文集《于清端政書》中發現了此序,內中明確提到“昆陵張子炅生匯十三經之語樂者,成其書曰《樂經內篇》,攜就商訂”⑤(清)于成龍撰《于清端政書》卷8,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版,第1318冊,第784頁下、第785頁上。。作為“在黃州九年,交肯崖老人最深”⑥同注⑤,第788頁下。的于成龍,竟然在贈序中對摯友鄭先慶參與此書編修之事只字不提,顯然是一個疑點。此外,在同鄉翰林金德嘉為鄭先慶撰寫的《墓表》中,鋪陳其平生志事,也未言及其曾參與撰修《樂書內編》。⑦(清)金德嘉撰《居業齋文稿》卷1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1997年版,集部第252冊,第753頁下。

反之,逐卷細觀《樂書內編》,可發現無論卷首《自序》,還是13篇諸經《樂書小引》,均出自張氏之手,記錄著他以一己之力纂輯此書的心路歷程。

綜上所述,筆者傾向于認同四庫館臣的看法,《樂書內編》的編修當以張宣猷出力為獨多。

考辨二:《古樂書》撰者應撝謙生卒年考

應氏之生卒年,史籍記載頗有齟齬,大致可歸納為兩種意見。

一說以《清史稿》為代表,稱應氏“(康熙)二十二年(1683),卒,年六十九”⑧趙爾巽撰《清史稿》卷480“儒林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123頁。。另一說以《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為代表,稱應氏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卒,年六十九”⑨(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401“儒行七”,清光緒年間刻本。,因其史料源自清國史館本傳和清知名學者全祖望之《應潛齋先生神道碑》,故為《清史列傳》《清儒學案》等書所采納。

但筆者,卻在《解春堂文鈔》卷12中發現了馮景撰的《應處士傳》。文中精確地指出應撝謙生于明萬歷乙卯(1615)十月初四日,卒于清康熙癸亥(1683)七月,恰好享年69歲。這樣一來,二說均有根據,孰是孰非,頗為難辨,故筆者只得從史料來源的原始性上加以甄別。

馮景“字山公,一字少渠,錢唐人……康熙五十四年六月卒,年六十有四”⑩(清)杭世駿撰《道古堂文集》卷33“馮景傳”,《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6冊,第529頁上、下。。不難看出,馮景不僅和應撝謙同為康熙年間人,而且還是浙江錢塘同里老鄉。其《應處士傳》能將應氏之生卒精確到具體的年月日,二人生前交情必定匪淺。而相較之下,全祖望雖為乾隆年間知名學者。但細考其所撰碑文,可發現卷首寫明:“應先生之沒六十年,遺書湮沒,門徒凋落且盡。同里后進莫有知其言行之詳者。予每過杭,未嘗不為之三嘆息也。年來,杭堇浦稍為訪葺其遺書,以授之契家子趙一清。歲在戊辰,一清因以先生墓文為請?!?(清)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卷12“應潛齋先生神道碑”,《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9冊,第62頁下。很顯然,全祖望撰文時間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距應氏之歿已逾一個甲子?!稇獫擙S先生神道碑》中所述應氏之行年乃來自于趙一清等人轉述的第二手材料。后世學者多宗全祖望之說,殆因其學術地位崇高,反而疏于考訂其所言之真實性所致。

考辨三:《難光錄》撰者身份考

樂律學專書《難光錄》1卷,內有五音說、五音七音說、旋宮說、十二宮圖說、六十調圖說、八十四調說、十二調說、元聲說、雅俗樂譜相合說、宮徵大細說、律道古今大變說、大林說、樂不亡說、樂亡說、律以制歌說、樂高之故說、人聲說、籥簫解、候氣說、李文利黃鐘三寸九分之謬說、今樂不關治亂說、制樂不難說、尊君說、算律說、凌犯說、變律之謬說和雜說等數十篇。該書和撰者“太倉吳喬”于音樂界均相當陌生,罕有人提及。

查《清史稿》,僅有“殳,字修齡,原名喬,亦常熟人也。著《圍爐詩話》”?同注⑧卷484“文苑一”,第13333頁。以及“《手臂錄》四卷,吳喬撰”?同注⑧卷147“藝文三”,第4333頁。等數條簡略的記載。筆者據相關志書增補考訂如下:

吳喬(1611—1695),又名吳殳,字修齡,太倉人,入贅昆山。明崇禎十一年補諸生,入清后未出仕。生平學術興趣頗為廣泛,于天文、樂律、地理、兵法、醫藥、卜筮、壬奇禽乙、刺槍拳棍等均有涉及。?(清)汪堃等纂《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光緒)卷34“游寓”,《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冊, 第589頁上。值得一提的是,清季另有一位詩人吳修齡,字子延,浙江山陰人,監生,撰有《橡村詩鈔》等。因吳喬之字與吳修齡之名相同,故不少著作將二人相混淆。

馬明達先生曾在《吳殳著述考》?馬明達《吳殳著述考》,載《暨南史學》(第一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頁。一文中逐部考訂吳殳生平著作,但他從《清史稿藝文志拾遺》中發現《難光錄》條目時,文章已進入校讀清樣階段,故未能證實。筆者借本次編輯之機遇,獲準翻檢《難光錄》原刻,發現其卷后有錢熙祚跋云:“吳氏所著《手臂錄》……予為重??倘搿吨负!返谖寮?。此卷得之郡城吳氏,中多涂乙處,疑其手稿也?!贝颂幪岬搅恕妒直垆洝罚勺C實《難光錄》的作者正是上文提及的吳喬,而非吳修齡。

據《難光錄·序》,吳喬于順治丁酉年(1657)客游燕中,得明朱載堉《樂律全書》,獲益良多。自康熙辛丑年(1661)起,追憶昔年習樂自悟及所得于鄭世子者,著書二十余篇。至康熙庚申年(1680),抽撮精奧輯成《鄭世子〈樂書〉舉要錄》2卷,并將昔年自著的二十余篇樂論(應即今本《難光錄》)重加斧正后附于卷末。遺憾的是,此書在吳氏生前并未槧板,影響極微。直至道光壬寅年(1842),錢熙祚得其手稿才將其??谈惰?,這大概也是有清一代諸家書目及藝文志多不收錄該樂書的原因之一。

吳氏以“難光”為書名,乃取《莊子·消遙游》中“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一語之義。以《樂律全書》為日月,而以己著為爝火,表自謙之義。然詳繹全書,《難光錄》與朱載堉學說相契者固多,而加以攻駁者亦不少。吳氏據樂事立論,反對空談樂義,指訐儒生知義不知器、樂工知器不知義之弊,取籥簫二十六聲以明旋宮轉調之理,以工尺七字配七聲,不效陳旸去二變四清聲之論,于候氣定律、李文利黃鐘三寸九分之糾謬尤為精審。全書雖不免間附雜蕪,然絕非臆斷空想之流可比,可成一家之言。

考辨四:《鐘律陳數》撰者顧陳垿中舉時間考

《鐘律陳數》撰者顧陳垿精通樂律學、算學,曾參與編修《律數淵源》,并撰有《旋宮知義》等書。四庫館臣將《鐘律陳數》列入經部樂類存目,并撰提要介紹基本情況和學術得失,稱其為“康熙已酉舉人”?(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39,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36頁中。。因《四庫全書總目》具有極高的學術地位,故《清朝文獻通考·經籍考》等書目著錄《鐘律陳數》時亦采用相同的說法。但王昶的《顧陳垿傳》又說其乃“康熙五十四年(1715)舉人,以薦入湛凝齋修書”?(清)王昶撰《春融堂集》卷6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8冊,第299頁上、下。。隨后的《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也加以沿襲。同一個音樂家,為何卻有數個不同的中舉時間?

陸心源《三續疑年錄》曰:“顧玉亭七十(陳垿),生康熙十七年戊午,卒乾隆十二年丁卯。”?(清)陸心源撰《三續疑年錄》卷9,《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冊,第348頁下?!肚迨妨袀鳌芬嘣疲骸邦欔悎Γ钟裢?,江蘇鎮洋人……康熙五十四年舉人……(乾?。┦辏?,年七十?!?王鐘翰點?!肚迨妨袀鳌肪?8“儒林傳下一”,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474頁。兩相印證,可知顧陳垿生于1678年,卒于1747年。康熙已酉年(1669),顧陳垿尚未出生,遑論中舉?《四庫全書總目》本條記錄顯然有誤。

考沈起元《故行人司行人玉停顧子墓志銘》,可知顧氏“乙酉舉于鄉……癸巳萬壽加科,春鄉秋會。常熟嚴仆少虞惇典湖北鄉試,君故交也,邀君往闈。事畢而嚴公病劇,執君手,欲有托。君許以送喪歸里……送柩東下。中道,嚴公長子至?;蛑^‘嚴公子來,君從此入都,尚及秋試’。君曰:‘吾已許嚴公矣,可食言乎?’卒送抵家,遂不會試輦下”?(清)沈起元撰《敬亭文稿》卷4,《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冊,第146頁下、147頁上。。很顯然,顧陳垿從乙酉(康熙四十四年)中舉后直至癸巳(康熙五十二年)一直是舉人身份,并且因為替朋友經營喪事而錯過當年赴京秋試。再與下文提到的“然竟不得一第。每榜前,胥謂顧玉停作會元乃稱。及榜發,主試者以不得顧玉停為恨,即及第者亦憾榜無顧子”?同注?,第147頁下?;ハ嘤∽C,可知也不存在顧氏被革去功名后于康熙五十四年再中舉人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筆者推測,顧陳垿乃康熙四十四年舉人。四庫館臣取的是顧陳垿鄉試的時間,但又將“乙”誤筆為“已”。而王昶、趙爾巽等人又將中舉的“四十四年”誤書成“五十四年”,遂造成訛誤相沿至今。

考辨五:《律呂圖說》撰者王建常生卒年考

王氏平生避世離群,事跡罕聞。江慶柏先生據(乾隆)《朝邑縣志》,推斷其生于1615年。?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頁。筆者擬通過查檢到的兩條材料對其卒年進行補充。

考王氏嘗自言:“年三十時遭國變,即謝絕世故,啖薺讀書。至年近八十,又值歲饑……”?同注?卷66“儒林傳上一”,第5301—5302頁。由此可知其生年約在“甲申之變”前三十年,歲壽達八十以上。又,《律呂圖說》書前劉甡序文撰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內中提及“先生沒,距今六七十年”?(清)王建常撰《律呂圖說》卷首,《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第5冊,第296—297頁。。綜合兩方面材料,可知其卒年約在1704年前后。

考辨六:《律呂新論》《律呂新義》《律呂闡微》三書關系考

清代學者江永先后撰有《律呂新論》《律呂新義》《律呂闡微》三部音樂專書,其中《律呂新義》成書后一度罕為世人所知,僅戴震《考工記圖》載其書名,一直到光緒七年(1881)才由時任湖廣總督李瀚章付梓印行。雖然李氏于此書搜羅之功不可籍沒,但對《律呂新義》的認識已是模糊不清,稱“《律呂新義》四卷為外間罕見之秘笈。金山錢氏《守山閣叢書》刊有《律呂新論》一卷,即此書之第四卷。此外無傳焉”?(清)江永撰《律呂新義》卷首,《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第11冊,第217頁。。筆者經整理詳考后發現:

第一,錢氏《守山閣叢書》所刊的《律呂新論》為兩卷完帙,并非一卷。

第二,《律呂新論》并非《律呂新義》第四卷?!堵蓞涡抡摗飞暇碚摬淌下蓵?、五聲、黃鐘之宮、黃鐘之長、黃鐘之積、十一律、三分損益、二變聲、變律,下卷論琴、四清聲、旋宮、樂調、造律、候氣等。《律呂新義》首錄清康熙帝論樂文字五條為《皇言定聲》。卷2《稽古》,述評《管子》《呂覽》等諸書切要之言。卷3《象數》,旁通廣證河圖洛書、方圓冪積、勾股納音。卷4《余論》,討論黃鐘之度、古今尺寸、聲律當以耳決、候氣不可信、二變、四清、樂無陵犯、樂調高下、學士大夫不能勝工師等,于造律制樂更參末議。書后附錄《鳧氏注疏考誤》??梢姸鵁o論在結構編排,還是內容陳述上均有明顯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第三,《律呂闡微》雖系《律呂新義》改易擴編而成,但二書內容亦不完全雷同。即使是條目重名者,也有文字上的區別。如二書卷末《余論》均有論候氣不可信、論二變、論四清、論樂無陵犯之說、論學士大夫不能勝工師之說等五個條目。但詳勘之下,所述各有側重,不可互相取代。

江永研思探討律學半個多世紀。這三部典籍的編撰正反映其音樂思想的嬗變軌跡。雖然同出于一人之手,卻命運迥異。其中《律呂新論》和《律呂闡微》因被收入《四庫全書》得以廣行于世,而《律呂新義》卻幾被遺忘。不僅在《清史稿·儒林傳》《清史列傳》《國朝漢學師承記》中無載,甚至連戴震、王昶分別為江氏所作的事略狀和墓志銘亦緘口不提此書。

考辨七:《囂囂子樂原》撰者身份考

《囂囂子樂原》,不分卷,未署撰者名姓,僅于卷首之下注明“受業……較字”?!肚宄墨I通考》著錄為“《樂原》,無卷數,舊本題囂囂子撰,名字里籍未詳”?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卷217“經籍考”,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第9種,1935—1937年版,第6801頁中。?!肚宄ㄖ尽分洖椤啊稑吩?,無卷數,舊本題囂囂子撰”?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卷98“藝文略”,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第6種,1935—1937年版,第7319頁上。。囂囂子,顯然為撰者托名。然而即使是四庫館臣亦未及詳考,僅將其列入存目并云“舊本題囂囂子撰,不著名氏。相其紙色版式,蓋近時人也”?同注?卷40,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38頁上。。此后,《中國音樂書譜志》和《中國古籍總目》等陳陳相因,囂囂子的真實身份依然成謎。筆者在完成了對《樂原》的校勘和史源分析工作后,從中發現若干線索,現結合相關證據加以推定。

《樂原》第一部分有兩段諸雪堂向囂囂子求教隔八相生、三分損益義理的文字。諸雪堂當指諸廷槐,嘉定(今屬上海)人,“字殿掄,一字雪堂。諸生,貢例選訓導”?(清)程其玨等纂《嘉定縣志》(光緒)卷19“文學”,《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8冊,第412頁下。。其詩格老成,詞亦婉約,“列江左十子中,為王西莊所激賞”?徐世昌輯《晚晴簃詩匯》卷99,《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1冊,第246頁上。。諸雪堂作為王鳴盛(1722—1797)的文友,尚以晚輩身份向囂囂子請益,可知這位《樂原》撰者的學術活動年代當在清乾隆朝之前。

筆者在點?!稑吩返倪^程中發現,其“引古”部分的38段文字全文摘抄宋王應麟《玉?!分?、卷7《律呂》,幾占《樂原》全書篇幅十之七八。但在比勘中,筆者又發現了《樂原》和《玉?!吩谝恍┮魳访~書寫上的異同。

二書相同的是,均將漢代經學家鄭玄改書“鄭元”(兩處),將受漢元帝委派測試京房樂律學知識的太子太傅韋玄成寫成“韋元成”(一處),將晉荀勖寫成“荀勉”(七處)。這顯然不是偶然筆誤。筆者結合宋紹定《禮部韻略》推斷,此當系王應麟避宋主國諱,而清人原樣迻錄宋本所致。前者乃避始祖玄朗名諱而將“玄”改“元”,后者乃避宋神宗趙頊名諱而將“勖”改“勉”。?(宋)丁度等撰《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卷末“淳熙重修文書式”,四部叢刊續編本。

二書相異的是,《樂原》在提及漢郊祀歌《玄冥》和諸種樂器時,均缺“玄”“弦”(或“絃”)字最后一筆(四十九處),而在提及律歷(“曆”字二處,“歴”字七處)、“弘”(如漢章帝元和年間主持審試律準的太史丞弘、隋開皇樂議主要參與者牛弘)時均未作任何改動。以清初避諱之森嚴,《樂原》避康熙帝諱,而不避乾隆帝諱,恰好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筆者關于《樂原》撰者生活于康熙、雍正朝的判斷。

無獨有偶,筆者在執行主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了一部未被《四庫全書》收錄、署名為“龍眠胡襲參、方江自司較”的《囂囂子歷鏡》。將《囂囂子樂原》和《囂囂子歷鏡》相互參校,可發現二書均每半頁9行,每行18字。無論字體雕工、魚尾花紋,還是版式紙色,如出一轍。且版心下端俱署“桂花書屋”,幾可斷定同出于一時一人之手。此外,二書的編撰體例高度相契,俱托“囂囂子”之名立言,鋪陳樂學(或歷學)大綱,各輯數語,使觀者了然。

結合以上名物和避諱字的分析,筆者在排比了相關的內證、外證資料后,傾向于認為,《囂囂子樂原》一書的撰者可能和清初桐城學者胡宗緒有關。胡宗緒(1670—?),字襲參,安徽桐城人,康熙五十年舉人,雍正八年進士,“自經史以逮律歷、兵刑、六書、九章、禮儀、音律之類,莫不研窮?!?同注⑧卷485“文苑二”,第13377頁。史載胡氏另撰有《古今樂通》兩卷、《律衍》一卷?(清)馬其昶撰《桐城耆舊傳》卷9,《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冊,第613頁上。,不知是否與這部《囂囂子樂原》有淵源關系?筆者因尚未得見而不敢斷定。

考辨八:《樂述可知》文本次序考

《樂述可知》撰者陳本之生平事跡,史籍傳文不具載。筆者多方查考,僅可知其字汝立,浙江仁和(今屬杭州)人,雍正元年進士,曾先后任西安教諭、廣東清遠知縣等。陳本少時撫寄絲竹,有感樂工不諳樂理、宿賢未通奧義,故于乾隆九年(1744)撰成《樂述可知》。

《中國音樂書譜志》和《中國古籍總目》均著錄:《樂述可知》7卷,清抄本,藏于國家圖書館。然《樂述可知·凡例》敘其綱目為:“律圖,大綱也。律原,樂所自肇,故先焉。次律呂,次聲音,次調法,樂之體也。又次律尺,次律算,次琴律,樂之用也。又次歌譜,樂之情也。又次八音,次古今樂圖譜,詳其器與聲也。又次樂懸,次佾舞,備其法與制也。又次樂苑逸事,次八音徵應,紀其常與異也。又次歷代樂舞典制,昭而法戒,亦可審焉。終之以類編,乃義存羽翼,固不敢茍為異同也”?(清)陳本撰《樂述可知》卷首,《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第13冊,第313頁。,并且逐條臚列各部分的編撰體例和內容。從中可知撰寫《凡例》之時全書已然告罄。然存世的七卷本《樂述可知》卷1—2為律圖,卷3—7依次為律原、律呂,尚缺14個綱目,僅占原書極小的一部分。考《杭州府志》著錄“《樂述可知》二百卷(西安教諭、錢塘陳本汝立撰)”?吳慶坻等纂(民國)《杭州府志》卷86《藝文一》,《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上海書店1993年版,第2冊,第521頁下。,其篇幅規模正與陳本“積勤幾三十載始竣業”?同注?,第309頁。的自述相一致。故筆者推斷,今藏于國家圖書館的七卷清無格抄本已非《樂述可知》原書足本。

《樂述可知》的編撰體例是根據專題,按照時間先后排比史料。是書雖經陳氏子孫整理重錄,但書中常出現俗體字、省略記號、筆誤,更兼顛倒失序,部分段落無法卒讀。尤其是卷5《律呂上》的“集略”條,割裂竄亂達七頁之多。?同注?卷5,第614—620頁。筆者逐條進行史源學追蹤后,方恢復其原貌。現將原書版心頁碼、訂正后的正確閱讀次序及條目內容列表如下。因原書不易窺得,故筆者將這七頁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中的相應頁碼一并標注于表中第2列內。(見后頁)

從表格可以看出,此處先后引述《漢書·律歷志》《王樸樂疏》《朱子語類》《嘯旨》《后漢書·律歷志》《月令章句》《晉書·樂志》《魏書·樂志》、毛爽《律譜》《新唐書·禮樂志》《通典》等,不僅次序佶屈聱牙,在編撰上更是自亂體例。其各頁版心頁碼與正文墨色、字體如一,可知原書謄錄時已然如此。故筆者執行主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時,存原貌于彼,而行考辨于此。

原書版《集成》訂正后的心頁碼 頁碼 閱讀次序原書條目內容六四 614頁 第1《漢·律歷志》: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簇(師古曰,蔟,音于豆反),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亡,讀曰無。射,音亦石反)。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中,讀曰仲)。有三統之義焉。又曰:黃鐘為天地,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林鐘為地統,律長六寸。六者,所以含陽之施,懋(音茂)之于六合之內,令剛柔有體也。太簇為人統,律長八寸,象八卦,宓(同伏)犧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之情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謂六五 615頁 第4又曰:古之神瞽考律均聲,必先立黃鐘之均(五聲十二律,起于黃鐘之氣數)。黃鐘之管,以九寸為法(度其中氣,明其陽氣之極),故用九自乘為管弦之數(九九八十一數)。管數多者則下生,其數少者則上生。增減之數皆不出于三,生娶之數不出于八。王樸《疏》:九者,成數也。是以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鐘之聲為樂之端。《朱子語類》:黃鐘之律最長,應鐘之律最短。長者聲濁,短者聲清。十二律還相為宮,故有清聲。如今方響有十六個,十二個是正律,四個是四清聲。清聲是低一律之半。六五 616頁 第5《嘯旨·權輿章》:內激為黃鐘,外激為應鐘,大沈為太簇,小沈為夾鐘,五大為姑洗,五少為中呂,散為蕤賓,越為林鐘,叱為南呂,含為無射,藏為大呂。律呂相生而成文,此則十二法之旨也。按:《嘯旨》曰,外激,以舌約其上齒之里,大開兩唇而激其氣,令其出,謂之外激也。內激,用舌如前法,閉兩唇于一角,小啟如麥芒,通其氣,令聲在內,謂之內激也。含,用舌如上法,兩唇但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氣,令聲含而不散矣。藏,用舌如上法,正其頰輔,端其唇吻,無所動用而有潛發于內也。散,以舌約其上齒之內,寬如兩椒,大開兩唇而激其氣,以散之所為散也。越,用舌如上法,每一聲以舌約其上腭(音鄂),令斷氣,絕用口,如言矣。六六 617頁 第2《后漢·律歷志》:截管為律,吹以考聲,列以物氣,道之本也。蔡邕《月令章句》:律,率也,聲之管也。上古圣人本陰陽,別風聲,審清濁,而不可以文載口傳也,于是始鑄金作鐘以主十二月之聲,然后以效升降之氣。鐘不可獨用,乃截竹為筩,謂之管。律者,清濁之率法也。聲之清濁,以率之長短為制。《晉·樂志》: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凡十有二,以配十二辰焉。律之為言,法也,言陽氣施生各有法也。呂之為言,助也,所以助成陽功也?!逗笪骸分尽罚宏愔偃逶唬袇螢槭F,變律之首。

(續表)

考辨九:《琴旨》文本考

清乾隆年間王坦所撰《琴旨》是清代頗具影響力的琴學理論專著?!端膸烊珪方洸繕奉愂珍浀?2部樂書中,琴學方面唯獨《琴旨》一書入選,其余諸如胡世安《操縵錄》、曹庭棟《琴學》等均被視為“山人墨客之技”而被擯入子部藝術類琴譜存目。是書卷上為五聲數論琴、一弦尚徵、三準當徽不當徽之別、泛音四準、按聲散聲相和說、三弦獨下一徽、五弦獨上半徽、律呂名徽辨、釋黃鐘均以仲呂為角之疑,卷下為旋宮轉調、辟轉弦繁謬、立體為用辨、變聲清聲辨、取吟定位、五音以宮聲為本論、有詞無詞說、支派辨異等。其大旨雖本《律呂正義》,然于琴上取音、律數演算、琴準琴徽、旋宮轉調、調弦取律、琴派異同等頗多推闡,為有清一代琴家所關注。僅筆者不完全所見,光大其說者有劉沃森等,庚續補正者有孫長源等,攻訐匡謬者有沈道寬等。

通過對《琴旨》的點校,筆者發現該書雖借《四庫全書》而廣為傳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因此被篡改了原貌。據筆者查檢,丹徒琴家畢振曾在潤州與王坦切磋琴學,并為《琴旨》作序。?(清)呂耀斗等纂《丹徒縣志》(光緒)卷37“方技”,《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冊,第725頁下、第726頁上。然而在通行的《四庫全書》中,畢序已被剜去,取而代之的是清高宗的長篇圣訓和內廷翰林的考據按語。更有甚者,卷下的《有詞無詞說》已是整章面目皆非。

《四庫全書》的編修,素有寓禁于征之譏。然銷毀改動者,多為反清復明、詆朝政等政治“違礙”書籍。何以一部已被列入“辨律呂、明雅樂”的經部樂類琴書亦難逃厄運?這個疑問直至筆者找到了王氏原文之后方得解開。王坦《琴旨》存世版本中,清乾隆間刊本等因庋藏原因,始終無緣得見。幸運的是,筆者在成書于嘉慶七年的《自遠堂琴譜》卷2中發現了為吳仕柏所抄錄的《有詞無詞說》全篇原文。兩相比對,方知王坦認為古代琴曲每歌一言,必更有疊字散聲。類似于趙彥肅《風雅十二詩譜》一字一音的譜曲方法是謬種流傳,甚至不如元曲抑揚高下、婉轉可聽。這在當時可謂是觸及清帝逆鱗。乾隆帝在上任的第六個年頭,就曉諭“殿陛中和韶樂音律節奏與樂章字句覺有未協”?(清)允祿、張照等奉敕纂《律呂正義后編》卷首上,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版,第215冊,第231頁下。,要求重新加以厘定。后在閱讀明朱載堉《樂律全書》時,又發現內載《關雎》等數篇琴譜一音中有抑揚高下之別,長至十六彈。因令樂工表演俱不成聲,“始悟一字一音之為古,而今琴為俗”?(明)朱載堉撰《樂律全書》卷首,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版,第213冊,第7頁下。,斥其“徒滋繁縟,而近于靡曼,有類時曲”?(清)永瑢等撰《詩經樂譜》卷首,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版,第219冊,第1頁下。。這位最高統治者不僅以帝王之尊屢下嚴旨,而且還令皇六子永瑢及樂部大臣德保、鄒奕孝等人依一字一音之法重修《詩經樂譜》。“圭臬”如斯,改易亦在必然。而今本《琴旨·有詞無詞說》在篇末所作的“謹推衍圣訓為改正其文,俾后世無惑焉”?(清)王坦撰《琴旨》卷下,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版,第220冊,第757頁下。之辯解,正透露出了王杰、董誥、彭元瑞這三位副總裁官在迻錄中凡蹈襲帝訓者即大加褒揚,凡發表異見者則加以筆削的心路歷程。今人不察,常以四庫本《琴旨》為據探討王坦之音樂見解,乃疏于考及所致。

考辨十:《今有錄》撰者考

《今有錄》乃清代樂律學著作,但對其作者卻有不同的記錄:《中國叢書綜錄》著錄為“《今有錄》一卷,(清)汪萊撰,衡齋算學遺書合刻(咸豐本、光緒本)”?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冊,第102頁右。,《中國古籍總目》亦云“《今有錄》一卷,清汪萊撰,衡齋算學遺書合刻本(咸豐刻、光緒刻)”?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經部第1冊,第552頁右。。而《中國音樂書譜志》的記載卻是“《今有錄》一卷,(清)巴樹穀撰,清刊衡齋遺書本”?《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一九四九年音樂書譜全目)》(增訂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版,第8頁。。書名、版本名一致,作者卻不一。

查《衡齋遺書》卷6,可知《今有錄》前五條有目無文,包括歲名竄易揭、千乘之國解、五六天地之中合解、日月之行有冬有夏解、“仲秋之月,日在角?;锠颗V?,旦觜觿中”解等,乃天文歷算之學,出自汪萊之手。而后四條有目有文,包括上字當宮說、律管無倍半說、管具四聲說、學琴說等,實乃巴樹穀論樂文字。

汪萊(1768—1813),字孝嬰,號橫齋,歙縣(今屬安徽黃山)人。優貢生,選石埭訓導。生平與同郡學者巴樹穀頗友善,常相與探討推步歷算、樂律之學,故巴氏論樂四條得以附入《今有錄》行世。

考辨十一:《琴論》撰者名姓考

《琴論》1卷,僅存抄本于遼寧省圖書館。因其卷首署有“廬江嘯壑山人孫匯偶著于虞陽三峰禪室”字樣,故《中國音樂書譜志》和《中國古籍總目》均將該書撰者著錄為“孫匯偶”?《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一九四九年音樂書譜全目)》(增訂本),第35頁。《中國古籍總目》,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子部第3冊,第1464頁右。。但筆者在稽考這位“孫匯偶”的生平時,卻發現了數條值得注意的史料:

一是和孫氏同時代的畫家馮金伯稱其為“孫匯,號嘯壑,安徽廬江人。琴音古澹,詩筆清新”?(清)馮金伯撰《墨香居畫識》卷9,清道光年間增刻本。。

二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學者唐仲冕在其詩文集中收錄了一首名為《邀同張涵齋院長(燾)、馬倬亭舍人(有章)、宋小城廣文(保)、邵無咎孝廉(騄)、孫嘯壑山人(匯)、張子(效坤)暨張息齋甥(先翱)、艾齋弟(佳駒)兒子輩游狼山》的詩作。?(清)唐仲冕撰《陶山詩錄》卷10,《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37冊,第193頁下。如題,孫嘯壑之名當為孫匯,且與唐仲冕等人酬唱論交,共登狼山游覽。

很顯然,兩條史料中提及的孫匯正是《琴論》卷首自署的“廬江嘯壑山人”,也正是《琴論》的撰者。至于“孫匯偶著”四字,筆者以為,不當以“孫匯偶”為人名,而應理解為琴家孫匯閑暇之余隨筆所著,和“偶寄”“偶筆”等文體同義。另據(光緒)《廬江縣志》,可知孫匯又名孫取匯,著有《邇言錄》《琴草二集》等書?(清)俞燮奎等纂《廬江縣志》(光緒)卷15“藝文”、卷16“雜類”,《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冊,第591頁下、第595頁下。。

《琴論》厘為七弦論考、琴分三截之音、五音審辨、五音論考、十二律十三徽論考、徐青山先生彈琴十六字要訣、琴學須知三合、琴中三益、琴學二旨、散音定弦法、泛音定弦法、實音定弦法、實音調弦法、泛音大間調弦、泛音小間調弦等數條。其內容大旨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七弦、五音、十三徽,將樂器形制與五行、陰陽、五臟、五常、五倫比附,不免牽強附會。第二部分論演奏要訣,多蹈襲徐上瀛等人之語,無甚新意。第三部分論散音、泛音、按音等調弦法則頗為詳盡,可供稽考。

考辨十二:《吹豳錄》撰者生平及著述體例考

《吹豳錄》,50卷。撰者吳穎芳,于《清史稿》中未得具傳。由于僅有抄本傳世,故音樂學界對該書撰者生平、書籍體例、史料價值等均未有探討?,F筆者綜合檢得的各類書目、傳記資料,考訂如下。

吳穎芳(1702—1781),字西林,仁和(今屬浙江)人,自號臨江鄉人。平生不喜科場,一志讀書,尤精于《周易》、金石、文字、音韻之學。據吳氏自序,其孩童時隨鄉里父老參加祈年報賽,吹彈佐樂,歌以降神,從中產生了對音樂的畢生興趣。此書雖成于近花甲之年(1758),但仍以“祈年吹《豳雅》”之義志是書之所由始。

《吹豳錄》問世后,一直未得付槧,但頗受乾嘉樂界同仁佳評。莊存與利用典試浙江的機會,專程前往索取其中的《律解》《管解》等部分。[51](清)王昶撰《春融堂集》卷6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8冊,第303頁下。程瑤田“觀是書,善其說”,囑人傳抄。[52](清)吳穎芳撰《吹豳錄》卷首,《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第15冊,第10頁。吳衡照則稱吳穎芳于“音律之學尤具神解,著有《吹豳錄》五十卷,大致仿陳氏《樂書》,而詳于宋以后文章制度,為講樂家有物之言”[53](清)吳衡照撰《蓮子居詞話》卷1,《續修四庫全書》,第1734冊,第2頁下。。不知是否受此影響,《中國音樂書譜志》將《吹豳錄》與陳旸《樂書》等一同歸入音樂類書。[54]《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一九四九年音樂書譜全目)》(增訂本),第49頁。關于陳旸《樂書》的著述體例,近年許在揚先生已有專文辯論,[55]許在揚《陳旸及其〈樂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黃鐘》2008年第2期。茲不再涉及。至于是否將《吹豳錄》視為音樂類書,筆者建議可再予以考慮。

第一,就體例而言,所謂類書者,“肴饌經史,漁獵子集,聯百衲以為衣,供獺祭于枵腹”[56](清)江人度撰《書目答問箋補》卷首“上南皮張相國論目錄學書”,清光緒三十年江氏刻本。,即采輯資料,分門別類,編次排比,“只有搜集、選擇和剪裁、排比之功,而無解說與考辨之責”[57]劉葉秋《類書常談》,《辭書研究》1982年第6期。。但筆者逐卷翻檢《吹豳錄》,發現是書義例、律解、管解、管議、器考、調論(附半字譜)、樂述(附別樂曲)等每一部分舉凡征引之語后,必有吳氏大段辨駁掊斥、陳述己見之言,甚至連半字譜(工尺字)、別樂曲(唐宋以降曲譜)部分收錄的每條譜例下亦多有分析厘正和譯譜意見。這顯然和類書常見的“排比資料,述而不作”體例不盡相同。

第二,就動機和過程而言,是書撰寫乃緣起于吳氏憤說樂之士未知樂之堂奧,即誹詆先賢、矯誣樂義,感嘆“律管音調,諸儒能致其說而不能習其器,俗工能習其器而不能得其說”[58]同注[51]。,故“為之剖析本義,令人知典籍措辭立義各有所謂。片紙小幅,有解輒書。閱數年為一檢視,旋有更改,隨檢隨錄,復經數番……唯是欲明古人之是,不得不辨后來之非,故有問答,有附論。其辭遂繁,刪去冗復,成五十卷,名曰《吹豳錄》”[59]同注[52],第7頁。。可見,吳氏撰寫此書的出發點乃是根據自己的樂論體系來辨析前人之言、闡明樂義,并非單純地羅致史料。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書中幾乎每條史料下均有作者按語的現象。

第三,就內容而言,是書不僅律、調、譜、器相關內容兼而有之,而且各部分均追源溯流,自成體系。如卷4—7“律解”部分,反復闡述五聲、七聲、律呂、均調宮等概念,于三分損益次第、律數、特點、缺陷之辨析用力尤劬。所述樂律學知識體系,上起先秦管子三分損益法,下訖清初李子金十七律,相當完整。事實上,這種隨手記錄、反復充實,既帶有學術筆記,又帶有考證辯難性質的著作體例,在清代樂書中相當普遍。依筆者之見,與其將《吹豳錄》歸入類書,不如將其視作樂律理論典籍更為妥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日本三区视频| 91精品专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自拍|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第一色网站| 亚洲成a人片|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www.精品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本视频91|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青草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91福利在线看|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高h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香蕉在线|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欧美啪啪网|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欧美精品另类|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a毛片在线| 欧美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偷拍久久网|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亚洲免费播放|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色| 日本久久免费|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