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慧 張 明 彭志國 廖 梅 及 孟 吳光鵬
(海南省中醫院心內科,海南 海口 570203)
不穩定性心絞痛是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一種,容易進展為心肌梗死,臨床上對不穩定性心絞痛需積極干預。通心絡膠囊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功效,臨床報道顯示對心血管疾病具有較好療效〔1,2〕。本研究觀察了通心絡膠囊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心肌酶及心電圖的影響,為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6月期間在海南省中醫院診治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標準,有典型癥狀及體征。(2)首次確診。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3~82〔平均(56.20±6.75)〕歲,病程6個月至12年,平均(3.18±1.40)年,有高血壓史者44例、糖尿病史6例、血脂異常47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0~81〔平均(56.56±6.32)〕歲,病程7個月至16年,平均(3.23±1.26)年,有高血壓史者43例、糖尿病史5例、血脂異常48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并發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常規給予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及硝酸酯類藥物口服,合并糖尿病者同時給予降糖治療,心絞痛發作時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在以上治療基礎上觀察組給予通心絡膠囊口服(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26 g×30粒,國藥準字Z19980015),3粒/次,3次/d。兩組均治療2 w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心肌酶及心電圖變化,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心肌酶指標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CK及CK-MB采用酶耦聯法與免疫抑制法測定,LDH采用LD-P法測定,檢測儀器為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的Lx2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心電圖檢查采用美國康泰TLC 4000同步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
1.4療效判斷標準 (1)心絞痛療效標準依據1993年衛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標準評定,在同等活動量下心絞痛未發生或發生頻率減少90%為顯效,在同等活動量下心絞痛發生頻率減少50%~90%以上為有效,在同等活動量下心絞痛發生頻率減少50%以下為無效。(2)心電圖療效標準依據《中國常見心腦血管疾病診治指南》中相關標準評定,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檢查ST段壓低或T波改變基本恢復或恢復正常標準為顯效;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明顯緩解,心電圖檢查ST段壓低或T波改變明顯好轉為有效;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無明顯緩解或稍緩解,心電圖檢查ST段壓低或T波改變無明顯變化為無效。

2.1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組內比較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持續時間明顯縮短(對照組t=11.52、t=3.13,觀察組t=15.46、t=6.52,均P<0.05),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觀察組顯著少于(短于)對照組(t=4.43、t=2.87,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前組內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2.2兩組治療前后心肌酶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CK、CK-MB、LDH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組內比較CK、CK-MB、LDH明顯下降(對照組t=1.99、t=2.09、t=2.05;觀察組t=4.17、t=4.28、t=4.79;P<0.05),治療后CK、CK-MB、LDH水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2.06、t=2.51、t=2.68;P<0.05)。見表2。
2.3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00%,高于對照組7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76.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肌酶水平比較

表3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n(%),n=50〕

表4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n(%),n=50〕
不穩定性心絞痛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其病情的不穩定性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發病機制是粥樣硬化斑塊的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原有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進一步加重〔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主要與血壓升高、斑塊脆性增加、膽固醇的升高、炎癥反應等有關〔3~6〕。不穩定性心絞痛在中醫中可歸納在“胸痹”、“胸痛”、“真心痛”等范疇,最早見于《黃帝內經》中“胸痹”記載,并指出“心痹者,脈不通”,根據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為標實本虛之證,患者可存在心血、心氣、血陰、心陽不足,兼有血瘀、痰濁、寒凝及氣滯等病變,可最終可致本病發生,氣滯脈絡瘀阻是其主要病機〔7〕。
脈絡理論認為,氣血可在經絡運行,運行經氣的是“經氣系統”,運行血液的是“心脈系統”,這基本與西醫理論中的血管、血液等理論相符。《圣濟總錄》、《諸病源候論》等論著中認為臟腑虛損,寒邪所至上犯于胸,可致血脈痹阻;《素問·舉痛論》中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通心絡膠囊是吳以嶺院士根據脈絡學說理論研制出的中成藥制劑,具有化瘀通絡、益氣活血之功效,其中人參具有補氣補血功效,可助氣血運行通暢有力,水蛭、全蝎、蜈蚣等有化瘀通絡、解痙等功效,降香及冰片可通竅,諸藥共同作用,以補益心氣為本,解痙、活血、通絡為標,標本兼治。現代醫學也證實通心絡膠囊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抗血栓、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內皮細胞功能、抑制心室重構等功效〔8~10〕。本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膠囊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能明顯有助于降低心肌酶,而心肌酶能反映患者心肌受損的程度,心肌酶下降提示患者病情緩解,受損心肌細胞得以恢復,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常會表現為T波和ST段的改變,心肌缺血后T波和ST段會恢復在正常范圍內。本研究結果中應用通心絡膠囊治療的患者心電圖改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也提示通心絡膠囊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肌供血,促進心電圖指標的恢復。
綜上所述,通心絡膠囊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有助于臨床癥狀的快速改善,促進心肌酶水平下降及異常心電圖的恢復,臨床用藥安全可靠。
4 參考文獻
1李淑玲,朱成朔,劉國安.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病機制及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2):210-2.
2劉紅利,郎艷松,王宏濤.通心絡膠囊治療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4;23(15):1769-72.
3胡 蓉,方先松,江麗霞,等.冠心病患者血清 Lp-PLA2 及 hs-CRP 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74-5.
4Ohayon J,Finet G,Le Floc′h S,etal.Biomechanics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plaque:site,stability and in vivo elasticity modeling〔J〕.Ann Biomed Eng,2014;42(2):269-79.
5Christoph M,Herold J,Berg-Holldack A,etal.Effects of the PPARγ agonist pioglitazone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omposition and plaque progression in non-diabetic patients:a double-cen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VH-IVUS pilot-trial〔J〕.Heart Vessels,2015;30(3):286-95.
6李 鳳,朱余友,楊孫鳳,等.血清五聚素 3,超敏 C 反應蛋白,脂蛋白相關磷脂酶 A2 水平以及微栓子信號與大動脈粥樣硬化型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相關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6;29(2):95-100.
7孫銘鴻,張 艷,肖 陽,等.冠心病不同類型與中醫病機辨證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4):507-8.
8Ma L,Ni M,Hao P,etal.Tongxinluo mitigates atherogenesis by regulating angiogenic factors and inhibiting vasa vasorum neovascularization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J〕.Oncotarget,2016;7(13):16194.
9Li Q,Li N,Cui HH,etal.Tongxinluo exerts protective effects via anti-apoptotic and pro-autophagic mechanisms by activating AMPK pathway in infarcted rat hearts〔J〕.Exp Physiol,2017;102(4):422-35.
10李紅蓉,張 肖,常麗萍,等.通心絡膠囊抗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進展〔J〕.中成藥,2016;38(2):3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