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昆 潘海林 蘇宏業 黎英榮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西 南寧 53003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中最重要的表現,也是2型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若未及時治療,患者視力會逐漸下降,甚至失明〔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非增殖性病變,即Ⅰ~Ⅲ期為疾病的早前階段,若此時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可延緩病情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他汀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降脂藥物,可有效降低血脂血糖,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1〕。依帕司他是一種醛糖還原酶抑制劑,近年來被廣泛運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中,療效顯著〔2〕。但目前關于他汀類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較為罕見,本研究旨在觀察瑞舒伐他汀聯合依帕司他治療2型糖尿病早期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B型腦鈉肽(BNP)、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62例,納入標準:(1)符合2型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3〕;(2)經檢測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排除標準:(1)患有視網膜黃斑水腫;(2)合并嚴重的心、腦、腎、肝等疾?。?3)對本研究使用藥物具有過敏史;(4)近期接受過其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相關治療。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同時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入選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51~75〔平均(61.32±7.12)〕歲;病程5~20年,平均(14.32±3.74)年;空腹血糖8.21~13.64 mmol/L,平均(10.32±1.53)mmol/L;其中Ⅰ期8例,Ⅱ期13例,Ⅲ期11例。對照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53~78〔平均62.43±6.75)〕歲;病程5~19年,平均(13.87±4.02)年;空腹血糖8.43~12.86 mmol/L,平均(10.75±1.42)mmol/L;其中Ⅰ期9例,Ⅱ期14例,Ⅲ期9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分期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均給予低鈉、低脂等飲食,控制血壓,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降糖藥物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瑞舒伐他汀片(AstraZeneca UK limited,5mg,20150318),5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依帕司他片(揚子江藥業集團南京海陵藥業有限公司,50 mg,20150312)治療,于餐前口服,50 mg/次,3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
1.3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檢測兩組血清IGF-1、BNP、HbA1c水平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醋酸纖維素(TAC)水平。
于治療前后收集兩組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置于-80℃環境中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GF-1水平,使用心梗心衰快速檢測儀及其試劑盒檢測BNP水平,采用親和層析微柱測定HbA1c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檢測MDA水平,SOD 水平檢測使用黃嘌呤氧化酶法,使用總抗氧化能力檢測試劑盒檢測TAC水平。
療效標準參照相關文獻進行〔4〕:(1)顯效:治療后患者眼底視網膜出血、紅腫等病變顯著緩解,血管直徑擴張10%以上;(2)有效:治療后患者眼底視網膜出血、紅腫等病變明顯減輕,血管直徑擴張5%以上;(3)無效:治療后患者眼底視網膜出血、紅腫等病變及血管直徑無明顯好轉。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臨床療效分析 觀察組總有效率(93.8%)明顯高于對照組(80.0%,P<0.05)。見表1。
2.2血清IGF-1、BNP、HbA1c水平分析 治療前,兩組IGF-1、BNP、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IGF-1、BNP、HbA1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3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GF-1、BNP、HbA1c及氧化應激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2.3氧化應激指標分析 治療前,兩組MDA、SOD、TA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水平明顯改善,且觀察組MD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SOD、TAC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但普遍認為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代謝失常,從而誘發眼組織、神經及微血管改變,導致眼的營養及視功能受損;同時,糖尿病患者體內血液改變可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損害血-視網膜屏障〔5〕。在病理學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于一種細胞增殖性疾病,因此,此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細胞增殖的調控失常具有密切關系〔6〕。
IGF-1是一種促進合成代謝的物質,具有類似生長激素的作用,對內皮細胞增殖、移行具有促進作用,同時可加速蛋白酶分泌;可促進視網膜細胞內葡萄糖運轉,使細胞出現增殖與肥大,誘發新生血管形成〔7〕。據相關研究顯示,在人眼球玻璃體中的IGF-1可促進視網膜內皮細胞的趨化性,形成新生血管;同時可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產生,釋放氧自由基,降解血管基膜,誘導新生血管的形成〔8〕。此外,有學者研究發現,IGF-1在新生血管生成的過程中不僅可促進細胞的遷移及增殖,同時可促進視網膜膠原酶的形成,從而溶解視網膜膠原,削弱內皮細胞的固定性,誘發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9〕。
據有關文獻結果表明,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患者血清BNP水平明顯升高〔10〕。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患者在治療前血清BNP明顯高于正常值。筆者認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通常伴有其他糖尿病并發癥,如糖尿病心臟病、腎病等,從而增加了BNP水平。HbA1c是由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相互結合形成的不可逆產物,與血糖濃度呈正比關系〔11〕。因此,臨床常用此指標反映糖尿病病情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情況。
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階段進行有效的治療,可延緩病情進展,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瑞舒伐他汀是臨床較為常用的還原酶抑制劑,具有抗氧化、改善內皮功能等作用〔12〕。依帕司他是一種醛酶還原酶抑制劑,可阻斷多元醇代謝途徑的激活,同時可改善微血管瘤、血管滲出等微血管病變,糾正血流動力學異常;此外,對神經營養因子的缺乏具有調節作用,從而加快視網膜神經纖維的傳導功能,提高患者視力〔13〕。由此可見,將瑞舒伐他汀與依帕司他二者連用,具有協同作用,通過穩定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改善患者眼底視網膜出血、血腫等病變,可對視網膜結構屏障起保護作用,擴張視網膜微血管,促進臨床癥狀的改善,達到治療的目的。本研究也顯示,患者使用聯合用藥后,其血清IGF-1、BNP、HbA1c水平明顯改善,氧化應激也得到顯著改善,且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提高。
4 參考文獻
1王法斌,李京波.他汀類藥物對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機制〔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3):4018-20.
2龐玉蓉,劉 婷,戎 琳.依帕司他聯合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療效及對血清氧化應激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6;26(16):52-6.
3朱禧星.現代糖尿病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70-81.
4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3-52.
5Hanhart J,Zadok D.On the proinflammatory effect of femtosecond-laser 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in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its possible consequences on postoperative visual outcomes〔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7;43(6):862.
6Zou YH,Li Q,Cui SS,etal.Predictors for attending annual eye screening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s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an urban community of Beijing〔J〕.Int J Ophthalmol,2017;10(7):1144-9.
7張 莉,權 莉,蔣 升.血糖控制達標的DR患者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及其與視網膜病變的關系〔J〕.眼科新進展,2016;36(1):53-5.
8楊士桂,盧學勉,葉成夫,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TNF-α與視網膜病變的關系〔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0;39(11):975-6.
9De Sanctis V,Incorvaia C,Soliman AT,etal.Does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deficiency have a "Prote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halassamia major patients〔J〕.Mediterr J Hematol Infect Dis,2015;7(1):e2015038.
10田俊華,莫百軍,王宇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BNP、HbA1c的變化與視網膜病變的關系〔J〕.檢驗醫學,2010;25(1):42-3.
11荊愛玉,袁曉紅,倪紅艷,等.糖化血紅蛋白在診斷2型糖尿病中的價值〔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5):636-9.
12Rondi S,Peddolla R,Venisetty RK.Neuro,cardio,and reno protective activities of rosuvastatin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type 2 diabetic rats undergoing treatment with metformin and glimepiride〔J〕.J Adv Pharm Technol Res,2014;5(2):78-83.
13王 楊,劉 暢.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機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