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廣,張春紅,郭振明
(1.中山市特凱斯嬰童用品有限公司,廣東 中山 528478;2.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娛樂床逐漸走進家庭,其市場需求量在逐年增長。兒童娛樂床由于其空間大,兒童可以在其內娛樂活動而深受消費者歡迎,然而空間大也帶來了難題,即體積大,攜帶難。目前有的折疊娛樂床折疊后四層支桿疊加,體積較大;有的為了避免折疊后折疊橫梁干涉,折疊時只能折疊短邊,折疊后長度依然很長,給包裝運輸攜帶等帶來諸多不便。為使兒童床更方便使用,本文運用相關的創新設計方法,設計了一種折疊后兩側的折疊橫梁能錯位折疊且能長邊折疊的傾斜式兒童娛樂床,該床折疊后體積小,大大提升了產品使用的用戶體驗感。
(1)傾斜式兒童娛樂床整體設計。傾斜式兒童娛樂床創新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左前支腳桿,右前支腳桿,左后支腳桿,右后支腳桿,左上折疊梁,右上折疊梁,左下折疊梁,右下折疊梁,前上橫梁,前下橫梁,后上橫梁,后下橫梁,折疊控制裝置,用于控制娛樂床折疊。
整體結構采用橫梁與支腳桿傾斜設置,折疊后兩側的折疊橫梁能錯位折疊,折疊后的厚度僅為兩根管材疊加厚度,比現有的減少了一半的厚度,能長邊折疊,折疊后的寬度大大減小,在保證娛樂床打開時橫梁和折疊橫梁均水平的前提下,實現了折疊體積最小,節省了包裝成本、運輸成本,攜帶方便,同時將娛樂床腳墊底端面設置為傾斜面,保證腳墊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保證穩定性和安全性。
圖1 傾斜式兒童娛樂床整體結構立體圖
(2)傾斜結構設置。娛樂床的傾斜結構設置通過橫梁與支腳桿傾斜設置實現。
如圖1所示,前上橫梁9左端與左前支腳桿1上部傾斜鉸接,高度方向與左上折疊梁5和右上折疊梁6間隔距離設置,其右端與右前支腳桿2上部傾斜鉸接,使得其中心線與左前支腳桿1的中心線和右前支腳桿2中心線相傾斜設置;前下橫梁10,其左端與左前支腳桿1下部傾斜鉸接,高度方向與左下折疊梁7和右下折疊梁8間隔距離設置,其右端與右前支腳桿2下部傾斜鉸接,使得其中心線與左前支腳桿1的中心線和右前支腳桿2中心線相傾斜設置;后上橫梁11,其左端與左后支腳桿3上部傾斜鉸接,高度方向與左上折疊梁5和右上折疊梁6間隔距離設置,其右端與右后支腳桿4上部傾斜鉸接,使得其中心線與左后支腳桿3的中心線和右后支腳桿4中心線相傾斜設置;后下橫梁12,其左端與左后支腳桿3下部傾斜鉸接,高度方向與左下折疊梁7和右下折疊梁8間隔距離設置,其右端與右后支腳桿4下部傾斜鉸接,使得其中心線與左后支腳桿3的中心線和右后支腳桿4中心線相傾斜設置;前上橫梁9、前下橫梁10、后上橫梁11、后下橫梁12兩端均連接有傾斜鉸接組件14,傾斜鉸接組件14包括鉸接件141,鉸接件141包括用于與橫梁端頭連接的連接套14a和與連接套14a一體成型用于與支腳桿鉸接的鉸接套14b,連接套14a的中心線與鉸接套14b的中心線傾斜交叉設置。通過簡單的結構實現橫梁與支腳桿之間的傾斜設置。
(3)折疊原理。折疊控制裝置13,用于控制娛樂床折疊,設置在左上折疊關節51上,如圖2所示。
折疊時,按下按鈕132,折疊控制裝置13解鎖,向內側按壓左上折疊梁5和右上折疊梁6,四個折疊梁的折疊關節開始折疊,由于支腳與橫梁傾斜設置,在折疊的同時,左上前半梁52和左上后半梁53以及左下前半梁72和左下后半梁73的鉸接端向下翹,右上前半梁62和右上后半梁63以及下前半梁82和右下后半梁83的鉸接端向上翹,錯位折疊使得折疊后不會碰撞干涉且后減小一半,可以折疊較長的橫梁折疊后的寬度大大減小。
展開時,向外側拉開左上折疊梁5和右上折疊梁6,四個折疊梁的折疊關節開始展開,由于支腳與橫梁傾斜設置,在折疊的同時,左上前半梁52和左上后半梁53以及左下前半梁72和左下后半梁73的鉸接端向上翹,右上前半梁62和右上后半梁63以及下前半梁82和右下后半梁83的鉸接端向下翹,在打開后折疊橫梁水平,折疊控制裝置將折疊關節鎖定。
娛樂床展開時,左前支腳桿1、右前支腳桿2、前上橫梁9、前下橫梁10形成平行四邊形,左后支腳桿3、右后支腳桿4、后上橫梁11、后下橫梁12形成平行四邊形,左前支腳桿1、左后支腳桿3、左上折疊梁5、左下折疊梁7形成方形,右前支腳桿2、右后支腳桿4、右上折疊梁6、右下折疊梁8形成方形。
圖2 左上折疊關節和折疊控制裝置分解圖
(4)腳墊結構。將娛樂床腳墊底端面設置為傾斜面,與支腳桿配合,保證腳墊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保證穩定性和安全性。如圖3所示,左前支腳桿1、右前支腳桿2、左后支腳桿3、右后支腳桿4下端均設有腳墊16,腳墊16上端設有支腳卡槽161,腳墊16下端面與支腳中心線成傾斜設置。腳墊16下端面與支腳中心線的夾角N可以設置為91.5°~95°范圍內,優選為93°。
圖3 腳墊
通過對現有兒童娛樂床結構的分析,提出了一種傾斜式兒童娛樂床創新結構,操作方便,折疊后體積小,方便包裝運輸和存儲,提升了產品的用戶體驗感。
參考文獻:
[1]楊琳慧,申黎明,李奇.兒童床具市場與用戶需求調查研究[J].家具,2017,38(04):26-32+38.
[2]劉凡. 二胎家庭結構下的可成長性兒童床設計[D].浙江理工大學,2017.
[3]易雪峰,游婭娜.基于QFD和TRIZ的兒童床改良設計[J].包裝工程,2017,38(06):246-251.
[4]崔憧遙,張簡一,黃中舉,馬洪明.基于TRIZ理論的兒童床創新設計[J].機械工程師,2016(03):55-57.
[5]陳麗媛. 兒童床的多功能延續使用設計[D].貴州師范大學,2015.
[6]李慧.基于人機工程學的多功能嬰兒車設計[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 ,2013.6.
[7]丁玉蘭編著.人機工程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8]楊軍藝.新型智能嬰兒車的原理及設計[J].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2011(06)
[9]嚴廣,張春紅.嬰兒傘車結構的優化設計[J]. 中國科技信息.2010(12)
[10]劉艷霞,嚴廣.嬰兒手推車自動展開結構創新[J].機械工程師;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