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銀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河北省的錳銀礦床歷史悠久,該礦床中,除了含有豐富的錳銀金屬之外,還存有豐富的鉛以及稀土元素,且二者主要藏于礦床的下伏地層以及賦礦圍巖處。文章依據錳銀礦床地質的背景以及特征,研究分析的其成因,對于今后對其開采工作的進行具有理論性意義,對保護及開采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
該礦床位于河北省燕山臺的西北部,其區域內有巖漿巖系列帶,且是在太平洋板塊的控制范圍內,因受板塊間的擠壓日漸形成的。其構造是自西北向東南偏移,形成的時間由舊到新[1]。該區域的火山噴發物最后會變形成巖漿,流入巖漿層,進行旋回活動。最終,經過長時間的旋回,其會形成花崗斑巖以及流紋巖等。巖漿活動與礦床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關系,在低溫環境下,礦床形成與其周邊的火山關系密切。
礦區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規模,二是形態,三是產狀,據調查,該地區共有63條錳銀礦脈,主要是成北北及西北走向,其對是成群出現。其主要的形成于侏羅紀時期,火山凝灰、花崗凝灰以及流紋質凝灰等斷裂帶當中。此礦體形態程透鏡狀,又或者是脈狀,經常會出現分支聚合及尖灰問題[2]。該礦床主產錳銀,而其兩側周邊的圍巖多產銀礦。表1為63條礦脈中,較為典型的14條礦脈的調查:
由表1可得知,在對河北省14條典型的錳銀礦床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僅有2、13以及14的礦床價值較大,且其價值主要是體現在工業領域。
礦區位于太行山北部,屬于太古界五臺群地區,其含礦巖種類有片巖、變質巖以及大理巖等。該礦區走向為東西,構造簡單,無明顯的巖漿活動。礦區主要的錳礦床有上、下兩層,生產鏡鐵礦砂巖。一般下層是礦體的關鍵區,其形態具有似層或是透鏡的特征,其形態與其周邊的圍巖相近。礦質地質中,主要的物質有硬、軟錳礦、黑錳礦、磁鐵礦、次為褐鐵礦、黃銅礦以及鏡鐵礦等。而錳礦主要是位于50米深的地段,經氧化反應后,硬錳礦可轉化為軟錳礦。該地質的貧礦含量在13.67%左右,而富礦品位是在41.42%左右,最終的平均品位是在39.78%。
在礦床中,礦物質的形成并不是以一次性的,形成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內生階段是需要在地下水位移的基礎上完成的,主要是絡合物在含氧及硫的液體中進行遷移產生的,此過程溫度偏低,其會發生一定的氧化反應,致使礦物質很快便沉淀,最終形成螺硫銀礦。
據相關人員的多年探究,河北省的該錳銀礦其主要的礦物質來源有諸多種。例如,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鉛元素等。其中微量元素主要是在礦質外圍,既火上與次火山巖處。在進行該元素測定是,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光譜半定量分析法,其結果是Ag含量為0.05~0.061之間,Mn的含量范圍在360.44~945.04之間。
在調查結果中,還顯示了錳在白云巖中的含量是在300~540之間,而Ag在其中的含量值為零。對于相廣礦床微量元素的含量調查結果陷入下表2所示:

表1 礦脈規模、產狀、品位變化統計

表2 相廣礦床微量元素的含量
言而總之,錳銀礦,其主要是為化工、陶瓷、冶金、電子以及建材等方面提供金屬原材料的,而相對于其他行業領域,錳銀礦對數還是為冶金工業該服務的。據調查與分析,河北省為我國的錳銀資源重點省份,尤其是其逐鹿縣的錳銀礦床,致使其冶金工業發展良好。文章針對其地區錳銀礦的地質背景,總結了其具有的礦區地質基本特征、礦區及礦質地質等特征,提出了其礦床的演變以及礦物質來源等其礦床的成因,希望能夠對該地區錳銀礦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范晨子,王玲.河北相廣錳銀礦床中兩種層狀錳氧化物的礦物學研究[J].礦物學報,2015,35(4):522-528.
[2]萬中杰.山東省昌邑市南任鐵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初探[J].山東國土資源,2017,33(8):27-32.
[3]張勇.河北某釩鈦磁鐵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初探[J].世界有色金屬,2017,2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