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濤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博羅霍洛早古生代島弧帶(伊犁亞板塊)是研究區的大地構造所在,伊犁亞板塊在元古代階段主要呈現古大陸特征,該板塊為塔里木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陸緣碎屑巖-火山巖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階段,呈現巨厚的特點。出現剝蝕的時期主要發生在泥盆紀時期的晚期階段[1]。裂陷槽(汗吉孕-帶)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階段,此階段實施伊犁地區發生裂谷的重要時期,陸緣沉積主要表現在前者上更為突出,火上活動特征主要發生在后者區域上[2]。華力西期侵入巖也廣泛分布于此階段,區域的海環境主要結束于華力西第五構造活動幕,實現陸地(圖1)。

圖1
沉積特征的礦產在博羅霍洛島弧帶比較突出外,火山巖以及侵入巖也與之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3]。
博羅霍洛發生褶皺回返的階段主要發生在華力西中期階段上,火山活動以及侵入活動主要發生在中晚期階段上,對中酸性侵入巖(串珠狀)進行侵入時主要隨著博羅霍洛復背斜帶區域上的次級背斜區域進行侵入,熱液型以及矽卡巖型和斑巖型金礦在此階段上形成,同時花崗巖系列礦床也在此階段上形成。
(1)火山活動及其建造特征。阿恰勒河組以及大哈拉軍山組(下石炭統)上亞組是該區的主要組合特點,前者碳酸鹽巖以及碎屑巖沉積和大哈拉軍山組上亞組上部區域上進行相互交接,但接觸狀態呈現不整合的特征。后者主要呈現亞火山旋回,呈現連續噴發的狀態,集塊巖以及玄武安山巖和火山角礫巖與安山巖以及角礫凝灰巖等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
(2)構造。斷裂特征是該區的主要構造特征,褶皺相對次之。博羅霍洛山偏南側區域坡面上的大斷裂以及尼勒克超巖石圈斷裂是該區的主要斷裂特征,斷裂構造的主線與其展布方向保持一致,區內火山盆地都受控于這些斷裂構造格局。
(3)巖漿侵入活動。脈巖以及次火山巖是該區侵入巖的主要產出形式。
區域上的酸性脈巖主要受控于北北西向斷裂以及北西向斷裂,基性巖脈主要對南北向展布的構造進行侵入,該區的隱伏斷裂和區內的次火山巖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花崗斑巖以及石英鈉長斑巖是該區的主要次火山巖。主要呈現串珠狀分布于呈東西向展布的彎曲帶區域上,主要表現為橢圓形以及圓形等特征,巖株狀是其主要的產狀特征。
(4)金礦化作用。熱液蝕變特征主要發育于該區盆地內部隆起位置以及中央隱伏斷裂區域上,具有非常多的蝕變類型,區內的金成礦與之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區內構造交接部位對金礦體形成了明顯的控制,主要分布在晶屑凝灰熔巖層(含角礫巖屑)屬于大哈拉軍山組上亞組第四巖性段。斑巖型金礦以及低溫熱液型金礦是該區的主要類型特征,如曼特金礦則是該區的重要金礦類型。
(1)地層、巖石及建造對金礦的控制作用。區內金礦成礦與之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Au以及Ag與Pb和Zn、Sb、Bi、Hg等異常組合特征在也列莫頓火山巖帶上非常明顯。Au,Ag,As,Sb,Bi等元素在礦區非常富集,為區內金礦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
(2)火山活動對金礦的控制作用。區內金礦化主要于該區的侵入活動以及巖漿噴發活動都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
(3)構造對金礦的控制作用。區內礦帶主要受東西向展布的構造所控制,也列莫頓火山巖帶不僅受盆地偏北方向上的斷裂所控制而且還受到尼勒克超巖石圈斷裂所控制。區內的沉積建造以及巖漿活動都受其控制明顯,而且區內的礦液以及深部熱液都受到區內構造作用的影響,尤其是隱伏斷裂區域上金礦化尤為突出。
本區位于博羅霍洛Au,Cu,(Pb,Zn)島弧成礦區吐拉蘇-也列莫頓Au成礦帶內。在博羅霍洛加里東島弧帶的區域上不但形成吐拉蘇火山盆地而且還形成了也列莫頓火山盆地,不僅具有非常相近的空間特點,而且還有非常類似的構造特征。在地層建造特征上也具有非常類似的特征,主要為中酸性火山巖系(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低溫熱液是其主要的金成礦類型。已發現的加曼特等金礦床(點)與阿希金礦成礦特征相似,顯示本區有良好的金找礦前景。接下了找礦工作中應當向廣度與深度上進行進一步拓展,找礦前景優越。以加曼特為中心的也列莫頓火山盆地內部隆起區的火山-次火山巖建造(英安質凝灰熔巖-石英鈉長斑巖)分布區是找金的有利地區。其中次火山巖體西緣(吾拉斯臺一帶)巖體蝕變較東部強烈,蝕變帶內均有金礦化顯示,找礦前景巨大。
參考文獻
[1]王莉娟.新疆北部大地構造演化階段與斑巖-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構造環境類型[J].中國地質,2015,03:695-716.
[2]段士剛.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鐵礦床的地質特征、礦化類型及形成環境[J].礦床地質,2016,05:941-964.
[3]丑述一.西天山金礦區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預測[J].黃金科學技術,2016,0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