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東,陳君華
(新疆地礦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652300)
調查區地處阿爾金山中段北部,北起紅柳溝,南至恰克馬克·塔什達坂(阿爾金山脈)一帶,為青藏高原北端的塔里木-華北板塊-塔里木微板塊與阿爾金山構造帶結合部位,構造位置非常重要[1]。從太古宙以來,調查區經歷了長時間、多階段、多樣式和不同變形機制及不同構造層次的構造變形,不同性質、不同時期斷裂的相互交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形跡;特別是第三紀以來,青藏高原隆升,阿爾金斷裂的持續脈沖式的活動以及阿爾金山的隆升,造成了現今的構造地貌格局[2]。
喀夏勒·勒克·伊來克寒武紀侵入巖位于調查區北部、紅柳溝-拉配泉蛇綠構造混雜巖北緣斷裂以南。基巖露頭出露較少,巖性主要為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等,風化較為嚴重,較破碎,第四紀沉積物覆蓋較為嚴重,巖體規模不大[3]。巖石節理發育,充填有石英脈巖。部分巖石有礦化蝕變(蝕變為泥化、綠泥石及綠簾石化,磁鐵礦化、褐鐵礦化等)。
樣品SiO2含量在68.33%~75.79%之間;K含量在1.01%~4.16%之間,Na2O+K2O含量為5.18%~7.64%之間,里特曼指數(σ)在0.82~1.82之間,均小于3.3,為鈣堿性巖系;Fe2O3/FeO值在0.43~0.82之間,表明巖石的氧化條件弱,形成的深度深或者是剝蝕淺;在A/NCK-A/NK圖解(圖1)中,A/NCK均大于1,表明寒武紀侵入巖樣品均落入過鋁質巖石區內;在SiO2-K2O圖解(圖2)中反映出,兩件樣品落入低鉀(拉斑)系列,另一件樣品落入高鉀鈣堿系列[4]。

圖1 寒武紀侵入巖A/NCK-A/NK圖解
稀土元素成分及特征值:稀土總量在(69.85~136.95)×10-6之間,稀土總量較高;(Ce/Yb)N為3.02~9.1,它們均>1,表現為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特點,其分布曲線圖(圖3)基本一致,為右傾斜的不對稱近于平行曲線簇,說明為同源巖漿的產物;輕稀土與重稀土比值(LREE/HREE)指出,巖石(LREE/HREE)值在5.31~10.01之間,均大于1,表現出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特點;δCe在0.93~0.98之間變化接近于1,鈰異常不明顯;δEu在0.54~0.91之間變化,δEu<1(δEu>0)銪具負異常。從稀土元素分布曲線圖上呈現谷狀;(La/Sm)N在5.05~7.7之間,均大于1,表明輕稀土分餾程度較好,曲線向右傾斜。

圖2 寒武紀侵入巖SiO2-K2O圖解
微量元素成分及數值特征:(Rb/Yb)N在11.75~28.47之間,均大于1,隨著巖石酸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為強不相容元素富集型,表現為右傾多峰曲線簇,具趨同性,反映寒武紀侵入巖具同源演化的特點(圖4);Th*在1.22~4.28之間,顯示釷富集,則巖石可能處于還原環境;K*在0.78~ 1.94之間,為鉀富集型;Zr*(6.85~ 8.64)>1,表現為鋯富集;Nb*在0.13~ 0.14之 間、Ti*在0.0000001~0.000074之間,表現為鈮虧損、鈦強烈虧損的特點;Sr*在0.25~0.55之間,表現為鍶虧損,巖石蝕變較強,抗交代蝕變能力弱;P*在0.18~0.32之間,表現為磷虧損型[5]。微量元素特征及標準比值蛛網圖反映寒武紀巖體鉀、鋯等元素富集,鈮、鍶、磷、鈦等元素虧損,顯示出具島弧花崗巖的特點。

圖3 寒武紀侵入巖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圖

圖4 寒武紀侵入巖微量元素比值蛛網圖
(1)(TFeO+MgO)-CaO圖解(圖5)中,樣品均落在IAG+CAG+CCG區,為島弧花崗巖類+大陸弧花崗巖類+大陸碰撞花崗巖類。喀夏勒·勒克·伊來克寒武紀巖體的構造環境可能處于與大陸碰撞有關的造山帶中。

圖5 寒武紀侵入巖(TFeO+MgO)-CaO圖解

圖6 寒武紀侵入巖ACF圖解
(2)喀夏勒·勒克·伊來克寒武紀巖體稀土元素具輕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虧損的特點,曲線圖呈右傾不對稱的分布曲線簇,巖石具較明顯的銪負異常,相當于殼-幔混合源花崗巖。在ACF圖解(圖6)中,投影點均落在I型花崗巖區。結合巖石化學成分中A/NCK比值及微量元素特征認為,喀夏勒·勒克·伊來克寒武紀巖體成因可能為殼幔混合源的I型花崗巖。
(1)在地球化學特征上,侵入巖里特曼指數σ<3.3、A/CNK<1.1、w(P2O5)<0.2%、Fe2O3/FeO<1;稀土元素具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巖石具銪負異常;微量元素中鉀、鋯等元素富集,鈮、鍶、磷、鈦等元素虧損,上述表明,寒武紀巖體具殼-幔混合源型花崗巖的特點。
(2)結合圖解及地球化學特征,判定喀夏勒·勒克·伊來克寒武紀侵入巖的構造環境處于與大陸碰撞有關的造山帶中,成因可能為殼幔混合源的“I”型花崗巖。
參考文獻
[1]陳家富,韓寶福,張磊.2010.西準噶爾北部晚古生代兩期侵入巖的地球化學、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巖石學報,26(8):2 317~2 335.
[2]郭召杰,韓寶福,張志誠,等.2007.中天山東段古生代淡色花崗巖的發現及其構造意義[J].巖石學報,23(8):1 841~1 846.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杜,1993.
[4]程裕淇主編.中國區域地質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104~ 106.
[5]張二朋主編.西北區區域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2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