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昊
(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2)
淮北市人民醫院是淮北市規模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其新院區位于淮北市東部新區內,北臨城市干道沱河路,占地約320畝。院區規劃總建筑面積約33.8萬m2,其中一期總建筑面積約22.4萬m2,住院床位數1 650床(見圖1)。

基地位于淮北城市主干道沱河路與寧山路交口,建筑沿城市干道的街景尤為重要。新院區建筑布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塔樓猶如揚起的風帆,高低錯落、形體豐富的建筑群,充分展現“醫療航母,揚帆起航”的設計理念。
醫院設計的好壞,取決于總體布局的優劣。在醫院建筑整體規劃中,要注重各建筑單體之間功能的邏輯關系,做到區劃合理,流線便捷,安全有序、相互連接、相互依托,形成醫院完整的功能[1]。
在淮北市人民醫院新院區的規劃設計中,采取“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一期功能齊全、形象完整,二期和遠期可擴建病房大樓、??漆t療中心或康復養護中心,為醫院未來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
主體醫療區靠近基地北側,充分利用地塊最優質的交通資源,也把醫院最佳的形象展現給城市干道;行政科研區位于基地東南角,獨立成區,與醫療區有便捷的聯系;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位于基地西南側。
新院區規劃設計,擺脫傳統內科住院樓、外科住院樓的模式,在設計中融入“院中院”的概念,將相關聯的門診、醫技、住院科室臨近布置,形成“門診住院一體化”的設計理念,使得就診病人、醫護工作者使用最便捷,流線最高效。
門診位于醫療區東側,流線為門診大廳→醫街→候診廳→診室,門診科室模塊化布局。急診設置在醫療區東北側,面向醫院主入口。
醫技科室位于醫療區中部,根據診療需求,相關科室臨近布置,通過醫街相通,使病人的就診流線最短。
設計考慮到綜合醫院人流量大,過高的樓層數將會使得豎向交通難以滿足使用需求。因此依據醫療特性,分設兩棟12層住院樓,位于主體醫療區的南北兩端,均有獨立的出入口。住院部每層設兩個護理單元,共用患者電梯;兩個單元的醫護工作區域相通,便于科室設置和管理。
醫院在東、南、西、北面均設置出入口,分別對應門急診醫技,住院病房、行政科研、后勤保障、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流線醒目易達。院區采用外環形車行道路,人車分流,停車以地下為主。
院區呈“一心、一軸、兩帶、多點”的景觀系統,中心花園、生態醫街、景觀庭院、屋頂花園等形成多維的景觀體系,打造新時代的花園式醫院。
在傳統的大型綜合醫院設計中,為滿足醫療工藝流程,常常會出現無法自然通風采光的房間,既增加了建筑能耗,也使得就診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舒適感降低。
因此在設計中,我們充分重視建筑的自然采光與自然通風的問題。在符合醫療工藝流程的前提下,設置了大量的內庭院和采光井,營造出綠色陽光的建筑內部環境。同時,醫療區內部的門診大廳、生態醫街、景觀庭院等寬敞明亮的空間,讓患者和醫護人員能隨時感知自然,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對醫患全方位的關懷。
醫療區裙樓屋面結合造型設置太陽能光伏,豐富了建筑造型;主樓屋面設置集中式太陽能熱水系統;院區設置大片綠化及透水磚地面;綠化灌溉用水充分利用雨水回收系統。這些設計,滿足綠色醫院的標準,將大幅降低醫院建成后的運營成本。
在“互聯網+”的思維下,智能化、信息化已成為現代醫院發展的必然趨勢。智能化系統的合理設置,不僅優化工作環境、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而且有利于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節能、綠色、環保[2]。
項目的智能化建設,從大數據云協同平臺、綠色節能、智慧交通引導、智慧醫療應用等方面入手,以診療活動為主線,以人性化服務為主導,以高速寬帶網絡、物聯網技術和數據資源為支撐,實現遠程會診、遠程醫療、樓宇設備管理、院務管理等信息化、網絡化的服務,打造互聯網+時代的“智慧醫院”。
項目的造型設計緊扣“醫療航母,揚帆起航”的設計理念,建筑布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高低錯落、形體豐富、張弛有致。建筑主體猶如一艘醫療航母,塔樓猶如揚起的風帆,承載著千萬患者的健康與幸福,駛向新的輝煌。
立面設計將功能與造型充分結合,長窗水平向展開,獲得采光的連續性,并且能夠很好的適應醫療建筑內部各種不同的功能。流線型的建筑形態,流暢的水平線條,穿插豎向元素,整體形態簡約純凈、輕盈活潑、時代性強,塑造出綠色陽光的醫院形象。
淮北市人民醫院新院區建成后,將以完善的功能布局、合理的醫療流程、完善的醫療管理、人性化的診療環境,引領皖北地區的醫療發展,為淮北市譜寫出華美的篇章。
參考文獻:
[1] 樓元鳳,于 泓.醫用建筑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谷 建,陳 興,侯曉靜,等.蘇州科技城醫院的“智慧醫院”設計[J].建筑設計管理,2017(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