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茵 孫榮譽 王曉夢 王崇宇 李澤濤
(1.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縱觀我國城市住區的發展,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仍需社會公共設施去完善解決。隨之,為馬路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可能性,使大部分城市住區環境日趨惡化。因此,大型社區的公共服務缺乏、功能配置的不完善、社區交往弱化、社區封閉性以及社區環境的混亂是當前社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國鄰里中心的發展是在借鑒新加坡經驗的基礎上在南京、北京、珠海等城市進行試驗,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做到了對土地的集約、環境優美、創造宜居性,給居民提供舒適、和睦的鄰里空間,并建立起良好的鄰里交往關系。同時,能夠更好的提高住區的密度、多功能的混合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塑造了豐富的空間布局。
西方鄰里中心的發展是從歐文的工人住宅區與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到科拉倫斯·佩里(Clarence Perry)的“鄰里單位(Neighborhood Unit)”理論,到后來建筑師勒·柯布西耶的城市理論以及美國城市理論家簡·雅各布斯的《偉大的美國城市的生與死》對城市鄰里中心的發展都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科拉倫斯·佩里的“鄰里單位”理論對后來新加坡發展起來的鄰里中心產生了很大影響。新加坡的鄰里中心對公共服務功能進行了組織,并與商業服務設施、醫療服務設施、文化教育設施等集中布置,方便日常的公共生活。但是大型的醫療服務設施和文化教育設施對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使用率較低,只要能夠滿足居民使用的服務半徑即可,根據住區的具體情況布置其位置,可在住區內,也可結合景觀綠化布置在住區的邊緣。
3.1.1服務規模
鄰里中心是一種綜合性市場,它集各種服務功能于一身,倡導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空間。鄰里中心規模大小不一,有關調研結果見表1。
通過對表1內容的對比可以得出:鄰里中心規模越小,服務功能及服務區域越受局限,因而住民使用感受越低;鄰里中心規模越大,功能越完善,配置越豐富,住民使用感受越好。因此,若要保證住民能夠享受到充足的服務,則相應的鄰里中心也應有足夠的規模。

表1 蘇滁鄰里中心不同規模類型 m2
3.1.2服務半徑
參考新加坡鄰里中心規劃,3萬人左右人口規模、500 m半徑空間的新型鄰里中心規模,有了更為適宜的人口尺度及空間尺度。在人口與空間雙尺度下居住區和居住小區形成兩級鄰里中心(見圖1)。

3.2.1綜合性
縱觀調研的鄰里中心,都將休閑、購物、服務、餐飲、教育等功能綜合于一身,其中,商業及生活服務兩大功能仍然是鄰里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類功能在所有功能中占比在60%~70%左右。而像貴都鄰里中心則服務功能更加凸顯,占比在50%以上(見圖2)。

3.2.2特色固有性
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發展有限公司在對鄰里中心的開發過程中,都會在戰略高度上把控其業態。為更好發揮蘇滁鄰里中心的服務功能,每一處都有固定項目來展現其特色(見圖3)。

蘇滁工業園鄰里中心的業態類型較多,為居民提供了各種交往活動。按揚·蓋爾《交往空間》理論可歸納為三類: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見表2)。不同的活動產生不同的交往,因此不同類型的活動是居民在鄰里中心實現交往的最好前提。根據工業園鄰里中心的主要功能大致可分為:購物、服務、餐飲、休閑以及教育五種外出活動類型。

表2 交往活動與環境質量相關性
1)購物交往特征。
購物是屬于居民外出活動中具有目的性的必要活動,目的性較強,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行為較少。因此,鄰里中心中購物功能不是交往活動的主要功能。但是不是每一種活動類型單一存在的,是可以相互轉化與并存的。如購物活動有的時候會轉化為餐飲、休閑、服務等社會性活動。這對鄰里中心的空間環境要求更高。
2)休閑、服務交往特征。
在蘇滁鄰里中心服務功能的設置平均占比為25%左右,這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數,這是根據社區中人群的需要來進行設置的,如貴都鄰里中心服務功能占比超過了50%。休閑與服務功能是居民主要外出活動的交往行為,也是停留時間較長,接觸更頻繁的活動行為,給居民互相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3)餐飲交往特征。
蘇滁工業園區中社區居民對餐飲的需求量不大,餐飲主要形式為快餐,主要是為附近上班的上班族服務,在鄰里中心中餐飲功能所占的比重不大。可見,餐飲功能形成的交往性較弱,不是居民主要的交往活動。
4)教育交往特征。
教育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對蘇滁工業園鄰里中心調研時發現,鄰里中心的教育功能空間是最受居民關注與青睞的,在里面有孩子、父母、老人的身影,促進了不同人群之間的交往活動。
鄰里中心雖然已經在我國社區中有所應用,但發展依舊較慢,而蘇滁工業園區鄰里中心則是一個良好的示范。當今我國郊區的大型住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充分滿足住民要求,而鄰里中心的應用將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它將在未來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由社區的郊區性和大型性決定其在社區內需要建設綜合的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務的鄰里中心,綜合鄰里中心的建設有利于土地資源的整合利用、為社區營造集中繁華的具有吸引力的社區中心,同時避免了功能的重復與浪費、減弱社區文化。通常為距離中心城區較遠、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區域,有利于整體開發與規劃,大多為工業園、產業園的形式存在。
不同鄰里中心的服務規模與半徑往往不同,它受所處地域現狀以及人們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的影響。在蘇州工業園區,不同鄰里中心之間距離一般為1 km;但為了體現住區的精品性與高端性,距離通常增加1 km~2 km左右。因此,鄰里中心應遵循服務規模與半徑的適宜性原則,去適應不同的地區。500 m~800 m服務半徑的鄰里中心方便快捷,適合普通住區;在此基礎上且不超過1 500 m服務半徑的鄰里中心私密性好,利于服務設施的設置,適合高端住區或居住密度較低、交通便利的住區。
當代郊區大型住區鄰里中心在功能設定中應考慮功能業態的豐富性、特色性與因地制宜性原則。
1)豐富性原則:銀行、超市、郵政、餐飲店、洗衣房、美容美發店、藥店、文化用品店、維修點、社區活動中心、菜市場、社區門診是鄰里中心必備的功能。每項功能要服務性強,設備充足。
2)特色性原則:社區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設施的設置可充分體現社區特色,辦公單位的集中也能讓居民體驗到更快捷的服務。
3)因地制宜性原則: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不同居民的生活習性也不相同,因此鄰里中心在設置時也應及時進行補充調整。
社區鄰里中心內部交往空間要做到人性化設計以增加居民的向往與停留時間,促進社區文化的交融。如提高服務功能的空間的質量,加強教育功能空間使用率。同時在餐飲、購物功能空間上也要打造舒適的環境,在公共空間多設置一些休閑平臺、休閑座椅,特別是半私密的公共交往空間,供居民休息和方便交流。鄰里中心是社區的活力之心,代表社區的活力、品質與文化。
本文對蘇滁工業園區的9處鄰里中心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及歸納總結,同時對不同鄰里中心特征的異同進行分析,對我國城市郊區大型住區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為我國城市郊區大型住區鄰里中心的規劃與設計在規劃選址、服務規模與半徑、功能業態、交往空間設定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設計建議。
參考文獻:
[1] 劉 泉,張震宇.鄰里中心模式下住區公共設施規劃研究[Z].2014.
[2] 史健潔,朱曉芳,馬 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研究——以鎮江市潤州區[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規劃創新——2010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3] 南京市規劃局.南京新建地區公共配套設施標準規劃指引(征詢意見稿)[M].南京:南京市規劃局,2004.
[4] 吳 南.基于生態導向下的社區中心布局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轉型與重構——2011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8741-8746.
[5] [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