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萌
(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北京 100044)
老城區道路一般建設年代較早,且已運營多年,多位于中心城區,兩側建筑布局已基本完備。道路不僅承擔繁重的交通功能,也是市政設施的重要走廊,同時代表著城市形象和品質。這類道路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既有道路一般建成年代較早,受當時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需求及思想觀念限制,一些道路未按照規劃實施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今的城市道路已從單純滿足交通功能為主,過渡為為城市提供交通、市政設施、景觀綠化等綜合服務功能上來。原有道路受斷面布局等因素限制,已不能滿足新的需求。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汽車進入家庭步伐明顯加快,道路在建設之初對交通量增長預測與現實情況的差距較大,造成現有道路通行能力難以滿足交通需求,道路擁堵日益嚴重。
既有道路兩側通常建筑林立、行道樹密集、路燈桿線等各種設施較多。道路的拓寬改造勢必會對現況地物造成影響,需進行拆遷。此項工作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實施難度較大。另外,老城區道路一般都是城市的交通動脈,通常情況下道路改造均是在不斷行交通的情況下進行的,交通導改及施工期間的社會交通組織也是需重點關注的工作內容。
道路改造工程有其自身特點,設計時應著重突出“改”字,重點回答因何改、如何改這兩個問題,總體來說基本思路如下。
道路改造應放在城市路網及區域交通特性的層面來統籌考慮,從系統上分析道路存在的問題、制定改造方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必須協調好與市政管線、城市景觀的相互關系,使改造方案滿足各方面需求,實現方案的科學性及先進性。
隨著城市交通擁堵加劇、環境污染嚴重、能源日趨緊張,世界各國都在大力倡導綠色出行。所以道路改造方案中應重點關注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設計,為綠色出行創造條件。
既有道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道路改造勢必對附近建筑、樹木、綠地、交通設施、桿線等造成影響,對其進行拆改不但難度大而且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大,因此制定改造方案應有針對性、增加靈活性,不必強求全線標準統一,局部特殊點段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采取靈活措施,降低工程實施難度。
道路改造工程的設計應側重現況分析和基礎調研,重點把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時還應通過改造效果評估以及施工過程中的動態調整作為方案補充。
3.1.1交通調查與現狀分析
絕大部分道路改造起因于交通擁堵,因此道路改造時首先應對現狀交通特征進行分析,查找引起擁堵的本質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對早晚高峰時段的交通量進行調查;二是對路口及路段的運行狀況及主要特征分別進行分析;三是以路網規劃、用地規劃為基礎,同時考慮周邊用地開發計劃,對遠期交通量進行預測,為橫斷面選擇提供依據。
3.1.2設施運行狀況分析
對道路既有設施及運行狀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梳理全線的道路橫斷面情況,包括:a.規劃紅線寬度及道路等級;b.現況道路寬度、橫斷面形式及機動車道數量;c.與改造范圍前后銜接道路的紅線寬度、現狀及規劃情況;d.人行及非機動車系統的狀況。
2)梳理影響道路改造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a.主要構筑物,如跨線橋、天橋、通道等;b.地鐵出入口;c.行道樹、古樹及大塊綠地;
d.沿線的重要單位。
3)調查全線公交系統,包括:a.有無公交專用道及啟用時間;b.公交線路數及公交港灣的設置情況;c.公交與地鐵的換乘距離。
4)調查現況道路的主要病害,包括:a.道路病害統計及技術狀況評定;b.現有路面結構組合情況;c.分析路面病害原因。
5)調查沿線管線情況,包括:a.排水標準及設施運行情況,有無積水點;b.電力電信等其他管線的分布情況。
3.1.3歸納問題,尋求對策
通過對交通運行狀況及現狀設施的調查分析,能夠對既有道路有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改造時能夠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同時也能夠對改造中可能涉及的關鍵點及難點有一準確把握。
3.2.1道路橫斷面設計
橫斷面的選擇涉及到通行能力、交通組織、拆改數量、景觀綠化等諸多方面,應在綜合分析道路功能定位、交通需求、出行特征、實施難度、工程造價等因素后確定。
另外,從降低工程造價、減少拆遷、降低工程實施難度考慮,還應注意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橫斷面選擇應盡量利用現有道路;二是通常情況下舊路僅需補強或加鋪后即可作為新路使用。
3.2.2交叉口的渠化設計
通常情況下,交叉口通行能力是制約道路通行能力的關鍵因素。平面交叉口設計應根據相交道路等級、現狀交通調查資料合理布置路口車道。若路口改造后仍不能解決交通混亂與擁堵現象,應考慮采取“平面立交”、禁止左轉等其他形式予以解決[2]。
3.2.3公交和慢行系統設計
公共交通的改造方案主要是針對現狀問題,合理布置公交站點規模和位置,確定是否需要設置公交專用道。停靠站最好采用港灣形式,停車位數量根據站點規模確定并預留一定的富余量。
慢行系統設計主要包括非機動車及行人兩方面內容,在滿足標準的情況下應保證慢行系統的獨立性、連續性及舒適性。非機動車道寬度應根據道路等級、功能、交通量和實施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表1為《北京城區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設計導則》中推薦的自行車道寬度,在此列出以供參考。

表1 道路等級與自行車道寬度值 m
行人通行帶寬度(扣除內側行道樹、設施帶及外側綠化帶后人行道的有效使用寬度)應根據道路等級、規劃紅線、行人流量、公共設施布置要求以及沿線建筑規劃建設情況等因素綜合確定。表2為《北京城區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設計導則》中提出的行人通行帶最小值,在此列出以供參考。

表2 不同區域城市道路行人通行帶最小值 m
3.2.4關鍵控制點的特殊設計
道路改造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的與天橋、通道、樹木等既有設施產生矛盾,增加工程實施難度,過多的拆改工作不但造成極大浪費也會產生不良社會反響。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應采取以保為主以拆為輔的原則,為此要求設計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對策,對個別點段采取包括繞行、挪移、改造等特殊處理措施。如某工程結合公交設站采取了局部繞行的方案,避免了拆除天橋,見圖1。

雖然公交車道的線形指標略有降低,但考慮到公交車運行速度慢且運營組織可控,行車安全能夠得到保證。同時結合公交站設置將現況天橋向兩側相應延長,方便了換乘。該方案減少了投資、降低了社會影響,綜合比較是完全可行的。
總之,在改造工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現況設施的制約因素,要動態處理問題,不要采取“一刀切”的解決思路。
老城區道路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主要從道路設計的角度對改造的原則、思路及技術要點進行了論述,同時也涉及到景觀綠化、城市家具、交通管理、管線綜合、軌道交通接駁等其他方面工作,因此道路改造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宏觀意識,緊密結合道路功能定位,協調好各方面需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改造成果惠及城市發展的同時為居民創造和諧、舒適、安全的出行環境。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科學研究院.城市道路與橋梁數據庫[DB/OL].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交通科學數據共享網.
[2] 毛子珍.淺談城市道路交通綜合改善設計的影響因素[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