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宇
(沈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15)
一般橋梁橫梁在進行設計時,通常采用橋梁平面計算軟件進行設計分析,如橋梁博士和MIDAS/Civil等,但是自錨式懸索橋的索塔橫梁本身受力復雜,不僅承擔著主索鞍的反力,還承擔著向下部索塔傳遞內力的作用,是重要的傳力構件,傳統平面計算軟件難以精確模擬如此復雜的邊界條件。
MIDAS/FEA具備MIDAS/Civil的結構分析功能和幾何建模功能、網格劃分功能,并且含有土木結構專用的分析功能,其操作與ANSYS等其他空間計算軟件相比相對簡單,可視化強。因此本文使用MIDAS/FEA對索塔橫梁進行建模計算分析。
設計自錨式懸索橋位于遼寧省興城市,在興城市主城區南端、首山路上,橫跨興城河,位于入海口附近,主橋為四跨連續獨塔自錨式懸索橋,跨徑布置為27+100+70+27=224 m。橋梁建成圖如圖1所示。

設計索塔總高66 m,橫向全寬41.5 m,縱向全寬5 m。其橫橋向外輪廓為通過圓曲線擬合而成的曲線,整體與橢圓相似,頂部開孔。內輪廓由橢圓與直線構成,橢圓長半軸34 m,短半軸15.75 m。塔根部至高程13.432 m 區間采用實心截面,塔柱截面在高程13.432 m 之上部分為空心截面,四周側壁厚均為1.2 m。橫梁高度為6 m,橫梁之上部分為裝飾部分,裝飾部分高度為15 m。索塔塔身采用外包鋼殼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包鋼殼在施工中兼作混凝土澆筑模板用,外包鋼殼內緣設置22×120 mm圓柱頭焊釘,待塔身混凝土澆筑并達到強度后,與塔身鋼筋混凝土部分形成整體共同工作。塔頂橫梁內配置預應力鋼筋,索塔橫梁預應力采用規格為19φs15.20的鋼絞線,鋼絞線抗拉強度標準值fpk=1 860 MPa,公稱直徑d=15.20 mm。單根鋼絞線張拉控制應力σcon=0.75fpk=1 395 MPa。索塔混凝土采用C50混凝土(微膨脹混凝土),索塔鋼殼主體結構采用Q345D鋼板。
采用MIDAS/FEA對結構進行模擬?;炷敛捎?節點的實體單元進行模擬,網格劃分采用對實體進行分塊后進行映射網格的方法。這樣劃分的好處是可以控制實體單元的拓撲,使其計算性能較好。預應力鋼筋采用FEA里提供的處理方法,即把預應力鋼筋劃分網格后,程序自動搜索鋼筋影響的實體單元,并在前處理階段在每個實體單元間劃分鋼筋段,程序可以自動考慮把鋼筋段的剛度添加到母單元中,這樣的處理方法稱為植入式鋼筋,并可以考慮預應力損失。
按照橋塔結構尺寸建立實體模型,建模過程中利用MIDAS/FEA中的CAD交互功能,在CAD中建立索塔的三維實體模型,導入到MIDAS/FEA計算模型中,實體模型采用四面體實體模型,人工設置好網格分割規則,由軟件進行自動劃分生成實體網格。塔頂橫梁內預應力鋼束采用鋼筋梁單元模擬,塔身鋼殼采用板單元進行模擬,程序自動與混凝土實體單元耦合。鋼束的兩端錨固于橋塔橫梁,邊界條件模擬采用塔底固結約束。
預應力鋼束分布為在人孔處布設3排15-19鋼束,在無人孔處布設共4排15-19預應力鋼束,模型建立如圖2~圖5所示。


計算荷載主要包括恒載和活載,以及其他可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橋塔自重,包括索塔混凝土重量和外包鋼殼重量,以及通過主索鞍傳遞的結構自重反力;
2)汽車活載(通過主索鞍傳遞的產生的反力施加);
3)橋塔基礎變位:±2 mm;
4)橋塔整體升溫29 ℃,整體降溫25 ℃;
5)風荷載,根據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范計算。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列出部分工況結構受力狀態,包括以下兩個工況:
1)工況一:風荷載+升溫+橋塔變位+結構自重+汽車活載。
2)工況二:風荷載+降溫+橋塔變位+結構自重+汽車活載。
根據模型的計算結果匯總如下:
1)工況一計算結果,如圖6~圖9所示。
工況一:橫梁跨中斷面最大主拉應力為0.513 MPa,最大主壓應力為5.311 MPa。橫梁鋼殼的最大拉應力為4 MPa,最大壓應力為68 MPa。
2)工況二計算結果,如圖10~圖13所示。
工況二:橫梁跨中斷面最大主拉應力為0.367 MPa,最大主壓應力為4.511 MPa。橫梁鋼殼的最大拉應力為28 MPa,最大壓應力為51 MPa。




經過模型計算可知,索塔橫梁按照A類預應力構件進行驗算,橫梁鋼殼按照鋼結構規范進行驗算,應力結果均滿足規范要求,受力狀態良好,達到了設計要求。
本文主要介紹了自錨式懸索橋的索塔橫梁設計計算,詳細介紹了索塔橫梁的建模過程,為同類型橫梁計算分析提供了計算參考。通過有限元計算分析,繪制了橫梁的空間應力分布情況,索塔橫梁的混凝土和外包鋼殼受力均滿足要求。
參考文獻:
[1] 于海賓.興城市首山路自錨式懸索橋索塔設計[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17(1):11-13.
[2] 嚴國敏.現代懸索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 周孟波.懸索橋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