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艾琳 蘇義坤 曹麗斐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我國目前有關綠色建筑標準共約11部,其中國標9部,行標2部,能夠較全面地涵蓋綠色建筑生命周期各階段和主要建筑類型。圖1為我國發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具體分析如下:
1)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其應用對象包括辦公建筑、商場建筑和旅館建筑等各類民用建筑。具體評價框架圖如圖2所示[1]。
2)《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主要評價施工階段和改造階段且《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又包括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基本涵蓋綠色建筑各主要生命周期階段但關于裝配式建筑(Fabricated Construction,簡稱FC,以下均用FC代替)無具體章節描述[2]。
3)《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從民用建筑擴大到工業建筑。其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工業建筑的綠色評價標準,將綠色建筑要求同工業建筑特點相結合。


綜上,隨著我國綠色建筑標準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其數量越來越多,并且覆蓋建筑種類越來越豐富,針對不同類型建筑有專門的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評價,具有較好的系統性;同時也可發現在針對FC領域的綠色建筑標準較少學者涉足,在FC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對FC綠色建造標準的需求性較強。
1)設計脫節造成質量下降。目前我國FC的設計流程主要先是設計院初步設計再由施工單位深入設計。造成設計脫節問題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設計院主要從事傳統現澆結構體系的設計,欠缺FC領域的相關理念及實踐經驗,所以大部分設計院對FC通常僅進行初步設計;其二是當施工單位進行深入設計時,因為設計經驗較為欠缺,所以在解決建筑整體與建筑部品之間的問題上略顯吃力,從而降低設計質量。2)節點優化度不夠。在設計連接節點時,根據FC與現澆結構建筑存在的不同,建筑整體與建造方式的區別,對其不同點優化相適應的設計,為之后的施工與裝配打好基礎。但是大多數設計單位通常在裝配化施工方面研究不透徹,節點的設計改進不夠深入,提高了裝配化施工困難程度。可知部品的合格率和裝配品質會大幅下降。3)設計標準化程度不高。在FC設計中,設計標準化程度不高原因如下:一為由于設計人員通常不能嚴格按照建筑模數進行設計,業主對空間、外觀的特殊需求,對部品和節點設計過度;二為設計人員沒有全方位的理解按照建筑模數生產的部品的質量和層次[3]。
1)構件尺寸偏差。生產的構件大小和預埋件尺寸準確度在很大程度影響著后續裝配化施工的可操作性。而就我國現狀而言,減小構件尺寸的偏差方面仍有待加強,對后續的施工、安裝作業等欠缺全面思考。2)運輸過程中構件易損。在運輸及吊裝構件時,由于工作人員沒有做好科學合理的工作計劃,沒有充分了解掌握裝載工具及運輸工具相關的裝備資料等,因此在吊裝運輸時極易造成構配件的損壞。3)生產人員技術交底存在不足。在接到生產任務后,一些生產廠家沒有根據所接項目的規模、技術標準,而制定相應的生產方案,也沒有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這種情況下,人為因素對質量的影響不可小計。
目前來看綠色建筑在我國已經得到較為為全面的發展,但FC在我國仍處于初始發展階段,大部分單位和建筑業相關企業仍在學習國際上已經成熟的FC體系,還未產出滿足我國當前所需的有關FC綠色建造的標準系統,所以并沒有完備的標準指導施工驗收,參與者對于裝配式建筑項目在工程管理中的實施仍是初步探索的狀態,欠缺相關的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導致實際驗收效率較低。因此全面合理的標準體系是FC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現階段FC中的構件檢驗、現場工程驗收部分依據《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與《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結合運用[4],雖然可以處理在FC驗收方面基本問題,但更需要全面系統的FC驗收體系,以此來科學有效地指導FC驗收工作,并使之達到綠色建造相關要求。
在設計階段,針對美國及日本成熟的裝配式建筑進行總結并結合我國自身情況,發覺應當發展FC下EPC模式,所謂EPC就是以設計為重要基礎的“設計—生產—裝配”工程總承包模式。運用EPC模式,在生產構件、裝配現場時可增強設計對其的效力,盡量減少各參與方可能發生的問題,使設計更加完整并更易使用,從而實現對全壽命周期的設計品質控制。此階段應著重“節地”因素 、“文脈”因素和“技術”因素[5]。
在生產施工階段,此階段應著重“節材”因素、“節能”因素、“環境保護”因素和“節水”因素、“室外環境”因素 。可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1)通過改良PC(混凝土預制件)構件生產技術來降低生產企業的措施費;2)通過改良安裝施工技術來降低人工、材料、機械的消耗;3)通過室內裝修來盡可能降低施工現場濕作業的工作量。
在驗收階段,可采取以下改進措施[6]:
1)分項工程及檢驗批劃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驗收按照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中的分項工程進行驗收。裝配式結構需檢查驗收預制構件、安裝及連接。需要在施工現場完成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等工作,各歸為鋼筋、混凝土等分項工程進行驗收。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在進行檢驗批分類時應按照樓層、結構縫或施工段歸類。
2)首件驗收。甲方須同施工方、預制構件生產方、監理方及其余有關企業在構件廠驗收項目中所有品種中的第一個預制構件,并做好首件驗收記錄。其通過驗收標準后才能大量生產。
3)首段驗收。甲方須同施工方、預制構件生產方、監理方及其余有關企業在第一個施工段預制構件安裝和現澆混凝土部分鋼筋及模板安裝完成后對其進行驗收,經驗收合格后方可繼續工程施工。
在使用與維護階段,應著重“室內環境”因素、“運營管理”因素 、“評價管理”因素。
在報廢與回收階段,應著重“使用壽命”因素 、“回收難易”因素。
我國歷經幾十年注重速度忽略環境污染的發展,傳統建造方式已不再能滿足當前所需,中國市場已經能夠使用國外成熟的建造方式,雖然依照現在建筑行業的形勢,對達成綠色建筑、完成建筑裝配式有一定的距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機遇。大范圍發展FC是我國建筑行業向成熟邁進的必修課,是實現綠色建筑的科學路線。圖3為裝配式與綠色建造的關系。
若要完成綠色建造,FC是中國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現有的FC相關標準并沒有完全體現綠色建造,現有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主要是針對現澆式而言,面向裝配式的少之又少,所以FC對綠色建造標準的需求性較高。

本文為裝配式建筑對綠色建造標準的需求性分析。首先剖析我國現行綠色建造標準適用情況;其次闡述我國裝配式建筑綠色建造存在的問題,分別從設計、施工、驗收等幾個方面討論;最后提出裝配式建筑綠色建造所需的技術要求,并強調了裝配式建筑對綠色建造標準的強烈需求。
參考文獻:
[1] 韓繼紅,廖 琳,張改景.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發展歷程回顧與趨勢展望[J].建設科技,2017(8):10-13.
[2] 葉 凌,程志軍.我國綠色建筑標準發展現狀及展望[J].建筑科學,2016,32(12):6-12.
[3] 王兆前.我國工業化建筑質量控制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16.
[4] 王曉鋒,蔣勤儉,趙 勇.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驗收的主要規范規定解析[J].施工技術,2014,43(22):1-4,25.
[5] 魏明海,馬茹萱,李麗紅.裝配式建筑綠色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3):281-285.
[6] 李迎迎,劉子賡,李 娟.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及質量驗收研究[J].住宅產業,2017(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