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康翊 李葉
2017年以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地稅局構建稅收“醫療診治”體系,探索“風險防控+納稅評估”稅收征管模式,建好防控“醫院”,選好會診“醫生”,打好風險“防疫”,做好評估“體檢”,已初步建立起稅收“風險防控+納稅評估”的醫療診治體系。目前,該局已承接辦理國家稅務總局、省局、市局推送有效風險信息567條,利用財稅大數據自行篩查風險信息113條,金稅三期風險系統和風控平臺推送風險任務284條,有針對性地開展納稅評估130余戶,查補入庫稅款2412.5萬元。
自2016年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后,地方稅收及其征管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地稅部門原來固有的“以票控稅”手段被弱化或丟失,亟待尋求新的征管方式或管理手段。利用“信息管稅”方式,則是稅收征管的必然選擇,而“信息管稅”的核心是信息采集、分析、評估和風險防控,于是“風險防控+納稅評估”稅收管理模式應運而生。

5月4日,湖北省十堰市國稅系統各單位開展多彩活動,展示國稅青年干部的風采,紀念“五四運動”暴發99周年,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9周年。 (圖/文:十堰國)
組建專業機構,成立風控評估部門,強化涉稅信息分析應用,以風險防控為導向,以評估核查為手段,初步建立起“職責明晰、銜接緊密、監督制約”的風控評估體系。同時,建立工作運行機制。充分運用大數據篩查、分類處理,將風險疑點排查與納稅評估工作相結合,形成“從風險到評估、再由評估到風險排除”的完整鏈條,優化內部業務運轉流程,推送風險任務——風險核查——核實疑點數據——進行疑點排查——開展納稅評估——風險任務反饋,從任務發起到審核結束,做到風險疑點排除有理有據,查補(追繳)稅款合法合規。
從稅源管理分局、稽查局和大企業稅收管理、政策法規、稅收征管、信息等部門抽調業務骨干,組建“風險防控+納稅評估”專業團隊,選好會診的“醫生”。同時,建立特殊風險和一般風險、專項評估和日常評估兩極網絡機制,分工協作處理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評估方式。在此基礎上,利用“業務大比武、崗位大練兵”、“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進行納稅評估和風險管理專項培訓,提高專業團隊的業務技能。
“打蛇專打七寸,風險重在防疫。”區局著力從四個方面入手,打好風險“防疫”仗。
從基礎戶籍信息中“防疫”。利用“金三”系統,對轄區所有納稅人登記信息進行全面采集梳理,及時掌握納稅人最基礎的信息數據,比對國稅、地稅單位納稅人戶籍登記信息4192條,查出地稅有登記而國稅未有登記204戶,國稅有登記而地稅未有登記568戶,信息采集不一致143戶,及時更新維護納稅人差異戶籍信息200余條。
從申報資料信息中“防疫”。以企業納稅申報資料為基礎,通過財稅大數據平臺,開展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資源稅等稅種“防疫”,加強同工商、金融、國土資源等部門的信息比對,掌握企業經營變化、土地等資產增減變動、資金變化情況,如將企業新增未納稅土地納入風險管理后,僅此一項查補入庫稅款852.5萬元,加收滯納金272.9萬元。
從推送風險信息中“防疫”。綜合排查風險疑點,對高風險納稅人進行風險防控和納稅評估,比如從“金三”風險管理系統中篩查風險疑點,啟動納稅評估流程20戶,查補入庫稅款1200余萬元。
從國稅、地稅共享信息中“防疫”。國地稅局先后對327個政府投資類項目、23個社會投資類項目進行比對,對34個重點建設工程項目進行評估,查補入庫稅款669.4萬元。
以大企業和千戶集團為服務對象,對重點稅源進行逐戶排查“體檢”,關注重點稅源企業動態,從中發現管理的薄弱環節,幫助轄區內2家千戶集團企業及時改正有差異的涉稅處理,補繳稅款89萬元;在納稅評估過程中,對案頭資料反復分析,對有涉稅風險點的納稅人進行約談提醒,與企業經營者和財務人員面與面交流,約談企業82戶;定期召開征、管、查、服聯席會議,針對稽查局提出的征管建議和納稅服務局收集的納稅人意見,及時發現征管漏洞,限期整改并完善征管措施,避免此類問題重復發生;開展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情況評估“體檢”,核實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和個人2314戶次,累計減免稅6130.2萬元。
總而言之,構建稅收“醫療診治”體系,創新“風險防控+納稅評估”稅收征管模式,就是以稅收風險防控為導向,以納稅評估核查為手段,加強稅收風險防控與納稅評估工作兩者的有機結合,既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又起到“對癥下藥治病”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稅源管理和稅收執法的雙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