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東

每年4月的全國稅收宣傳月,都會掀起以稅收為主題的媒體宣傳熱潮。筆者喜感時代大發展,稅收宣傳也實現了大繁榮,但冷靜思考,也會發現稅收宣傳民眾的“獲得感”還不夠強,基層稅宣還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口號大,宣傳像撒“胡椒面”。在以宏觀性和政策性稅收宣傳為主的“平淡菜品”里,少數稅務機關稅收宣傳的針對性明顯不夠,指向性也不明確,有些時候甚至納稅人和群眾不知所云。二是形式呆,來去總是“老三樣”。一些單位每年都會在人口流動較為集中區域擺柜臺、設置展板,宣傳主角都是各部門的稅務干部,鏡頭里總是領導專訪、發放宣傳單、咨詢解答這三個場景。三是思考少,做與不做“差別小”。對怎么突出宣傳效應調查研究不夠,常常找不到稅務人與納稅人之間期盼值的臨界點,讓納稅人知道什么與納稅人還想知道什么結合得還不夠好。
鑒于納稅人日益增長的涉稅訴求與稅宣形式還不相適應的矛盾,用大視野小入口的方式思考問題,提高稅收宣傳的成效,增強民眾的”獲得感“,筆者認為應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做出亮點。國家稅務總局或省級稅務部門可以打破常規的宣傳模式,每年制作一部有名人或稅務人員參與的稅收故事電影或電視欄目(比如國家博物館“國家寶藏”欄目就取得了宣傳文物保護的良好效果),或拍攝一段有知名人士或權威人士參與的稅收公益廣告,通過電視定時播放或組織學校、單位到電影院觀看的形式,產生“吸晴”效果,引起社會廣泛參與討論,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
二是要注重實用。近年來,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微信、微博、APP、公眾號等新形式的稅收宣傳,基層稅務部門都跟上來了,但是僅為了好看,為了廣泛的宣傳,卻忽視了納稅人真正需要的實有性和簡潔便利性,建議可以在省級稅務部門層面集中整合一個統一的稅務網站、一個統一的稅務公眾號,基層無需再建,所有涉稅信息方便可查、稅收政策更新及時即可,過多的形式有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納稅人的反感。
三是要寫好文章。各地稅務部門在稅宣的個性化動作這一塊可大做文章,可以聯合財政、城建規劃等部門,在稅務部門的“收”與財政等其它部門的“支”上做好數據分析文章,將老百姓關心的涉稅可公開數據,與財政開支可公開數據,一并進行深度解讀,從本地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入手,充分展示“稅收取之于,用之于民”的來龍去脈,增強稅宣文章的可讀性和含金量。
四是要主動服務。稅務部門要有稅宣主人翁的意識,要結合每年的征管難點、稅政熱點、爭議焦點,做足稅宣準備功課,邁開腿開展走訪式宣傳、針對性宣傳、個性化宣傳,將“新鮮稅宣菜”、“特色稅宣菜”、“個性稅宣菜”端進納稅人的門,既做好日常征管工作,又傳遞了稅收知識和稅收政策,增進了納稅人的理解,掌握了納稅人的訴求,更熟悉了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為進一步密切征納關系奠定前提基礎。
雨后展翅
作者:陳 剛

光圈:8 速度:1/1000 感光度: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