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馬克思是對的”的字樣不僅出現在中國主流媒體上,一些西方主流媒體也以此為題刊發紀念文章,討論了馬克思獲得如此持久全球影響力的原因。這一不約而同的巧合,是一件有分析價值的事情。
馬克思擁有持久全球影響力看來已是中國和西方的共識,這表現在他的思想不僅激發了20世紀以來社會主義作為制度形態的探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20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的存在形態。很顯然,后者構成一些西方主流媒體在這個特殊時間點關注馬克思的重要原因。
它們之所以異口同聲地喊出“馬克思是對的”,也有當下西方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問題不斷突出的考量,蘊含著反思與批判的意味。在理解馬克思的批判性方面,西方世界不少人可能要比我們中間一些人敏感而深刻得多。在他們的視野中,馬克思這個名字是與資本主義批判聯系在一起的。毫無疑問,馬克思是資本主義社會存續至今最優秀的病理學家,正是因為當下的西方危機又
一次彰顯了馬克思的批判性價值,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日子來臨之際,西方主流媒體也難以無動于衷。
對于西方一些媒體和中國的遙相呼應,我們自然持歡迎和欣慰的態度。它們的肯定,無疑從客觀上強化了馬克思這位偉大思想家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應該看到,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危機的逐步加深,西方肯定馬克思主義現實意義的人正在越來越多,世紀之交馬克思被西方媒體評為“千年偉人”就是明證。但是,所謂20世紀以來的社會主義試驗是負面的歷史,并已經隨著蘇聯解體而告失敗和終結,依然是西方社會的主流觀點。馬克思之所以獲得他們中間不少人嚴肅對待和尊重,或只在于他作為思想家提出的問題,或只在于他提供的一些具體藥方,而不是超越資本的根本性方案,正如《紐約時報》所言,“雖然大多數人都認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診斷,但關于如何治愈它的‘失調則是眾說紛紜。”
需要冷靜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暴力革命、階級斗爭的負面理解依然被西方意識形態深深定格。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的生存方式仍是個注定繼續下去的“實在”,現實問題的解決都與資本的存留無關。盡管西方社會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斗爭形式,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斗爭經驗,但資本迄今為止的妥協都只是在它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在馬克思那里,斗爭所達成的變革也只具有微觀和量變的意義。
西方“馬克思是對的”的聲音,在提升我們道路自信的同時,也提出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關系問題思考的重大命題,因為在西方一些人看來,中國道路雖然取得了成功但與馬克思主義毫無干系,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繼續承擔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為社會主義道路深入正名的任務,這個任務的意義重大而深遠。不過,這個偉大試驗將繼續下去,直到馬克思“努力希望實現的那種社會,以及如今我們當中愈來愈多的人所渴望的那種社會終于得到實現”。▲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