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中美兩國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具有互補性。中國是人口大國,幾億步入小康階段的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需求旺盛,短期內我國又很難完全滿足這種需求,這也是近年來我國消費者出現“代購潮”的主要原因。而美國作為全球最發達的農業大國,擁有天然的農業生產優勢,也是全球主要農產品出口大國,兩國合作的空間很大。
美國農業生產一直走價低量大之路,“高大上”的農產品出口少有美國的份兒。但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其質量品質還是整體上比我國農產品高。尤其是肉蛋奶,本身就從糧食轉化而來,可以大規模地多進口一些。隨著更多的中國消費者步入小康階段,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對肉蛋奶需求的大幅度上升。近年來我國大量進口的大豆除了榨油,其余也基本上用來生產肉蛋奶了。除此之外,肉蛋奶生產本身會帶來很大污染,去年國家通過禁養區、限養區與宜養區的劃分,關閉大量涉污養殖場。適度從美國進口肉蛋奶既可以滿足我國消費者快速增長的需求,又可以減少農村環境污染。
來自美國的農產品能不能很自然地填補中國消費者這個巨大缺口呢?這當然要看美國人的努力程度。目前,美國農產品品質與新西蘭、澳大利亞還有不小的差距。這與美國農業生產更愛使用新技術、農業機械、化肥農藥、添加劑、抗生素等有關。比如美國與歐盟曾就肉牛生產過程中該不該使用生長素戰斗了很多年,歐盟認為不能人為地改變動物的生長規律,在肉牛生產過程中濫用荷爾蒙既違反動物福利,也可能帶來健康安全。美國人卻認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添加了荷爾蒙的牛肉有問題。
因此,美國要想擴大中國農產品市場,應努力爭取中國消費者的心,從而為失衡的中美貿易做貢獻。
其一,應該按照中國的需求與標準來生產。美國過去曾經為了把水果出口到亞洲,專門生產亞洲人比較喜歡的口味富士蘋果。應以這個標準衡量中美農產品貿易。比如美國在生豬養殖中使用抗生素及瘦肉精,這在我國是明令禁止的。因為豬肉并不是美國人的主肉,在百姓的食物結構中占比不高,與此相反,豬肉占我國居民肉類消費的80%以上。另外美國人即使吃豬肉也很少吃內臟,而我國幾乎把豬肉的每一部分都派上用場。美國要想讓豬肉端上中國消費者的餐桌,必須改變這些養殖習慣,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具體需求來量身定做。
其二,美國應改變以農產品作為武器的做法。要想讓別國進口本國產品,美國就應善待貿易伙伴,不能動輒動用禁運手段。比如在冷戰時期,由于蘇聯經常需要進口糧食,美國就以糧食作為武器,動用禁運手段進行限制,雖然以失敗居多。但這些行為很容易讓貿易伙伴喪失信心。美國必須放棄這些卡脖子的行為,并在協議中注明,方能增加自身信譽。
其三,美國也應允許中國人到美國買地種糧。美國農場主在巴西等國買了不少土地從事農產品生產,在美國我也見過不少外國人買地種糧。美國也應讓中國投資者享受這些待遇,開放其農產品市場,允許我國投資者到美國投資,從而可以精準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要。▲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