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習慣上,1998年常被當作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元年。那一年,蔡智恒寫了一部記錄網戀的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創作于3月22日到5月29日期間,發布在臺灣成功大學BBS上,隨后被轉載到了大陸各大BBS),“輕舞飛揚”和“痞子蔡”這對情侶,“騙”了好多涉世未深純情男女的眼淚。

地鐵里不同的的閱讀者,電子閱讀漸成趨勢。
但是,檢索資料,我們發現,網絡文學的起點,仍可以往前追溯。1991年4月5日,北美留學生創辦第一份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少君的《奮斗與平等》,應是最早的網絡首發小說。1996年,金庸客棧BBS建立,后該網站被納入四通利方(新浪網)旗下,故稱“新浪網金庸客棧”。在金庸客棧,誕生了如今何在《悟空傳》(2000)等網文早期有影響力的作品。
1997年6月,網易公司成立,向用戶提供每人20兆的免費個人主頁空間,為文學書站的發展夯實了基礎。當年8月,羅森開始創作玄幻小說《風姿物語》,其后在兩岸互聯網傳播。12月25日,美籍華人朱威廉創建“榕樹下”個人主頁。1998年 2月,“清韻書院”創建,該網站有《網絡新文學》電子期刊,還活躍著“清韻匪幫”等眾多武俠小說作家。“清韻”孕育了如江南《此間的少年》(2001)等另一波網文早期的重要作品;在清韻論壇天馬行空版區,“九州”系列(2002)橫空出世……
我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初期,對于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用戶而言,新興媒介的作用,一是為找不到發表渠道的人提供了發表平臺,形成志趣相投的交流圈;二是為喜好通俗小說的讀者提供便利、及時、海量、免費的閱讀渠道。因此,各書站那會兒靠更新港臺流行的玄幻小說(如被戲稱為“黃得容易”的黃易等人的作品)拉攏讀者;同時,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網絡原創作者“文青”屬性還是非常明顯的(有些文風超“作”),他們的文字,后大都在紙質期刊發表或出版,比如李尋歡、寧財神、安妮寶貝、慕容雪村等。
二十年來,網絡文學已經滲透了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證實了“衣食無虞”之后,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結構的準確性。“起點”“晉江”上,穿越文、言情文、種田文、玄幻文、修真文、盜墓文、探險文……品種繁多星羅密布,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寫手寫不出的。其中的“大IP”更是競相妖嬈,亂花迷眼,頻頻被搬上熒屏“耀武揚威”。影視作品與網絡文學內容聯動,大賺了幾票的投資商笑得最是志得意滿。
而在網絡文學發展迅猛的繁榮背后,亦埋藏著不容忽視的重重隱憂。量多質低,有“高原”缺“高峰”,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和片面追求點擊率等傾向,皆是對“真正的文學”的損害。當然了,線上線下,精品總是難求,唯愿今后大浪淘沙,去蕪存菁,一批優秀的網絡文學可以脫穎而出,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