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鳴
4月17日,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獨家獲悉,24小時智能健身艙項目“公園盒子”近期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戰略融資,由華住酒店集團領投。
以覓跑等單人健身艙為代表,去年下半年興起過一陣智能健身艙融資熱。身為熱潮參與者之一,公園盒子瞄準社區、企業與企業園區的固定人流,主要產品為可容納2?5人的小型智能健身艙,目前已經在上海落地了50個健身艙,近期將正式進入杭州。
公園盒子創始人、CEO黃曉蕾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除了首次對外公布的本輪融資,他們在去年還獲得過三輪投資,是智能健身艙行業中融資速度最快的企業之一。這三輪投資分別是:2017年3月的數百萬元天使輪投資,2017年7月來自熊貓資本的數百萬元Pre-A輪投資,以及2017年11月來自合鯨資本的數千萬元A輪投資。
黃曉蕾表示,公園盒子與傳統健身房的本質區別在于公園盒子改變了成本結構和用戶體驗,而這兩點正是公園盒子商業模式的核心。傳統健身房采用的年卡模式之所以被詬病,是因為這種模式賭的是用戶辦完不健身,這是反用戶體驗的。互聯網行業的正確做法是不斷獲取新用戶,并且盡可能地留住他們。
公園盒子采用的是每小時29元的收費模式。用戶繳納99元成為“盒粉”后,收費標準就變成每小時10元,不會捆綁任何的季度卡或年卡。每個公園盒子健身艙可以容納2?5人,根據不同場景配有史密斯機、小飛鳥訓練器、啞鈴、跑步機、劃船機、橢圓機、瑜伽墊和動感單車等。
從外形看,公園盒子健身艙長得確實像一個盒子,這種形態讓前期設計更便利,也更容易標準化。未來,公園盒子會根據不同場景設計更多的產品形態。
公園盒子的第一批產品都是置于戶外的小型“盒子”,這對產品設計以及運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實際上,他們位于上海張江科技園的第一個“盒子”,從2017年1月落地開始,足足打磨了八個月。
八個月里,這個盒子經歷了1月的冰雪、6月的暴雨以及7月的高溫。通過了種種極端天氣的考驗后,團隊才決定將其投放到市場中。
除了天氣因素,團隊的運營能力也是影響公園盒子商業模式的關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健身是一個具備潮汐效應的生意,如何更好地調動用戶錯峰健身是運營的關鍵。因此,除了在App的預約頁面顯示健身人數,公園盒子還會通過價格變化引導有條件的用戶在波谷時段去健身。
2.公園盒子較低的健身門檻吸引了許多“小白”用戶來健身,那么適當的用戶教育就格外重要。公園盒子的做法是,在“小白”用戶在App完成預約后向其推送相關器械的操作說明,在其進入盒子后則會為其提供每臺設備的使用方法。
黃曉蕾說,在上海落地50個“盒子”之后,單從數量而言,他們已經可以算是目前上海最大的連鎖健身品牌。
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公園盒子的三月留存率約為25%,用戶平均每人每月健身6次以上,健身時間在45?60分鐘不等。而傳統健身房用戶的月平均健身次數為2次,這還指的是買了年卡的用戶。
穩健的營收體系使得大多數“盒子”已經回本。黃曉蕾說,之所以沒有主打商業地產,而是選擇以社區為主的固定人流,正是因為看中了固定人流背后穩定的收入模型。
當然,公園盒子的理想不止于此。
黃曉蕾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上海目前總共有12000多個小區,算上各類園區,適合公園盒子入駐的點位超過20000個,而公司的終極目標是覆蓋其中的一半,把密度做到和便利店一樣。
說到底,公園盒子所做的并非簡單的健身艙,而是將健身行業從健身房的年卡模式中解放出來。擁有10年消費品與智能硬件領域工作經驗的黃曉蕾,認可的是“健身零售化”概念。
她說,中國辦過健身卡的總共也就1000萬人,公園盒子并不是想做這塊存量市場的生意。零售化意味著讓更多希望健身但又受限于高昂年卡價格的“小白”用戶參與進來,讓健身成為一件門檻極低的事情。
不久的將來,這些年輕的“小白”用戶會因為健身聚集在公園盒子里。這樣一來,設計新潮的公園盒子本身將會成為社區或者園區的地標,從而衍生出更多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