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絢然

在電影《七宗罪》中,貪婪被認為是人性中排在第一的原罪。而大概沒有哪一個創業項目比無人貨架更能考驗人性。
當然,這不是對人性爭議最大的一次。早在共享單車投放之時就有很多人說單車被偷怎么辦,被占作私用怎么辦,被破壞怎么辦,于是摩拜造出了更“抗造”的自行車;ofo采用了更相信人性的做法,結果證明,人性確實不太經得起考驗。
但在2017年夏天,無人貨架仍然借著“新零售”之風,帶著這些爭議以燎原之勢入駐各個寫字樓。隨之而來的是有關項目不斷融資的消息,僅2017年下半年就有幾十個無人貨架項目拿到融資,總金額超30億元。其中最大的一筆,是便利購所獲得的2億美金融資。
然而,盡管資本曾經給這些創業公司帶來無限信心,甚至讓他們有了狂妄的資格,但他們并沒有走上神壇,反而在順豐、餓了么、每日優鮮等更有供應鏈優勢的公司進入之后一一敗下陣來。
“就是可惜了這些錢了。”一位長期研究新零售的投資人感慨道。
無人貨架在剛出現時被很多人扣上了“不高端”的帽子,因為從直觀來看,其技術含量頗低:盡管后端運營并不能偷懶,供應鏈、物流等都決定著項目的生死,但就經營形式而言,給一個成本在幾十元的貨架貼上二維碼,擺上貨物,就可以開張了。
但無人貨架的從業者堅信自己所做的是對人、貨、場的重構,認為無人貨架是最靠近白領消費場景的模式,而當一家公司擁有足夠多的點位時,就意味著擁有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在無人貨架領域的創業者一片瘋狂之時,一位無人貨架的從業者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說,因為無人貨架點位在新零售以及精細化運營領域所具有的想象空間,BAT一定會進入,而他們進入的方式,一定是收購一家市場上初具規模的公司。
所以,那些創始團隊具有超強地推背景和能力的創業公司似乎獲得了先天優勢,并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阿里背景的果小美以及美團出身的猩便利。
果小美于2017年6月成立,截止到2017年12月,已經先后獲得四輪投資并完成了一次戰略合并,累計融資金額超過5億元。而猩便利也在2017年9月—11月期間完成了共計近5億元的多次融資,投資機構包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華興資本、元璟資本、光速中國等等,均為國內一線投資機構。
猩便利同步拓展了兩條業務線:無人貨架以及便利店。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司江華在很多地方解釋過猩便利的便利蜂窩模式,即由蜂王店、蜂巢店和多場景便利架柜組成觸點,進而構成服務網絡,更近更快地為消費者提供精選商品和服務。光速中國投資人韓彥曾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說,猩便利一家便利店的日銷量是傳統便利店的10倍。
在無人貨架領域,看到機會的不只一家,以便利店起家,由去哪兒的創始人莊辰超創辦的便利蜂也在去年夏天進軍無人貨架領域,并于今年年初宣布收購領蛙。但還未出三個月就有消息傳來,稱便利蜂已鋪設簡易貨架的38個城市將全部撤站,而在此之前,便利蜂曾對外宣布已在全國范圍內完成2.5萬個無人貨架的投放。
這個看起來似乎門檻有限的生意,一旦涉及到線下運營,哪一方面都不那么容易做。選址、成本控制、品類選擇等等,都需要不斷進行完善。即使是7-Eleven,也是在中國經營數年之后才實現盈利。而這些,似乎都不是互聯網人所擅長的。
沒有人想到的是,BAT選擇了自己做,而不是收購一家公司。
如前文所言,線下運營并不容易。單拿無人貨架來說,有兩個因素決定著經營情況,一是損耗率,二是供應鏈、物流。
在供應鏈、物流方面,餓了么、每日優鮮、京東到家、順豐等憑借原有的產業基礎,做起來更具優勢。而那些被資本裹挾的公司在供應鏈、物流等方面難以快速實現躍升,它們選擇先去解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損耗率。于是,便利蜂等公司開始升級智能貨柜。
但便利蜂在被曝撤站之后曾回應稱原因是智能貨柜的產能不足,市場供需矛盾短期無法解決。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人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說,智能貨柜的生產并不是關鍵問題,導致撤站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智能貨柜的成本和收益無法平衡。在這一輪競爭中,獲得大量資本的無人貨架項目都要靠超強的地推能力取勝。所以在相關的公關戰中不斷有新聞曝出某某無人貨架項目又攻進了哪些寫字樓,搶占了多少點位。很多項目甚至不惜犧牲盈利去搶占一些并不適合擺放無人貨架的點位,例如猩便利就曾被曝其貨架被隨意扔在了小區或無人看管的過道里等等。
選擇擺放智能貨柜的點位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一般情況下需要較為封閉的環境,例如辦公室、聯合辦公空間等等;
2.就辦公室環境而言,要選擇30人以上的辦公室才有可能產生盈利;但智能貨柜的投放是另外一套模型,并不同于無人貨架,對辦公室人數、投放區域的人流量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他們之前搶占的點位是否真正有價值?在線下零售中有一個邏輯——越是租金貴的地方越賺錢,而無人貨架進入任何一個區域幾乎都是免費的。雖然一個區域內相對能夠承載的貨架有限,并不是完全開放的,但總體而言,無人貨架項目在這方面并沒有形成較強的競爭門檻,而且一旦運營不善就會導致大規模撤站情況的發生,最后功虧一簣。而隨之破滅的,還有他們被收購的希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被資本投資的公司,想要有人接盤越來越難。”上述投資人說。
據上海某孵化器的行政人員透露,該孵化器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共入駐約120人,進駐的無人貨架公司共有3家,分別是餓了么、每日優鮮、猩便利。從目前的運營情況來看,餓了么、每日優鮮均運營良好,其中餓了么因為占據了入口位置,所以銷售量最佳,但兩者均能做到兩天一補貨;而位置較差的猩便利目前光顧者廖廖,一周多才能看到一次補貨員的身影。
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司江華曾說:“隨著一些玩家的退出,到2018年年中,無人貨架的戰爭就會結束。”但他沒有想到,在戰爭結束之前,曾被資本高高捧起的自己就要面臨生存的考驗。
猩便利也曾在品類上做過一些差異化的嘗試。公司挖來了我廚生鮮前COO夏荷,而后在零食、飲料等之外推出了每日早餐套裝——一瓶豆漿加一份面包,只需要幾塊錢。
但因為時效性,鮮食是便利店中損耗最高的品類。“便利店每天結業都會扔掉很多鮮食。其實鮮食很難賺錢,但又必須要做,因為它具有引流的作用。”
在粗放式管理的無人貨架之上,鮮食似乎更難生存。“他們幾天才來補一次貨,加上放置環境,會覺得不太新鮮。”一名白領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說。
未來,轉型還是死亡?
留給這些無人貨架公司的時間和空間并不多。在前文提到的那位投資人看來,“會不會死,就看他們如何轉型了”。
而這些公司也正在做著不同的嘗試。如猩便利,除了升級智能貨柜,還已開始測試“25分鐘可送達”的辦公室訂餐跑腿業務,同時開始提供超市配送以及跑腿等服務,還支持用戶在小程序中預訂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
無論如何,無人貨架這個在互聯網人眼里看來是“降維打擊”的戰場,其實更加需要精細化運營。否則,“速生”帶來的只有“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