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士玉

據悉,哈羅單車已完成E1輪融資,金額近7億美金,除螞蟻金服、復星等老股東繼續投資,另有7名新的投資方。這一信息已被哈羅單車投資方——成為資本確認。另外,哈羅單車E2輪融資也在籌備中。
在共享單車出行領域的競爭中,原本摩拜與ofo看似前途明朗,但隨著美團全資收購摩拜,以及哈羅憑借巨頭和資本加持,采用小城市轉戰大城市的 “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強勢入局,故事變得更加精彩,未來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猶記得去年,摩拜、ofo在其他共享單車相繼出局的背景下瘋狂融資,似乎終局將定;而今年4月初,摩拜賣身美團,ofo則投入了阿里懷抱。哈羅單車歷經一年半的發展,正不斷縮小著和前兩者在市場份額上的差距。
據傳,美團王興日前在摩拜全員大會上提到,摩拜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是ofo,而是哈羅單車。哈羅單車創始人楊磊對此回應稱:“與有榮焉,但哈羅的對手不是摩拜?!?/p>
不管關于王興的傳言是否為真,但在共享單車市場,哈羅單車確實已經成了新的變量。
哈羅單車在去年10月和永安行合并,C輪引入螞蟻金服為股東后,融資速度明顯加快。當時的背景是滴滴對ofo的話語權更大,摩拜又是騰訊系,阿里卻沒能在共享單車的牌桌上抓到更多籌碼。但共享單車作為移動支付的大流量入口,對阿里是有戰略意義的。
而哈羅單車“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確實效果顯著。據了解,哈羅單車已進入全國220多個城市,180多個景區,最新的日訂單量已經超過2000萬單。
團隊以技術背景人員居多,從最開始就選擇用技術驅動產品和運營,比如在水平儀、車鎖等方面作創新,設置電子圍欄等。同時,從長期來看,成本和效率一定是企業邁不過去的競爭維度,而哈羅單車創始人楊磊在近期公開發言,稱哈羅單車能做到每輛車的日運維成本僅為0.3元。
去年哈羅單車提出了“4+2”(“四輪”加“兩輪”)共享出行戰略,與三、四線城市政府共建智慧出行體系。這也是滴滴目前在做的事情。雙方起家的業務不一樣——滴滴先以四輪驅動,而哈羅單車是從兩輪開始——但邏輯是相同的,建立起來后也都可能形成護城河。從這一角度來看,哈羅單車的對手當然不是摩拜,而應該是滴滴,這是由模式和發展方向決定的。
事實上,自共享單車成為風口,無論是外部大環境還是行業內部,對于入局的玩家來說,試錯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此次融資的投資方數量明顯增加,也體現出資本重新拾起了對共享單車市場的信心。
共享單車市場難以盈利的關鍵點在于進入壁壘太低,用戶對單純出行工具的忠誠度并不高。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共享單車是巨大的流量入口,企業相爭也是必然。未來的終局很可能是寡頭和分散的小公司共同存活,其中,小公司的主營業務可能不一定是共享單車,而是提供某種增值服務,比如便利蜂的投放邏輯。
共享單車市場的寡頭可能是誰呢?依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是身為哈羅單車第一大股東并在ofo董事會占有一席的阿里,全資收購摩拜的美團,以及孵化了青桔、運營著小藍單車的滴滴,但滴滴在共享單車方面目前還處于較弱狀態。
阿里投資哈羅單車,相當于拿下了三、四線城市的市場,至于其想方設法重金持股ofo,自然是不愿意放棄一線城市這最大的香餑餑。如今阿里已得償所愿,有了和摩拜以及騰訊的抗衡資本。
但從目前來看,阿里更愿意扶持的是哈羅單車,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ofo背后的投資方眾多,盡管阿里在近兩輪都有參與,但沒有與哈羅單車背后的投資方關系密切。
哈羅單車雖然是從三、四線城市切入,但已明確表示未來會進入一線城市。盡管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已經禁止投放新車輛,但不排除用車輛置換的方式實現曲線救國的可能。甚至,ofo就有可能成為那個被“置換”的資源,畢竟阿里還有ofo共計17.7億元的單車質押債權。近期哈羅單車與螞蟻金服合作開啟了全國免押金活動,楊磊還在一線城市的發布會上親自站臺,可見其重視程度。北京目前也確實出現了哈羅單車的身影,不過數量還較少。
那“閃購”摩拜的美團呢?按照美團的高頻戰略,摩拜的新定位有很大可能是豐富場景的工具。從定位來說并非與哈羅單車直接對立;反而是滴滴,成了美團和哈羅單車共同的對手。
有兩種可能,就看美團的力量如何。把摩拜嵌入美團的場景,激活摩拜的使用頻次和黏性。市場的抗衡就多了維度,不僅僅是拼投放量和運營成本。另一種可能是,如果做不成,或者又打到難分勝負,或許市場可以等來美團和阿里的再一次握手。美團要的是場景和高頻,阿里要的是移動支付入口,二者合并的那一天也是有可能到來的。市場上沒有永恒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