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如果把2010年比作網劇1.0時代的話,那么如今的網劇早已進入了2.0時代。
記性好的同學可能還記得1.0時代的網劇什么樣——2010年的《嘻哈四重奏》,基本上就是一個加長版的綠茶廣告;2014年的《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和《我的極品是前任》都是段子劇,形同“沒品笑話”。

《北京女子圖鑒》沿用了原版日劇的30分鐘短劇模式。
再來看看2017年的網劇什么樣——上半年,《河神》在一片好評中完結,下半年,良心罪案劇《無證之罪》《白夜追兇》接踵而至。
打開《白夜追兇》,第一眼驚艷的并非咸魚翻身的潘粵明,而是片頭曲:冷靜中透出一絲冰涼的性感。接著往下看,邏輯感人,氛圍逼真,節奏緊湊,劇情不把觀眾當孩子來教育,演技也不把觀眾當傻子來欺騙——比起之前用雞爪子模擬死尸的《法醫秦明》,那是精良太多了。
從1.0跨越到2.0,網劇的整體進步,翻出刑偵題材來就可見一斑:想當年,某主流網站的自制刑偵節目,那叫一個天雷滾滾——每集都有一個聳動的名字:《紅衣女尸》《驚魂派對夜》《欲望攻心計》《網絡殺人神》……接著往下看,你會發現《紅衣女尸》就是《殺人回憶》,《驚魂派對夜》就是《絕命派對》,《驚魂派對夜》原來是《繡花鞋》,《欲望攻心計》是《救命》,而《網絡殺人神》是日劇《Boss》中的某一集……只不過換了一批國內三十六線演員,改個名字,就能堂而皇之地將劇情搬過來山寨。
2011年“限娛令”伊始,只有網劇還為刑偵罪案題材留了一道缺口,2014年的《探靈檔案》和《暗黑者》,2016年的《余罪》,比起山寨劇就已經進步了一大截。這當然又與視頻網站舍得越來越多地花錢在自制劇上分不開。那些年,優酷并購土豆、風行聯合百事通、樂視A股上市,頗是熱鬧了一番;再后來,賈會計不回國、阿里收購優酷土豆、優酷土豆退市、愛奇藝上市、B站公開募股,又是幾出大戲。多番合縱連橫之后,視頻網站的主題也從圈地買劇,變成了燒錢自制。

《白夜追兇》雖是網劇,卻拍出了電影的質感。
為啥要自制?可能是因為現成的電視劇越來越貴了——《愛情公寓》從第一季2萬塊賣給所有互聯網平臺,到后來7位數才能買一集,越來越多平臺意識到:與其燒錢給別人,還不如燒錢給自己。
一直在哭窮的《太子妃升職記》,跟1.0時代的網劇比起來其實非常富有了,它的總投資超過2000萬,遠不止是幾臺鼓風機。幾年后的《白夜追兇》,投資更已經超過了8000萬——8000萬出32集,而劇王《甄嬛傳》76集的投資是2.6億,其實相差已經很小了。由此也可見《白夜追兇》從投資體量上看已堪稱是網劇的航母級。
那么它產出的經濟價值是多少呢?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20億。
從1.0走到2.0,網劇已經擺脫了抖包袱講笑話,轉而以故事性和人物塑造見長。網劇的進化不僅消弭了收視平臺的界限,更重要的是拉低了看劇觀眾的年齡層次——與2014年相比,如今的觀眾25-34歲的多了,35到44歲的基本持平,45-54歲的則有所下降。
當《白夜追兇》沿用美劇季播模式,當《北京女子圖鑒》探索日劇30分鐘短篇,網劇的未來還會有哪些腦洞?是電商劇邊看邊買?還是觀眾參與結局走向?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