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1978年,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份:5月,《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掀起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并迅速成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11月,話劇《于無聲處》在京首演,劇中表達的對解放思想、沖破禁錮的強烈愿望,引發全社會共鳴,加速了撥亂反正的進程;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于無聲處》喚出了改革開放的先聲。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憂國憂民的魯迅1934年就在等待一聲驚雷。1978年5月,年輕的劇作家宗福先,結合自己朋友的真實經歷,只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就寫出了《于無聲處》的劇本,劇中,有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有為祖國前途擔憂的年輕人,也有投靠“四人幫”及其爪牙的小人,一場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斗爭,在劇本的文辭間,顯得如此個性鮮明,深意獨具。正如宗福先本人所說的那樣:“寫這個劇本,是需要勇氣的。”
當時,排演該劇的演員,都是普通工人,但他們的表演,同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很快,《于無聲處》公演了,其所取得的火爆場面,絲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毛一張的門票,人們排長隊購買,而且越來越難買……最終驚動了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看完演出后,胡喬木接見了宗福先和演員蘇樂慈,表揚劇本寫得很好,還囑咐宗福先養好身體,寫出更好的劇本。

《于無聲處》劇照。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宗福先想象不到的。群眾對話劇好評如潮,隨后《文匯報》破天荒地刊登了《于無聲處》的劇本,11月7日,中央電視臺要求上海電視臺向全國轉播演出實況,劇團隨后又接到了進京公演的指令。宗福先后來才知道,當時臨近11月10日中央工作會議開幕,廣大干部群眾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呼聲愈加高漲。對話劇評價很高的胡喬木感到,此時調《于無聲處》劇組到北京公演,對天安門事件的平反,對思想解放運動,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1978年11月14日,《于無聲處》劇組抵京當天,中共北京市委正式為天安門事件平反,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很快,因天安門事件而被捕的380余名群眾被徹底平反,恢復名譽。至此,《于無聲處》成了一部與中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國運息息相關的作品,被時代記錄了下來。據統計,當時全國有2700多個劇團演出這部戲,中央電視臺也兩次向全國轉播了演出實況。直至今天,《于無聲處》依然是全國演出場次和觀眾最多的話劇。

新版《于無聲處》。
恰如一道驚雷,《于無聲處》喚醒了人們思想的解放,也喚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