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加強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進而有效促進高職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砥力量。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課育面臨的挑戰,指出了加強高職院校思政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重要性,并從師資、教學與環境三個方面探討了提升高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對策路徑。
[關鍵詞]思政課;親和力;針對性;高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6-0078- 02
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教育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基石、是一個國家永續發展的持久動力之源。社會的發展帶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程度越來越高,未來對人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思想政治素質是核心素質之一。高職生作為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力軍之一,對他們加強思政教育不僅關系到高職生自身政治思想素質,也關系著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成敗,因為有格言警句云“德才兼備是尚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為此,必須抓住高職生在讀期間的大好時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從而將高職生培養成優秀的社會所需人才。
眾所周知,“思政課”是對高職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而“思政課”的實施過程是否具有親和力與針對性也是提高當前思想政治教育T作實效性的實踐佐證。為此,必須在課程的實施環節之中,設法多舉措來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讓高職生感覺教師可親可敬;感覺教學內容豐富有趣、有內涵;感覺教學模式與方法能貼近高職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心距,且能以高職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可操作性強,高職生愿意傾聽與接受為師者的諄諄教導與啟迪,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與影響力明顯增強。由此可見,繼續加強對提升高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方面的研探非常重要。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所面臨的形式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喜憂參半,既取得可喜的成績與累計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也面臨諸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與優化。特別是在我國敞開國門贏得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同時,外域一些低俗腐朽的文化也乘虛而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也乘虛而入,通過白媒體時代的網絡傳播,悄然腐蝕著高職生單純的心田。具相關調查表明,當前高職生思想主流意識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免疫力差”的少數高職生在物利誘惑面前產生了動搖,把個人享樂以及對名利的追逐,當做個人前進的方向與動力,為滿足個人的貪欲,不顧道德的譴責,甚至知法犯法,冒險踐踏法律底線;二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急劇轉型,少數人受功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沖擊,所產生的非主流輿論導向對高職生的“三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蕩滌,少數高職生被遮蔽與誤導,放松了對個人的嚴格要求。將“回報”作為個人行為的唯一標準,目光短淺、急功近利,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斜坡之上越滑越遠,甚至有的出現了失范行為,極不利于高職生群體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高職院校思政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重要性
親和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能夠對所在群體施加的影響力。親和力源于人與人之間的認同與相互尊重,能拉近心理之間的距離,并由此產生“群體感化”效應的一種心理傾向。
201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十八大會議精神也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要在黨和國家文件精神的引領下,抓實做好此項工作,要發揮出思政課育人的優勢,為社會培養更多“崇德強能,以德為首”的實用技術性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勢。高職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后踏人一線工作崗位都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思政課是設施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增強親和力則有利于激發高職生對思政課產生親近感與向心力。但在實踐教學中發現,要讓高職生“真心喜愛”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部分學校的思政課之所以沒能發揮出思政課的魅力與取得實效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再以課程為中心,注重了教師的權威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缺乏親和力與針對性,導致了教學效率的低下。為讓高職生從內心深處產生“真心喜愛”,就必須關注學情,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了解他們在思政領域中的訴求,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以此增強思想政治的教學親和力與針對性。
三、對策路徑
(一)師資方面
思政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導者是實施者,收效如何?是否具有親和力與針對性?首先思政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非常關鍵。思政教師不僅要具有高尚的師德、深厚的思政專業基礎、淵博的人文百科知識、而且還應具有足夠的教學智慧,親和力就是其中的重要內涵之一。親和力源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認同和尊重,從思政課教師自身的視角來說,為增強親和力,必須落實新課程理念,摒棄傳統課堂教學中“師尊威嚴”的主體地位,應尊重高職生的人格與個性差異,善于傾聽高職生的心聲,和藹可親地對待每一位高職生,做高職生的知心朋友。高職生感覺與接受了這種平易近人的感情,必然會“親其師、信其道”然后“受其訓、守其規”。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為此,思政教師要增強職業精神與職業認同感,努力營造一種促進高職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群體氛圍”,讓高職生在氛圍的彌散與滋養下產生“群體氛圍”效應。為體現出時代性,思政教師要把握好信息的前沿性與適量性,最大限度地為高職生查閱提供可靠的信息來源、提高對政策與形式的關注度,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通過熱點信息吸引高職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學的感染力,同時也提升了高職生的社會責任感。此外,為充分發揮高職生參與的積極性,思政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創設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之中,思政工作者應在高職生目前發揮出榜樣的示范作用,用個人規范的言行舉止引領高職生,讓高職生產生敬仰之心與愿意接近之舉。
(二)教學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教學規律,轉變教學觀念。世界萬物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思政課教學也有其內在規律可循。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越來越凸顯出其針對性和親和力缺失的弊端。因此必須遵循現代教育教學規律,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做到尊重高職生的主體性,把握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設法調動高職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使高職生在自主的參與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感受真善美、受到感化。
二是要豐富教學內容。思政教育不能僅僅拘囿于教材中的了理論知識體系,思政教學也不能停留在純理論的表象之上,要貼近生活。例如可圍繞關注高職生的自主創業與就業等問題,引導高職生明白就業市場對當前所需求人才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進而引導高職生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另一方面要遵守職業倫理道德,聽從指揮,嚴于律己,方能大展宏圖,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
三是要采用多向度的教學范式。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主要是采用單向度的“注入式”范式,教師主宰課堂,高職生被動地灌輸,結果導致了課堂效率的低下。為此要建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主要內容、以網絡學習、熱點追蹤、社會實踐等為重要手段,以實現全面發展和人格塑造為終極目標的多向度教學范式,讓高職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實踐已證實,采用多向度、教學范式,能貼近高職生的生活實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非常與利于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
四是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古訓云“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斷嘗試性采用能讓高職生樂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且在能力培養方面富有有效的方法進行實踐教學,以此改變思政課基單一的講授法,規避傳統理論“灌輸”的弊端,圍繞高職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高職生積極參與,以此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
(三)環境方面
一是營造康潔有序的現代網絡環境。運動互聯網時代,高職生在校都系統地接受過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也多習慣于從網上獲取所需知識與信息。為此,合理使用好網絡信息,做到思政課與現代網絡教育相結合,利用網絡上高職生關注的時政熱點與教學內容的關聯,適時展開教育與討論,激高職生對思政學習的熱情與關注度。但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信息真真假假,良莠不齊。建議政府,執法部門、網絡經營者共同努力,營造出康潔有序的現代網絡環境,發揮出網絡育人的功效。
二是營造積極向上的和諧校園環境。校園是高職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在職業教育新形勢下,高職思想政治課要把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之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凸出思政文化內涵與外延,通過校園文化氛圍重點向高職生滲透愛崗敬業精神與誠實守信意識,引導高職生以就業為導向開展針對性教育,強調熟練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應結合當前的政策與形式,將個人打造成德才兼備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以此提高就業時的競爭力。這也是提升高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又一重要舉措。
三要營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所置身的社會大環境對每一個人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與浸潤作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關注高職生的健康成長,全社會要協調一直、付諸行動,學校與司法部門、學生家庭,社區等齊抓共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環境的育人功效,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引領高職生群體思德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良好大環境,為提升高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提供環境支撐。
結語
面對新形勢與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高職思政課要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之文件精神。設法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與親和力,努力提升高職生的思政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陳剛等.大思政”視域下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2):3-31.
[2]葉三梅.思政課教師應具備的五種“力”[J].池州學院學報,2015,2(1):133 -135.
[3]楊大光.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問題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 4):62 - 63.
[4]張夢.論生活化教學在高職思政課堂上的應用[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6(3):80 -82.
[5]秦洪濤.網絡化思政教學方式探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2(2):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