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了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信號,為做好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主要指標總體穩定、協調性較好,贏得不錯開局——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高于全年6.5%左右的目標;從各領域看,工業生產總體穩定、服務業增長較快、民間投資增速加快、市場銷售持續活躍。這充分證明,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強有力,各地各部門推動經濟政策落實見到實效。中國經濟開局良好,不僅有助于國內深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持續提升質量效益,更將大幅提振國際信心,進而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正能量。
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周期性好轉態勢,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經濟領域攻堅克難的任務依然艱巨。一方面,內部很多深層次結構性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另一方面,世界經濟政治形勢更加錯綜復雜,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巨大考驗。落實好中央對于經濟工作總體部署,必須聚焦開創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主動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表,對得上的加緊推,對不上的抓緊改。
推動高質量發展,重點要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4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 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 戰”進行了部署。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是打好“三大攻堅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要鞏固穩中向好態勢,不斷筑牢高含金量的經濟增長基礎,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升級和動能轉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要充分估計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精心做好宏觀調控,切實把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要重點關注地方政府、金融控股企業等存在的債務問題,針對導致相關市場波動的因素加強政策協調,從宏觀調控方面穩定供求關系,在動態中實現市場平穩運行。
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抓緊出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辦法,使各地區各部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有所遵循;另一方面,要支持各地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途徑,結合地方資源特點,有針對性地布局新產業,涵養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近期,我國宣布擴大開放新的重大舉措,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逐步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釋放出一系列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信號和政策利好。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快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條件,確保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制度環境;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各種創新資源的充足投入和有效整合,打造完整的創新鏈條和良好的生態系統,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新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