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指出:“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主動擴大進口、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既是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該舉措不僅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更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還能打開對外開放新局面,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主動擴大進口有利于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進口豐富了國內產品的供給,提升了產品供給質量,促進了國內市場競爭,有助于從供給側推動構建和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過去我們重視先進技術、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等中間產品的進口,來彌補國內供給的結構性不足。現在我們也要重視擴大對最終制成品和消費品的進口,通過進口來刺激國內競爭,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
主動擴大進口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主動擴大進口,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可以使國內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更好地向競爭伙伴學習,這種在競爭中形成的學習精神和進取能力,對于企業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實踐表明,我國開放水平越高的行業和地區,企業競爭能力越強,產業的轉型升級也越成功:華為、阿里巴巴和三一集團等企業,就是通過與進口產品和服務不斷競爭而成長壯大的;長三角和珠三角也在競爭中逐漸躋身經濟和產業結構轉型前列。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因此中國的市場大門必然會越來越開放。
主動擴大進口有利于倒逼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甚至面臨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沖突,難度、惰性和阻力不小。主動擴大開放和進口,會倒逼經濟體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2013年以來,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就是希望通過主動擴大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進口,來倒逼經濟體制和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并取得了一批又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剛剛啟動的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以及自由貿易港探索,也要通過主動擴大進口來倒逼改革。
主動擴大進口有利于中國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合作。通過主動參與全球和區域經貿投資和金融合作,我國已成為貿易大國、制造大國和知識產權大國。主動擴大進口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要素,充分發揮和塑造我國經濟的相對比較優勢;通過國內巨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培育中國規則和技術標準體系,從需求端提升中國經濟的影響力;促進多邊和雙邊高標準自由貿易網絡體系建設,維護和制定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更好地參與全球合作,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主動擴大進口,可以增加有效供給。主動擴大進口,既可以彌補結構性供給不足,也可以增加多樣性消費選擇,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收入群體、不同地區的消費需求。主動擴大進口,增加高質量產品供給,還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壓縮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空間,改善供給環境,提高供給質量。實踐表明,主動擴大進口,在短期可能會對國內產業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在長期可以有效地提升國內產業的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
主動擴大進口,可以刺激有效需求。隨著中國發展方式的轉換,內需和居民消費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主動擴大商品和服務進口,可以引導國內消費,促進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進而刺激有效需求。近年來,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廈門、義烏、成都、南寧等地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進口展會和平臺,引領了國內的消費潮流,大大刺激了有效需求,也推動了我國發展方式和動力的轉變。
主動擴大進口,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開放及由此帶來的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使我國中等收入家庭的比重迅速上升,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對商品和消費的質量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教育、健康、文化、婦幼、旅游、汽車、奢侈品已成為很多地區和家庭的消費熱點;隨著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跨境電商和海外代購成為新的購物和商業模式。主動擴大進口,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生活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國際收支和貿易順差反映了國內社會福利的損失。我國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貿易盈余,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國公司抓住我國改革開放機遇,利用我國的比較優勢,進行“中國生產,全球營銷”的結果,跨國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國際收支和貿易順差實際上反映了物資財富的凈輸出,是國內社會福利的損失,也給我國的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壓力。深化開放和擴大進口,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支持企業“走出去”投資經營,是縮小國際收支和貿易順差,減少社會福利流失的有效方式。
進一步主動降低進口關稅。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我國關稅水平不斷降低的過程。2010年,我國就已完成對世貿組織成員的關稅減讓承諾,之后又通過各種方式,大幅度調低進口關稅。目前我國進口商品的加權關稅總水平僅有4.4%,低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但仍略高于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發達經濟體。有關部門應盡快研究出臺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藥品和汽車等進口產品降稅方案。
充分發揮市場和企業的作用。擴大進口一方面要讓進口企業根據消費者意愿和市場需求決定從哪兒進口、進口什么、進口多少。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有效的市場開放和關稅減免,重點解決部分商品在國內市場價格明顯高于歐美市場的怪象,讓人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主動擴大進口一定要尊重市場規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放管服”,而不是直接干預市場和價格。
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進口展會和平臺。充分發揮上海全球經濟貿易金融中心的影響,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打造世界各國集中展示國家形象、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國際合作平臺。同時,既要拓展廣交會、高交會、東博會、服博會等各類大型國際展會的進口功能,也要支持義烏、上海、天津、杭州、舟山、平湖等地的國際進口商貿城建設,還要鼓勵一達通、洋碼頭、天貓國際、蘇寧云商、順豐海淘等跨境電商進口平臺發展。
抓好上海、海南等特殊經濟區域的特殊貿易政策試驗試點。要重視上海、海南等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市場準入和擴大進口方面的法規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提升進口綜合服務能力和功能,總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開對外開放新局面。也要抓好杭州、天津等15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政策,充分發揮跨境電子商務在擴大進口方面的潛力。
努力推動發達國家放寬出口管制。認真落實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主動實行高水平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力度,加強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協定、政府采購協定談判,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投資安排。在主動擴大進口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和協商,推動部分發達國家放松對部分產品的出口管制,妥善應對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
最后還應該注意,主動擴大進口不一定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國際收支和貿易平衡的基本態勢。我國國際收支和貿易平衡的結構,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擴大開放、利用外資和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結果。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我國對外資的開放水平和吸引力還會越來越大。因此,正如貿易順差不是我們追求的政策目的一樣,減少貿易順差也不應是主動擴大進口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