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由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牽頭組織的“廣西科技創新調研團”赴廣西南寧、北海、百色三地,開展了以“科技創新政策行動在廣西”為主題的“根在基層”青年干部調研實踐活動。調研團共組織召開8場座談會,與廣西科技廳和南寧、北海、百色相關部門,以及當地20多家代表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進行深入交流, 系統了解廣西科技創新的總體情況及國家重點政策在當地的落實情況;考察參觀了南寧高新區、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園區;實地調研了南南鋁業、廣西農科院、廣西大學和金穗農業等典型單位,廣泛聽取基層一線單位與科研人員對創新驅動發展、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政策的看法與意見。
廣西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 是全國唯一的沿海、沿江、沿邊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在當前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改革工作,以產業創新為目標,以問題為導向,帶動全區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創新政策體系。2016年9月,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全區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出臺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定》,形成“ 1 + 8 ”系列政策體系,明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新設立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2017年至 2020年規模為50億元,重點支持關系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研究、重大科技攻關、重大新產品開發和國家級、自治區級創新平臺建設。
二是深化體制改革,激活科技創新要素。針對科技資源碎片化和科技項目聚集不夠的問題, 調整優化區內13個廳局管理的各類科技計劃,整合形成新的5大科技計劃體系,促進了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針對科學研究的靈活性、隨機性和突發性特點,建立了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使更多優質科研項目能夠及時得到資助。下放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權限,研發團隊和完成人可獲成果轉化收益所得70%至99%的獎勵,大大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三是加快產業創新,增添發展新動能。圍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從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到產業化示范進行全鏈條設計,將科技經費70%以上配置到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已取得一些標志性成果, 為經濟增長增添了新動力。如“造紙與發酵典型廢水資源化和超低排放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已應用于中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138家大型企業。
四是強化平臺構建,“雙創”效果明顯。廣西眾創示范基地、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等加快建設,柳州入圍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截至2016 年底,已認定3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1400多家,提供就業崗位2萬多個。平均每個工作日誕生1700多個市場主體,小微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2% 。2016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830家, 同比增長近30%。建成“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促進對接項目1578項,促成簽訂合作協議443 項。
五是狠抓重點政策,推動政策落地見效。在科技計劃項目和資金管理方面,新出臺了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科技重大專項等系列配套管理辦法。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研究制定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和《企業購買科技成果轉化后補助暫行管理辦法》,明確企業購買科技成果并成功產業化, 最高可獲500萬元補助。在稅收激勵創新方面,2015年和2016年,全區共有184戶(次)企業享受了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減免所得稅1.8億元;100戶(次)企業享受了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減免所得稅超過2億元。
一是科技創新資源薄弱,高端人才匱乏。目前,廣西在創新基礎設施、科技人才隊伍、資金支持等方面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廣西布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只有4家和3家,中科院直屬的科研院所為零,科技創新基礎難以支撐當地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需求。每萬人口擁有研發人員數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僅有2名院士、12名長江學者、18名“杰青”,如何培養、引進和留住人才成為廣西創新發展的一大難題。由于高層次創新人才短缺,在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時缺乏競爭力,所獲國家科研經費和科技獎勵都較少。
二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學研結合不夠。一方面,企業研發能力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關鍵技術自給率低。2 016 年,廣西開展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8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4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為0 . 37 % ,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大多數企業與當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更多停留在技術服務等層面, 尚未形成高效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和運行機制,難以有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三是部分創新政策落實不理想,政策服務體系有待健全。廣西的絕大多數國有科技型企業尚未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部分企業反映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提取及分配受工資總額限制和約束。很多企業對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知曉度不高,對政策認識理解不夠,有的甚至認為只有高新技術企業才能享受該項普惠性政策。不少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國家出臺的一些重大創新政策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這其中有企業政策敏感度不高、認識不到位的原因,也與管理部門政策宣傳不夠、協同推進機制尚未真正建立、政策服務體系不完善有關。
一是大力加強科技創新資源吸引和集聚,為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強基礎”“增后勁”。建議廣西積極主動與國內知名高校、大院大所、中央級企業進行資源對接和創新合作,重點面向北京、上海、廣州等科技資源密集地區,吸引高端創新機構、人才、基地和平臺等入桂集聚,在科研用地、稅收業和經濟發展的創新型骨干企業
群。推進實施“瞪羚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加速培養出一批精尖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將企業的市場需求與廣西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動精準對接,提高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和績效。
三是加強政策宣傳培訓,提升科技創新政策的知曉度和兌現率。廣西各級政府部門應建立起科技創新政策的協同落實工作機制,加強橫向聯動和縱向貫通,形成工作合力,定期研究解決政策實施中的問題,確保各項政策落實、落細、落深。綜合采取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大政策宣傳培訓和輔導力度,如網絡宣傳、媒體釋疑、專題培訓、“點對點”輔導等, 對政策內容要點、申報條件、流程和要求等進行細致解讀,讓更多受眾及時了解和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
四是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深化國內外創新科技合作。廣西是海上絲綢之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建議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立足于本地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加強與東盟各國重點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的科技交流合作,建立暢通高效的科技成果對接機制,打造廣西與東盟國際創新合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