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雷山因雷公山得名。南猛屬民族地區貧困村,全村194戶755 人全部為世居苗族。土地匱乏且碎片化嚴重,戶均兩畝田分成四五塊,戶均兩畝茶長期不管護,山區農業的高成本、低效益成為南猛人脫貧路上前行的阻力。劉為是國務院扶貧辦選派到貴州省雷ft縣南猛村的原第一書記。駐村以后,他圍繞南猛的主要矛盾和發展思路,帶領村兩委班子形成共識——南猛村要發展,群眾要脫貧,必須瞄準人、地、錢三個制約因素,以合作社為平臺,更加注重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精準扶持,扶出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扶出村兩委的工作水平和帶動能力,扶出一個持續發展的集體經濟。
南猛村成立了共濟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由黨員、村主任任理事長,全體貧困戶為社員。創新黨社聯建模式,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切實發揮黨員干部脫貧致富帶動人的作用。
一是資源資產化,開展流轉土地,連片種植茶葉和果樹,將400畝半荒地變成了價值50萬元以上的集體資產。二是資金變股金,將60萬扶貧資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股金注入到合作社,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產業、建設扶貧車間,把產業扶貧的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發展和農產品質量上。三是創新產銷對接,共濟合作社注冊商標、申請認證,通過農超、農社、農旅對接等方式,帶動全縣農產品上行。目前,在北京5 家超市、貴陽10個居民社區實現了穩定銷售。
2016年開始,南猛村多了三本小冊子,一本是《精準扶貧工作手冊》,每個月村里或合作社為貧困戶帶來的增收情況或生活改變都要在賬本里登記;一本是《外出務工人員通訊錄》,包含了外出村民的聯系方式、村里的招商項目和扶持政策;一本是《南猛村規章制度合集》,匯編了村規民約、合作社章程、集體經濟資金使用規定、獎懲制度、衛生制度等等。
“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主體。不能輕易改變過去的工作基礎,要最大程度地尊重每家每戶的發展意愿,使大家自覺融入村里的發展,提高貧困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在駐村的兩年里,劉為先后帶領組建了以小學生為主的蘆笙表演隊、高中畢業生為主的電商扶貧工作小組、在家婦女為主的民族手工藝組、老年人為主的農業經營組和中青年為主的特色餐飲組,并定期開展致富帶頭人扶貧培訓。同時,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樹立脫貧光榮的正風正氣, 每年年初由貧困戶主動提交脫貧申請,再由村里分類制定脫貧措施,年底開展脫貧表彰。
在駐村的兩年里,劉為帶領合作社通過找市場、建冷鏈、育主體、創品牌等措施,實現穩定年收入30萬元,貧困戶戶均現金增收超過3000元,南猛村貧困發生率由32%下降到10%,村集體經濟實現由零到100萬元的突破。
駐村以來,劉為在南猛村與村民一起度過了大年三十,2016年在浙江義烏與在外務工的村民度過了五一勞動節。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駐村工作,他最想說的是:“扶貧是價值觀驅動的工作,對貧困群眾有多少感情,就有多少收獲。駐村‘第一書記是中央選派到貧困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要以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脫貧攻堅工作的重大意義、歷史意義;要會駐于心、扶于內、做于實,切實把著眼點放在貧困戶上,體現黨的溫暖和關懷。把著力點放在集體經濟發展上,體現黨的號召和引領;把關鍵點放在發揮基層組織作用上,體現黨的傳統和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