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混合痔為一種發生率較高的肛腸科疾病,多伴有反復便血、痔核脫出、肛門腫痛等癥狀[1]。目前手術療法為混合痔患者優選方案,以便于快速消除不適癥狀、緩解病痛。但臨床實踐發現,該類患者術后極易出現肛門墜脹、肛緣水腫、創面疼痛與出血等并發癥,進而延長患者治療時間,不利于術后身心康復[2]。目前中藥熏洗坐浴在臨床中逐漸推廣,其在肛腸疾病治療中效果確切,利于防治術后多種并發癥,加速創面愈合[3]。鑒于此,本研究觀察中藥熏洗坐浴對混合痔患者術后創面疼痛及愈合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中女22例,男26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46.84±3.31)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75±1.59)年。觀察組中女20例,男28例;年齡28~79歲,平均年齡(47.16±3.5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08±1.63)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選者診斷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4]中相關標準;②均由主要癥狀表現、內窺鏡檢查確診。排除標準: ①無法耐受研究相關治療者;②伴有潰瘍性結腸炎、肛裂、其他肛腸疾病者;③嚴重肝腎功能異常、造血系統障礙者;④依從性較差者。
1.3 方法 入選者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對照組聯合給予高錳酸鉀溶液(臺山市新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350)熏洗、坐浴治療,20min/次,2次/d。觀察組聯合給予中藥熏洗坐浴治療,藥用:白茯苓30 g,馬齒莧、苦參、黃芪、白及各20 g,黃柏、丹皮、地榆、生側柏各15 g,車前子、花椒、蒼術各10 g。1劑/d,水煎取汁2000 mL,指導患者大便后依據先熏洗后坐浴原則進行治療,20 min/次,2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7 d。
1.4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與并發癥(創面感染、肛門水腫、創面出血、尿潴留)等。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判定臨床療效。創面未見糜爛,創面上皮覆蓋完全且瘢痕結實為痊愈;創面面積縮小>75%,可見新鮮肉芽為顯效;創面面積縮小≤75%、>25%且肉芽較為新鮮為好轉;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有效、顯效、痊愈率之和總有效率。并統計兩組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同時依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對患者治療前、治療7 d后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共10分,得分高則疼痛劇烈。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VAS評分及創面愈合、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創面愈合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VAS評分/分干預前干預后創面愈合時間/d住院時間/d 對照組487 12±1 243 98±0 8711 41±3 6215 84±3 27觀察組487 28±1 212 03±0 51?8 24±2 37?11 36±2 5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治療后,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目前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為混合痔治療中主要術式,臨床應用效果確切。但臨床發現,該術式多為開放性切口,故而切口深度、數量、感染、術后疼痛、創緣水腫等均可對創面愈合造成影響,甚至誘發膿血癥、肛門膿腫等并發癥,尤其術后疼痛為困擾患者的主要問題,故而實施何種手段緩解患者術后疼痛、促進創面愈合為首要之舉[7]。
中醫認為,患者由于素體虛弱、稟賦不足,并因過食肥甘厚膩之品、情志內傷、外感風濕燥熱之邪而致瘀血濕熱阻滯肛門,氣血運行不暢,凝結肛門內外所,故而該病病機為本虛標實,熱、風、濕、瘀為標,臟腑虧虛為本,故治療當以消腫止痛、活血解毒為主[8]。近年來研究證實[4],混合痔患者術后接受必要的外用療法利于加速創面愈合,減少相關并發癥,進而縮短病程,促進康復。中藥熏洗坐浴可通過藥液直接熏蒸、熏洗患處,刺激人體毛孔開放,促進藥物透過皮膚滲入機體內部,提升藥物利用度,同時可通過汗液利于將機體非特異性炎癥介質、新陳代謝產物排出體外,進而發揮消炎止痛功效,同時可避免對胃腸道、肝臟的損傷,提升治療安全性。本研究熏洗方劑中苦參為燥濕去蟲、祛風瀉火之藥,黃柏清熱燥濕,地榆、白及解毒涼血、消腫生肌、收斂止血,馬齒莧、生側柏養血、止血、退腫,蒼術、花椒消腫、散寒除濕,丹皮、車前子、白茯苓活血化瘀、清熱涼血、利水消腫,黃芪固本排膿、健脾益氣。諸藥配伍,可奏消腫止痛、解毒活血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VAS評分相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藥熏洗坐浴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緩解其不適癥狀,降低術后并發癥,加快創面愈合,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杜媛,郭秀君,吳瓊,等.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熏洗坐浴對痔病術后排尿困難患者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9):857-858.
[2]劉志,李丹丹,劉焱.四妙散熏蒸治療混合痔術后肛周水腫及并發癥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6,22(12):2086-2088.
[3]嚴姝霞,殷翠云,葛永盛,等.不同熏洗方式對混合痔術后療效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32):4634-4637.
[4]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463.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85-186.
[6]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2):34-34.
[7]李積良,王繼寧.中醫藥內外結合法治療混合痔術后并發癥的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6,37(12):1636-1637.
[8]韋娟,付榮,繆紅莉.中醫熏洗坐浴與針刺痔瘡穴治療老年患者肛腸術后疼痛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10):1062-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