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閱讀是我國學生接觸外語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可獲取信息,正確認識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學習先進技術,培養跨文化意識。因此,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是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體現,且在各類重大英語考試里被賦予較多的內容和分值。近年來,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以下簡稱 “我校”)高中生的閱讀水平雖然略有提高,但目前學生總體的閱讀能力并不樂觀,相當大一部分學生仍難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關鍵就是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因此如何選擇閱讀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是引人深思的問題。詞匯與語篇閱讀的關系已有共識:語篇閱讀有利于詞匯的積累。那么,哪一種詞匯處理模式對語篇的理解更有利,藝術類學生如何選擇,是先學習單詞再進行閱讀還是先閱讀再學習詞匯?本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從新高考改革的英語試卷閱讀設計安排上,可以看出篇幅由原來的4篇短文20個題,改為3篇短文10個題,每題2.5分。閱讀的第二部分新增七選五新題型,相當于選句填空,意在考查學生除詞匯量外的語篇整體意識,培養學生知識型而非技能型外語學習習慣,充分體現新課標 “用英語獲取、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逐步獲取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的閱讀學習和教學理念。英語新高考最大的變化體現在對語言知識運用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語篇層面進行的,讀懂文本的字面信息卻不一定能解答問題。這其中的癥結就在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高考所要考查的閱讀能力有差距。讀懂并不意味著停留在詞語與句子的表層含義,而應能進入閱讀較高層次,辨別具體語境及其在語篇上下文中的關系,辨別作者表達其寫作意圖的遣詞造句,這就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
1.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問題:①詞匯量對學生閱讀水平的影響;②詞匯處理模式對語篇理解的影響;③閱讀策略對閱讀理解的影響。
2.研究對象。參加該調查的學生共115名,他們于2014年進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中專部學習音樂、表演,其中女生88名,男生27名,平均年齡17歲。研究選擇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的主要原因:教學起點相同,英語基礎接近,英語詞匯水平相同;教學內容一樣;測試時間與要求一致。前測內容包括英語詞匯現有水平、詞匯處理模式的選擇、閱讀策略。前測所有結果出來之后,剔除班里的極端分數確定105人為被試。前測和后測的統計結果均來自這105名被試。
3.測試材料。測試材料分為前測和后測。前測試卷:①英語詞匯水平測查,采用Nation,1990;Laufer&Nation,1998,選用500詞匯量和1000詞匯量;②1篇閱讀資料和1個單詞表。閱讀材料選自《初中閱讀300篇 (提高卷)、中級英語閱讀300篇(高中卷)第二版》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一書,選取不同主題、體裁的閱讀文本,篇幅375~500個字。單詞表是根據這篇文章制成的。2014級音樂班采用先學習詞匯再進行閱讀的方式,2014級表演班采用先閱讀再進行詞匯學習的方式,共進行10次測試。③英語閱讀策略,分為閱讀學習策略和詞匯處理模式,共10個題目。后測試卷:英語詞匯現有水平與前測相同,詞匯處理模式與前測相同,英語閱讀策略與前測相同。
4.調查工具。本研究的自變量是閱讀策略培養等具體策略的訓練。因變量是被試詞匯水平,詞匯處理模式,閱讀能力訓練效果。考查閱讀策略訓練和詞匯處理模式是否對學生閱讀學習有所提升。
5.實驗時間。2015年10月25日~2016年6月3日,進行了為期近兩個學期的10次試驗。
6.訓練方法。增加閱讀學習的趣味性,培養閱讀中的語篇整體結構意識,在閱讀中主動積極地思考,在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和理解。教師不應以自身對文本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與文本世界建立聯系,讓學生進入文本世界、體驗文本世界的過程,培養學生對自身閱讀體驗進行回顧和思考從而進行自主調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找出學生現在使用的策略;②介紹新策略給學生,引入新策略并告之其背后的理論依據;③提供訓練,把策略運用到任務中。
所得數據用SPSS 19進行統計處理,其結果如下:
1.前測結果。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兩個班各項測試結果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p值均大于0.05),具體包括詞匯水平測試、閱讀策略及詞匯處理模式。
2.后測結果。

表1 詞匯水平測試結果
詞匯水平測試的方差分析結果 (見表1):F(436)=5.53,p<0.05,這表明不同的詞匯量對閱讀效果所產生的差異顯著。2014級音樂班的詞匯情況好于2014級表演班。從詞匯量對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來說,2014級音樂班的閱讀效果好于2014級表演班。這說明詞匯量的積累是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

表2 學習問卷調查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 (見表2),詞匯處理模式問卷結果表明兩個班存在差異 (p<0.05),在閱讀策略方面存在差異 (p<0.05),在詞匯處理模式不存在顯著差異 (p值均大于0.05)。這說明經過訓練,兩個班閱讀策略觀念都發生了變化,表明訓練對閱讀策略觀念是起作用的。詞匯處理模式影響學生的閱讀水平,也間接對學生的閱讀策略造成影響。這說明有意識地進行閱讀策略訓練是提高學生閱讀成績的有效途徑。
實驗表明: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和詞匯處理模式的訓練是積極有效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詞匯處理模式對語篇理解的影響。先學習詞匯再閱讀語篇,詞匯在語篇中實現突顯和重復,雖不能保證學生掌握詞匯,但給他們提供了重要的語言學習資源,為單詞在閱讀中的意義提供了選擇的可能。實驗結果表明:先學習詞匯班 (2014級音樂)成績好于后進行詞匯學習班 (2014級表演)。這可能是受學生有限的詞匯、理解力和成功猜測詞義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先學習詞匯再閱讀,可以減少閱讀中的障礙,增加可理解內容的輸入。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閱讀策略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為通過詞匯水平的提高,減少學生英語閱讀的焦慮感,自信心有所增長,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
3.閱讀語篇策略。閱讀語篇策略訓練使學生意識到原有的不良閱讀習慣,如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字句,而不是整篇文章內容。經過對文本自上而下閱讀方式的訓練,依循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認知策略,組織學生進行認知性閱讀,順應語篇的結構形態和語篇所含內容,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水平的提高是有效的。
閱讀題型的變化是多樣的,但不變的是對學生詞匯量的積累、閱讀量的積累及閱讀質量的提升的考查。提高高考英語閱讀成績的根本在于平時的正確訓練。閱讀離不開詞匯的積累,通過閱讀英語國家以及世界各國文化、歷史等方面的人文資料,可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1.培養閱讀語篇意識。傳統課堂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先幫學生理解生詞、詞組、句子,最后才是通篇理解,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篇銜接能力。但是,學生非常依賴這種模式,等著老師逐字逐句地解釋,沒有主動閱讀動機。而蘊含語篇理念的自上而下模式,是一種主動的、有目的的方法,學生化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閱讀不需逐個解釋,只需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信息加工。從學生閱讀狀況來看,應教會學生兩種模式:自上而下是對文章的總體把握,自下而上是對文章細節的掌握。因此,根據考題的要求做出選擇,學生比較適合兩種模式的互動,能有效提高閱讀水平。
2.培養文體意識。 “七選五”閱讀題型注重從語篇和邏輯方面來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七選五”試題多選用結構鮮明、邏輯清晰的文章來命題。分析歷年的高考真題,文章主要以說明文為主,少量采用結構和邏輯分明的記敘文和議論文。
3.提升教師的閱讀素養。教師已有的閱讀素養與解讀目標能力是決定閱讀教學效果的根源。為加強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和閱讀教學能力,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基礎,熟讀文本,關注語言的表意作用,要讀出理解、讀出感受、讀出收獲。同時,細心揣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認識障礙和需要,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共同閱讀,傳授方法。
(2)深讀文本。意義優先,建立文本內與文本外,即學習者的經歷、對社會的關注等的聯系,突破文本的表層內容,充分挖掘文中潛在的知識。
(3)廣讀文本。多讀與課本相關的文章,了解不同的觀點,進而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英語教學,把握規律性的知識。教師只有提高自身對文本的閱讀鑒賞能力,才能進一步影響到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創造機會,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基于核心閱讀素養,改進英語教學。
詞匯處理模式訓練和閱讀語篇策略訓練對學生的詞匯能力的提高、學習興趣的增加、閱讀策略的選擇都有積極影響。本研究的一些啟示是:①詞匯處理模式對詞匯記憶和語篇的理解是有影響的;②將閱讀語篇策略運用到具體的閱讀活動中;③要加強教師解讀文本的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陳力,陳淑玲.英語閱讀教學過程分析[J].英語教師2008,(7):12-16.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說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Nation,I.S.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Boston:Heinle & Heinle,1990.
[5]姚喜明,梅曉宇.我國閱讀理論研究的發展[J].山東外語教學,2003,(6):15-18.
[6]Wilkins,D.A.1972.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