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聰
【摘 要】自上世紀影視從西方傳入我國以來,便備受青睞與好評,而反觀在我國傳承已久的戲劇,卻逐漸在社會的變革中,走向衰微。本文,筆者將試從影視的興盛,分析中國戲劇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為延續華夏文明貢獻一己之力。
【關鍵詞】影視;戲劇;電影;京??;發展
中圖分類號:J9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027-01
戲劇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在歷史的更迭中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而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影視。西方影視以其新穎的方式,不斷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成為人們閑暇時最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戲劇作為我國千年文明的重要“文化符號”,應如何在影視產業如日中天的情況下扭轉劣勢,再次成為人們的寵兒呢?
一、影視興盛——以電影為例
影視作為一種敘事藝術和表演藝術,有著一定的傳承性,是扎根于社會現實,并融入藝術色彩而成的藝術品,是將肢體、語言、神態等表演搬到熒屏上展示的藝術。影視包括電影、動畫、電視劇等,影視的興盛與其自身對社會不斷發展變革的領悟和對隨時代變遷而日益豐富的民族精神內涵的揭示,有著直接的關系。以電影的發展為例,電影在創作之初,只能夠在熒屏上展現演員的肢體動作與語言,片段也以黑白為主,但其自身逐漸利用科技手段,不斷豐富自己,將色彩由黑白轉為彩色,將聲音融入視頻,甚至發展到現在,經常會利用電腦技術,制作一些特效鏡頭,刷新著人們的大腦想象力,為人們呈現出更為逼真的視覺盛宴,且電影從最初的只能在影院觀看的線上觀看模式,已經演變成為可以隨時隨地自由播放的線下觀看模式,既方便了受眾,又惠及了自己。另外,為了帶給人們最直觀的電影感受,3D電影、VR電影開始出現,更是讓人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電影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其一,貼近民生,題材廣泛,創作主題多樣化;其二,商業化發展思路清晰,創作資金充足,越來越多的人看好了電影的潛力,紛紛加入到電影的投資中;其三,電影作為“夢的藝術”,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滿足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鑒于以上此情,使得電影事業發展呈現一派良好的姿態。
二、戲劇衰落——以京劇為例
戲劇發展要遠遠早于影視,是有別于影視的另一種表演藝術,是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通常是依靠演員運用對話、歌唱、肢體動作等,來展現某個故事或情境。戲劇主要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等,在中國,最具代表的當屬京劇,它被稱為“國粹”,另外有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它們被人們稱之為“五大劇種”,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而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話劇,話劇也是與電影在同一時間傳入中國,但縱觀其發展,卻并不盡如人意,當電影日漸成為人們娛樂消遣的主流方式時,話劇卻逐漸由于“水土不服”,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話劇的發展情況不僅代表的是自身,同時也是我國目前其他戲劇發展情況的縮影,都正漸漸呈現衰微之勢。以中國戲劇中的京劇為例,京劇是華夏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藝術魅力與價值遠不是用幾句簡短的語言便可概括的,它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地發出耀眼的光芒,但依然擺脫不了沒落的趨勢,究其原因,首先,受西方文化影響,在不斷西化的道路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劇的“魂”,欠缺思考地將舞臺場景、道具、管理模式西化,使得京劇的可看性日漸低下。其次,京劇固步自封,缺乏創新,雖然有一些人嘗試著改變京劇的部分劇本,但依然收效甚微。故而,戲劇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并不是十分樂觀。
三、以電影發展為參考,振興中國戲劇發展
(一)拓展戲劇的商業發展空間。戲劇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大眾傳媒時代背景下,將迎接著巨大的挑戰,鑒于電影迅速發展的成功之處,戲劇也應適當地效仿,要懂得觀眾的喜好,要搞清楚觀眾的現代審美標準,要提高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能力,運用強大的媒體功能,將之宣傳出去,如在數字化電視上、在各類互聯網播放器上、在微博及微信上,都可以播放戲劇,以此來擴大影響力,為實現商業化發展做鋪墊。
(二)革新創作理念。戲劇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創新精神,現下的很多戲劇劇本,都缺乏創新性和時代審美標準,這樣就使得很多的戲劇缺少了震撼性,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劇本的創新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種創新,應該源于生活,要建立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結合現代審美標準,利用網絡技術手段,融合民族文化元素,只有這樣,再配合強大的商業宣傳,才能使我國的戲劇產業逐漸復蘇,將文化瑰寶繼續傳承下去。
四、結束語
同樣作為傳承文明的重要表達方式,筆者認為,戲劇與電影兩者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未來之路漫長而修遠,中國戲劇,必須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在不斷的前行中積累、沉淀、創新,才能使其不被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中,為人們帶來更多的歡樂。
參考文獻:
[1]羅檢秋.近代京劇西化的內在緣起及得失[J].江海學刊,2010(1).
[2]王智涵,苗新萍.分析戲劇在大眾傳媒時代的生存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7(6).
[3]段沛.從當代中國電影的繁榮與戲劇的衰微看當代中國戲劇發展存在的問題[J].大眾文藝,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