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婷
【摘 要】南康賣雞調起源于20世紀初的北海市南康鎮,現主要流傳于南康鎮、合浦縣常樂鎮、石康鎮、山口鎮等北海市的白話方言區,是經過長期歷史演變的南康當地居民的漢族民歌之一。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探究南康賣雞調的起源及歷史發展、南康賣雞調的傳承現狀及現存困境,希望能為南康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南康賣雞調;歷史源流;傳承現狀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047-03
南康賣雞調起源于20世紀初的北海市南康鎮,現主要流傳于南康鎮、合浦縣常樂鎮、石康鎮、山口鎮等北海市的白話方言區,是經過長期歷史演變的南康當地居民的漢族民歌之一。目前,南康賣雞調主要借助于南康當地的曲藝團活躍在民間。曲藝團不僅是南康賣雞調內部傳承與發展的主體,也是其向外宣傳與表演的主體。曲藝團主要由南康當地原粵劇團的成員組成,他們具有較扎實的音樂文化知識和較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同時他們也對南康賣雞調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曲藝團的發展與南康賣雞調的發展互為一體,不可分割。而作為曲藝團的團長兼南康賣雞調第二代傳承人的陳宜積先生則是南康賣雞調恢復與發展的關鍵人物。本課題組在田野調查時深入探訪陳宜積所帶領的曲藝團,并對陳宜積先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以期更好地了解南康賣雞調的歷史源流及傳承現狀,從而更好地促進南康賣雞調的傳承與保護。
一、南康賣雞調的起源與發展
據南康當地老一輩的居民描述,南康賣雞調起源于一個浪漫而凄美的愛情故事。“相傳在清光緒年間,南康附近西面有一座沙塘嶺書院,環境清幽,青山綠水環繞,東面是南康江,正門前有一口池塘,書院經常傳出朗朗的讀書聲。一個女放羊娃常到書院玩耍,因其開朗調皮,村里人都叫她“調妹”。調妹長得一雙大眼睛,眉目清秀,一天早上她哼著小曲趕著羊群從書院走過,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便去到池塘邊問一個書生,“哥哥,你在哼小曲嗎?”男生說:“我在此朗誦書文,你怎么不進書院來念書呢?”小女孩說:“一是家里窮,二是女孩子是不能讀書的,你能教我讀書嗎?”男生靦腆地答應下來。這男生很勤奮,每天五更雞鳴便起床朗誦詩書,故得名“雞郎”。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成了好朋友,隨后相戀相愛,私訂終身。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調妹的父親將調妹許配給地方上一個惡霸為妾,調妹寧死不嫁。雞郎四處告狀未果,后來調妹受惡霸虐待,因思念雞郎得病,郁郁而終。雞郎思念調妹,自編別具韻味的“賣雞調”在民間中傳唱。”①從故事中可以獲知,南康賣雞調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的南康鎮沙塘嶺村。而賣雞調的名稱則與“雞郎調妹”的悲劇故事息息相關。
因年代久遠,故事的真實性與否已經無法考證。唯有沙塘嶺村的書院遺址和書院旁邊的碧綠池塘,即“雞郎與調妹”悲劇故事的演發地還真實地存在于沙塘嶺村。透過歷史留存下的遺跡,依稀可見“雞郎與調妹”的昨日濃情,可見南康賣雞調在20世紀初期的悲劇情調。
南康賣雞調自20世紀初形成,經過歷年的演變,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極為興盛。而南康賣雞調的興盛則與新中國的建立密切相關。人民當家做主的美好新生活為南康賣雞調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賦予了南康賣雞調新的演唱內容。此時的南康賣雞調不再以歌頌愛情,控訴不公為主,而是以批判地主剝削農民和歌頌土地改革等為主要演唱內容。演唱賣雞調在此段時期成為南康當地家喻戶曉的一種娛樂方式。只要有表演者在街頭演唱,總會吸引大批的觀眾聚集在一起,邊聽邊唱,場面十分熱鬧。南康鎮的多數居民都學會了哼唱南康賣雞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情不自禁地單獨演唱或有組織地結伴演唱。賣雞調成為了紅遍當地的民歌,而“雞郎”與“調妹”的故事也在傳唱中得到流傳。南康賣雞調的興盛一直持續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南康賣雞調像諸多民間藝術一樣,其發展受到諸多負面的影響。南康賣雞調因被斥為“封、資、修”的毒藥而自此被禁唱,大量流傳下來的唱本也被燒毀。喜愛南康賣雞調的人們,不得不閉上唱歌的嘴巴,南康賣雞調的發展從此進入了長達30余年的中斷期。
因文革禁唱風波的影響,南康賣雞調消失于大眾視野直到1997年7月。1997年,為了慶祝香港回歸,南康鎮政府決定在鎮上的劇場舉辦一場七一晚會,邀請曲藝團編排節目并演出。簡單動聽的旋律,曾經無比輝煌的歷史,促使陳宜積決定整理賣雞調,恢復賣雞調在南康的演唱,讓賣雞調重新在南康劇場綻放精彩。陳宜積秉承嚴謹做事的原則,除了依靠自己對賣雞調的記憶和自身才藝外,他還走訪了南康大大小小的村落尋找老歌手詢問賣雞調的相關情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創作出了南康賣雞調新曲《珠還神州》。熟悉的曲調掀起了老一輩人的回憶,而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曲詞則激蕩了每一個愛國人的內心。南康賣雞調的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的極力肯定與大力支持,南康賣雞調終于再次在南康這片土地上煥發生機與活力。
二、南康賣雞調的傳承現狀
自1997年恢復以來,南康賣雞調逐漸在南康恢復生機與活力。2015年,南康賣雞調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較高的民間活躍度而成為北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康賣雞調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期。下文將從傳承人、傳承隊伍、傳承方式、傳承內容與形式四個方面對南康賣雞調的傳承現狀進行分析。
(一)傳承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關鍵所在。南康賣雞調傳承人主要由上一代傳承人依照歌手演唱賣雞調的熟練度而定。現有四代傳承人,第一代傳承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的表演藝人梁潤田(現已過世);第二代傳承人是現曲藝團的團長、南康賣雞調唱本的主要編寫者陳宜積;第三代傳承人是1997年至2010年南康賣雞調的主要演唱者陳國輝和龐月香;第四代傳承人是近幾年南康賣雞調的主要演唱者鄧邵嬋和主要宣傳者李藍玲。在實地調查時獲知,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傳承人都年事已高,因年老體衰而難以從事南康賣雞調的傳承活動。而目前南康賣雞調的傳承則主要依靠第四代傳承人的努力,但第四代傳承人的年齡也都均在50歲左右。因此,總體上而言,南康賣雞調的傳承人正面臨“老齡化”的危機。
(二)傳承隊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性,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依靠“有形文化”的形式加以傳承。因此,人的傳承活動顯得尤為重要,而傳承隊伍的建設則是促使“有形文化”的形式得以采取的關鍵。南康賣雞調的傳承隊伍主要是由南康曲藝團的成員組成。南康曲藝團現有固定人員15人,其中團長陳宜積負責編寫唱本和使用揚琴伴奏(因年歲已高,現主要編寫劇本和樂器伴奏,不負責演唱且參與演出次數較少),陳國輝和龐月香、鄧邵嬋和廖民彤負責主唱(因年歲已高,陳國輝和龐月香演唱次數較少),李藍玲負責舞蹈的編排和對外宣傳工作,其余人員負責樂器伴奏和伴舞。值得注意的是,曲藝團中現最年輕的成員都已經50歲了,傳承隊伍呈現出“較老齡化”的特點。
(三)傳承方式
南康賣雞調的傳承不是嚴謹的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而是一種只通過聽他人演唱而自學的剽學式傳承。對于能熟練運用白話而又具備一定音樂知識的人而言,南康賣雞調通俗易懂,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下便能通過自學而較好地掌握這一曲調。這無疑是利于南康賣雞調的傳承之處,但也是難處。因為曲調簡單,傳承人忽視了南康賣雞調傳承的系統性,即缺乏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的傳承方式。而因為沒有系統的傳承方式,南康賣雞調的傳承全憑個人喜愛與否決定。喜愛南康賣雞調的人會主動接受南康賣雞調文化的熏陶,通過自學而逐漸掌握這一曲調,然后加入賣雞調的傳承隊伍;反之,不喜愛南康賣雞調的人則可能不會接觸南康賣雞調。概言之,南康賣雞調的傳承方式不夠嚴謹、不夠積極。
(四)傳承內容與形式
南康賣雞調的唱詞內容始終與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起源初期的愛情故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批判封建剝削、歌頌民主自由的革新故事,1997年恢復后宣傳黨政方針、歌頌南康特色小鎮的特色故事等。唱詞內容變革的同時,南康賣雞調的演唱形式也從個人獨唱發展到了兩人對唱或歌伴舞的多種樣式。南康賣雞調傳承內容與形式的變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南康賣雞調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發展。
三、南康賣雞調傳承現狀分析
由南康賣雞調的傳承現狀可知,南康賣雞調正處于“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這與南康賣雞調自身的局限和傳承人自身的局限有關,更與專項保護資金的缺乏和現代文化的沖擊有關。
(一)南康賣雞調的自身局限
南康賣雞調是地域性極強的漢族民歌之一,是用南康鎮當地方言(白話)演唱的。對于非白話方言區的人而言,聽懂南康賣雞調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語言的特殊性是南康賣雞調難以廣泛傳播的一個制約因素。南康賣雞調曲調簡單,表演形式單一,表演效果不佳。一男一女的對唱,缺乏表演性質的動作,難以吸引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喜愛。歌伴舞的表演形式雖顯得豐富多彩,但因為伴舞人員均為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舞蹈創意不足,舞臺效果不是很好。加上此期間的唱本為了配合政府的工作需要而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主,趣味性不足。因此,總體上而言,現在的南康賣雞調難以吸引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喜愛。而大眾一旦失去對南康賣雞調的喜愛,想要使他們投入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當中則顯得越發的困難。
(二)傳承人自身的局限
據相關田野調查結果顯示,南康賣雞調傳承人除了具有上文所提及的年齡偏老齡化、文化程度較低等特點外,其對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還缺乏一定的傳承保護意識。南康賣雞調傳承人缺乏主動培養新的傳承人的意識,缺乏對南康賣雞調唱本資料做系統整理與保護的意識,缺乏對南康賣雞調演出情況和獲獎情況做相關記錄的意識,從而影響了南康賣雞調的“可持續”發展。概之,南康賣雞調傳承人自身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賣雞調文化傳承的質量,限制了賣雞調的創新與發展。
(三)南康賣雞調保護資金的不足
南康當地文化部門雖重視南康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但因為缺乏資金的支持,其所能采取的(下接第58頁)保護措施十分有限。如,因缺乏資金的支持,當地文化部門難以聘請相關技術人員對南康賣雞調的發展做系統的規劃與指導,因而南康賣雞調的發展呈現出“自力更生”的特點;因缺乏資金的支持,由南康文化站組織舉辦的南康賣雞調的學習培訓班只進行了一期便宣告結束。由此可見,專項保護基金的缺乏是南康賣雞調傳承與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四)現代文化的沖擊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的改變,外來多元文化隨之進入中國,影響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發展。南康賣雞調受到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給南康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流行音樂對南康當地青年影響極深,并以極大的影響力改變了當地青年的審美觀,造成了多數青年對傳統音樂的排斥與忽視,取而代之的則是對現代流行音樂的追捧。此外,物質生活的改善和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則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娛樂方式,如上網、看電視、玩手機等。娛樂方式的多元化,豐富了當地青年的娛樂選擇,于是他們對傳統的南康賣雞調逐漸失去了興趣。除了缺乏學習興趣外,在當今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因需要完成的課程作業過多而沒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去學習賣雞調的演唱。因此,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南康賣雞調在南康當地逐漸處于受忽視的邊緣地帶。
四、結語
南康賣雞調自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傳承與保護南康賣雞調,有助于加深對南康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南康鎮特色文化小鎮的建設,有利于傳承與發展傳統的民歌藝術,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增磚添瓦。在新的歷史時代下,南康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新的困難與挑戰,這需要傳承人自覺加強傳承保護意識,完善南康賣雞調的曲調藝術,自覺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南康賣雞調的發展,自覺提高自己的文化專業知識,同時這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健全的專項制度和完善的運作機制,需要專業人員的技術指導,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正如陳宜積所說的,“我們知道現在的青年人不太喜歡賣雞調了,但我們會努力的。我希望政府部門也可以幫我們。我希望南康賣雞調能一直傳承下去,”南康賣雞調的發展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注釋:
①蘇遠志.北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之南康賣雞調[N].北海晚報,2015-11-23.
參考文獻:
[1]趙梅鵑.廣西壯族嘹歌傳承現狀與困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
[2]徐慧俊.桐城歌傳承發展現狀及其成因探析[J].音樂時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