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華 曹彥蕊
“我希望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影響一生的事。”這是很多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鄉村教師計劃”志愿者的心聲。
扶貧必扶智,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2016年,為落實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共青團廣東省會、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共同發起“希望鄉村教師計劃”(簡稱“鄉教計劃”)。通過招募優秀大學畢業生志愿者走進粵東、西、北地區鄉村薄弱學校,開展半年至三年的支教志愿服務,緩解農村貧困地區老師結構性短缺壓力,提高當地教育教學水平。截至目前,“鄉教計劃”已招募選派542名志愿者到12個地市、37個縣區的132所學校、教學點,授課62.8萬節,惠及近12萬名山區學生。
“鄉教計劃”堅持通過地方推薦、省級考察的方式確定支教學校,聚焦最偏遠、最薄弱而且確實招不到老師的學校,避免對地方正常師資招聘工作造成沖擊影響。目前132所支教學校(教學點)全部位于粵東、西、北偏遠山區。
2017年,吳恩良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加入“鄉教計劃”后,來到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文里村文里小學支教。文里小學是湛江五所支教學校中最偏遠的小學,距離里市區40公里左右,離最近的鎮也有10公里的路程。
吳恩良第一次見到他的學生,是在學校的操場上。校長向孩子們介紹這位即將走馬上任的班主任,想象中的歡呼聲沒有響起,孩子們的笑臉也沒有見到,迎接吳恩良的,是一個學生戳著他后背的枯樹枝。
文里小學學生的基礎并不好,吳恩良所帶的班級,語文成績一直不好。他接手后,孩子們在期中統考里的表現也沒有起色。“我真的很著急、很生氣,還非常累”,吳恩良一連用了3個詞來表達他的負面情緒。
艱苦的環境、飲食上的不習慣以及心理壓力,支教的第二個月吳恩良就因為胃潰瘍引發的上呼吸道出血病倒了。病床上,吳恩良反思了自己兩個月的教學,并經過“鄉教計劃”專家團的指導,再次回到講臺上,他開始用更平等、更柔和的態度來與學生相處。漸漸地,孩子和吳恩良成為了朋友,那個用樹枝戳他的男生,也成了班上最聽話的同學。
關系的改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態度。從前上課不愛聽講的學生們,漸漸喜歡上吳恩良的課堂。
期末考試時,吳恩良班里9個孩子,6個及格了,另外3個雖然還是沒有及格,卻大幅提升了二三十分。吳恩良激動地和同期的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喜悅,想起開學時孩子們一邊“圍攻”他,一邊質問“你會長期待在這里嗎”?吳恩良知道自己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教師們面臨著“下不去、留不下、教不好”的困境。2010年到2015年,全國農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鄉教計劃”采取每批志愿者服務半年至三年的“長周期”接力輪換機制,入選志愿者上崗前接受2至3周的專業培訓;教學期間持續提供遠程線上培訓,學期中再根據志愿者需求進行集中培訓;項目負責人和專家定期訪問支教學校,現場聽課并作一對一指導。此外,“鄉教計劃”還將所有支教志愿者納入青年志愿者守信激勵范疇,符合條件的全部授予“五星級志愿者”,并在全國率先為支教志愿者購買社保,建立志愿者就業推薦機制,舉辦專場招聘會,幫助志愿者就業。據統計,超過85%的志愿者在一年支教期滿后選擇繼續留任,還有部分志愿者申請安排到更加艱苦的地區。
林培棠是2016屆的志愿者,結束一年的支教后,他申請再支教一年,因為他舍不得班里的孩子。支教一學年快結束時,班上的孩子問他:“老師,明年您還教我們嗎?”林培棠開玩笑地說:“那得看你們期末考試成績好不好了。”讓他想不到的是,班上的孩子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放學后自發地留在教室自習,還自發地幫助同學補習。最后,林培棠負責的三年級的班級考到校區第一,四年級的班級校區第二。這么優秀的成績讓林培棠感動之余,也堅定了他繼續支教的決心。
像吳恩良和林培棠一樣的“鄉教計劃”志愿者,給農村小學帶來了巨大改變:在潮州市上社小學支教的古曉君,其所帶班級的平均分從47分提升到84分,從全鎮倒數第一躍居全鎮第二;潮安區田東小學,在支教志愿者到來后,不少學生“慕名”從外面轉回到村里讀書,學校學生人數15年來首次出現增長。“笑臉多了,成績好了”,是志愿者們帶給孩子們最明顯的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出新的全面部署,其中特別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希望工程自誕生之日起便在“助農民的后代人人有書讀”的路上踐行,“鄉教計劃”承接希望工程品牌資源和社會影響,支教扶貧,助力脫貧,是希望工程在新時期的拓展和創新。